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一、良好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于大胆地质疑。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1.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  相似文献   

2.
2012版数学课程标准再次强调,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对此,笔者想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有疑"是起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注意为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搭建支架,给学生机会、给学生时间、给学生空间.让学生在不断地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问题意识,逐步形成善于发现、勇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创新素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著名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曾说:"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可见质疑对于学生思维提升的重要性。在新课程标准下,我们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锻炼学生思维,提升学生运用语文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课堂中敢问、会问、爱问,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对此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提高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教师要营造"善问"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质疑兴趣,教给他们质疑的有效方法和基本途径,从而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促进思维能力的活跃和创新。  相似文献   

5.
让学生善于和勇于提出科学问题,用科学批判和理性质疑的科学精神去审视旧的科学问题,充分发挥创新性的想象力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会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可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质疑精神、突破权威的观点和发现真理的成长史实,鼓励学生对教师知识、课本内容及专家观点提出质疑,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善于发现问题的习惯,从而让学生“爱问”,“会问”。  相似文献   

6.
一、良好师生关系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 有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才敢于大胆地质疑.教师应放下架子,以“朋友”或“参与者”的身份出现,营造出一种推心置腹的交流氛围,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 1.教师要亲切自然,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学生热烈讨论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的良好习惯.课堂里往往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有误,有些学生便急不可待,手越举越高,甚至站起来,“我来,我来”,“我,我……”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得不安,甚至失去自信.因此,就要让学生懂得要尊重别人,养成倾听别人说完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学习.  相似文献   

7.
王小兰 《甘肃教育》2014,(14):101-101
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上课学习、课后复习中勇于质疑,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通过质疑提高学习能  相似文献   

8.
正[主题叙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以往我们大多重视教师"教"的预设,殊不知忽视了学生"学"的预习。久而久之,他们养成了无问而学、无疑而思的不良习惯,他们不知道预习应该注意什么,怎样预习,如何质疑,怎样思考,只会被动地接受学习。为此,笔者认为老师"教"的预设应与学生"学"的预习一脉相承,同气连枝,二者相辅相成,方能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那么课堂上的教学效率也会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必须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并适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引导,让学生得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让学生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良好学  相似文献   

10.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担心学生的节外生枝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未重视学生的不同想法,压制了学生的质疑。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活力呢?一、创设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做好课前预习。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教师必须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养成科学有效的预习习惯。那么,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实效性呢?一、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的现状(一)对预习不够重视有些教师自身不重视学生的预习,布置预习时过于简化,形同虚设。一些学生不重视预习,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  相似文献   

12.
韦剑 《考试周刊》2014,(3):45-45
<正>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对不懂的地方或不同观点提出疑问的意识,并愿意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养成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但是事实上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非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怎么样"就行的,而在于引导学生明白一篇课文、一段话或一句话要质疑什么。一、质疑要有价值,宁缺毋滥学生具有质疑能力,确实对他们学习课文大有裨益,但要把学生的质疑落到实处,体现出质疑的价值,不能为质疑而质疑。如在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时,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读完课题以后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音乐之都维也纳在  相似文献   

13.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帮助学生学会质疑,在学生质疑解惑的过程中给予积极的、全方位的指导和评价,从而让学生养成乐问、善问、好问的良好质疑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4.
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由于担心学生的"节外生枝"会影响教学进度,所以未重视学生的不同想法,"压制"了学生的质疑.那么,如何才能使对话不流于形式,让课堂对话焕发生命活力呢? 一、创设情境,营造对话氛围 和学生平等对话,就是要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学生通过思考,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虽然这些"理解"可能很肤浅,还可能很怪异,教师都要积极鼓励学生,从而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相似文献   

15.
<正>"学贵有疑",引导学生生疑、解疑是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而学生不懂得如何质疑或质疑能力不高,是当前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并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促其养成良好的质疑习惯。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初步探索。一、营造氛围,让学生敢问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成功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宽松的氛围中,才能消除畏惧心理,  相似文献   

16.
“交互式质疑教学法”的学生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互式质疑教学法”是在学生认真预习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质疑——释疑存疑——教师质疑——引导释疑”四个环节,辅以精当的练习,以达到培养探究品质、训练创新思维、提高读写能力之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①学生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许多疑问并亟待解答。有些疑问,学生可以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得以解决;有些问题则需要在教者的启发引导或师生交流中找到答案。所以一开始上课就大胆让学生质疑,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所有学生共同参与的积极性。经过学生的互相教育和教师的点拨引导,有些问题便迎刃而解。而对一些学生一…  相似文献   

17.
"疑"是人们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开端,重视学生的质疑正是调动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参与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一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营造轻松自由的气氛,让学生敢于质疑;精心创设矛盾,让学生善于质疑;引导他们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并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意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的习性。这种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不能完全依靠学生主体自发的活动,而要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激发和培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从不同层次、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多途径地把握或创造时机,合理、成功地运用"激疑"和"设疑"策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提倡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质疑问难,进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但是,并非所有小学生都敢问、爱问、会问.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让课堂充满灵性,并逐步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其养成多思善问的习惯.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巧设悬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种自主建构的过程。是认知矛盾运动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培养问题意识,引导自主质疑,是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的关键。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多问”、“会问”.让他们不断产生认知冲突,养成质疑的习惯。学会质疑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