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化有三大主流,即儒家、道家和释家(佛),而释家尤以禅宗为最重要。这三大主流,全部充满和洋溢着和谐与共生的生态智慧,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教育生态观,这对指导当前的审美教育,消除应试教育的弊端,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2.
在把中国传统化的基本精神归纳为“实用理性”的基础上,从结构、装饰艺术、宗教建筑和“数、象之理”等方面详细论述了浸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实用理性”的基本精神。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的优秀化传统。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的民族音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这与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是一个礼乐之邦,尚“雅”、尚“静”、求“善”、尽“美”。从上古三代到今天,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为一个支柱,始终支配和影响着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想更好地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活动,就必须对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作系统的了解和清楚的认识。本拟从剖析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思想和如何进行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审美两个方面加以纲要性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有其身的成长土壤,本文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和表现中梳理实用理性主义在中国的传承脉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心理中寻找“实用理性”的因素;并通过对比分析中西方“实用理性”的区别来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思想加以诠释,证明“实用理性”是中国传统思想在自身性格上所具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吴金锋 《文教资料》2008,(14):52-54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掀起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高潮,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必要性以及现实意义等方面来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以达到发扬、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关于"人"字的解读与教育真谛的审视——献给智慧型教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走进“人心”为前提,以“人格”教育为起点,以“人道化”教育为基础,进行“人生”价值教育,以唤醒“人”的生命觉醒,最终实现“人”的价值的最大化,这就是“人的精神发展教育链”。教育就是通过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来播种人类智慧,提升人的价值,而要探求教育的本质,历史的眼光,文化的视角,辩证的见解必不可光。  相似文献   

7.
探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审美特性及中西文化审美差异,论证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译介审美关注的必要性,提出了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审美译介的方式和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们如何在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一体化的背景下,进一步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得到全世界的瞩目与认同,首先就是要搞好国内的传统文化审美教育,这样才能使我国的传统文化产生更大辐射力与感染力。本文基于作者自身的相关学习经验,结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理解,就如何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出了部分探讨性意见。  相似文献   

9.
发展智慧型职教,关系到广东省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幸福广东的构建。本论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探讨,讨论什么是智慧型职教,发展智慧型职教的必要性,发展智慧型职教应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要培养智慧型学生,首先必须有智慧型教师。教师的教育智慧是取得教育成功的活的灵魂。教师要具有这样的教育智慧,最根本的是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智慧文化综合力”对探讨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母本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中国现当代的美学大师,李泽厚致力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阐释以期为中国传统文化找到一个合适的出路,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他提出了“中国智慧是审美型的”的著名论题,分析和研究了中国智慧的特征并与西方文化作了简单比较,为我们开辟了一条中国智慧的未来之路。  相似文献   

12.
"味"是中国美学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体现了中国特色的审美观."味"本来是一种生理感受,后来发展成为美学范畴,在这种转化中<老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老子>并非专门的审美理论文本,它所包含的"味"饮食审美智慧却大有可观.他的"味"理论不是否定一切美感,而只是提倡一种特殊的美感,一种平淡的趣味,一种素朴自然之美,显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精神,为整个中华古典审美意识打下了浓厚的底色.  相似文献   

13.
一,有智慧的教育,是让学生能充分弘扬个性、独立工作、善于思考的教育;是自己教育自己、完美自己的教育.二、教育价值的实现呼唤我们走上智慧教育之路.三、让我们的教育充满智慧,就要从教育观念的转变、课堂结构的重建及教学的评价改革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4.
中国民间舞蹈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每一时期的民间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始终符合各个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 ,展现出强烈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5.
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16.
文论界有学者把西方现代派文学反现代性、反理性、反意识形态性的审美现代性视为普适性的标准 ,用以规范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本文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认为应当根据文学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所形成的特有的审美关系 ,赋予中国当代文学以审美现代性的新内涵。就批判性的审美精神而言 ,中国当代文学与西方现代派文学虽有共通性 ,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无视这种异质性 ,势必导致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方向的误导  相似文献   

17.
中国诗性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唐诗与宋词。在理性文化中,“情”与“理”不相容,前者容易在反理性冲动中沦为“本能”与“欲望”,后者时常异化为一种与感性生命无关的抽象“范畴”与灰色“模式”。在诗性文化中,其“情”本质上是一种“诗化的感性”,其“理”则是一种“诗化的理性”。以诗性智慧为母体的中国文化心理,既不会走向高度抽象的西方逻辑系统,也不容易走向西方非理性的欲望狂欢。这是中国诗性文化最重要的现代性价值所在。在感性与理性之间除了西方的二元对立,还有一种更深刻的中国式的和谐关系。要理性就要压抑感性,或要感性解放一定要走非理性之路,只是西方民族的“一家之言”。维护诗性文化的利益与安全,既是我们对中华民族应该承担的伦理职责,也是对人类文化必须作出的庄严承诺。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时至今日,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展这些传统文化?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广泛思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园林美的存在论基础——"天人合一"的讨论引发园林审美的方法论——"自省"的方式与过程,以探究我国园林审美的哲学结构和特征。将中国传统思想精髓在园林的阐发和运作进行研究,以明确我国园林在融通、表达传统生存观上的意义和途径。这也是对传统思想复兴于现代空间构建的一种基础思考。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