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生命强力是解读路翎小说的一把钥匙。路翎对生命强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从20世纪40年代初《饥饿的郭素娥》到40年代末《燃烧的荒地》,他一直在小说中探索反思生命强力的内涵及其价值,并逐步扬弃了原生态生命强力的盲目性和冲动性,从中发掘出人性性格自我价值的火焰,使这成为劳动人民摆脱精神奴役创伤的途径之一。路翎的这种努力突破了客观性的描写,表现出一种真实的历史精神。  相似文献   

2.
路翎上世纪40年代的小说创作透露出人类处于童年时期的诸多信息,尤其是呈现出雄强的力度的原始意象的反复出现,使其作品具有了生命原型的意味.它是作品意义生成的表征.在这一现象之后隐含着作者对国民精神、文化状况等问题的思索,同时,它也是作者人生境遇的悲剧性预演.  相似文献   

3.
生命意识是迟子建小说创作的思想内核。她始终关注着普通民众的生命存在状态,寻找他们的生命追求与生命意义;不断探究死亡的人性及哲学内蕴;对大自然的一切生命,迟子建持平等态度。以生命意识视角去探究迟子建的小说,可以很好地诠释她丰厚作品中的诸多.独异现象。  相似文献   

4.
路翎小说的研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断了二十年之久,如今逐渐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然而对路翎小说中的精神世界的挖掘及由此所体现出的瑰丽而奇特的心理分析特色给予的关注还不够,而且关于他小说中意识与无意识关系的纠结仍未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对此进行系统的观照和整理无疑是必要和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刘屏 《考试周刊》2011,(74):19-21
纵观彭学军的少年儿童小说创作,大都涉及一个庄严而沉重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作家巧妙地避开了它的沉重与肃穆.从少年儿童可以理解与接受的角度,把生命的意义诗意化、庄严化,在生命豁达、壮观的洗礼中,笔下人物得以充盈地成长起来,作家也因此体现出了鲜明的创作态度与风格。  相似文献   

6.
余华注重刻画孤独,展示人生鬼态,揭示出人性的丑恶。但又充满了家园之恋、故土情结和对生命的哲理性思考。在揭示一定的宿命主题时,以抒情的笔调讴歌了生命的价值,用流水的意象表现对生命的终极关怀,那种关怀是热烈、饱满而又奔放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50年代路翎的文学遭遇,反映了在时代巨变中,知识分子执守和超越个体精神的艰难,在文学创作环境发生转型的过程中适应与突围的不易。通过对路翎50年代小说创作的考证与分析,探讨其在新的文学环境下所作出的努力和面临的困境,以观照这一时期作家复杂的创作状态,并给予相应的历史思考。  相似文献   

8.
萧红是新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创作了众多警醒世人的经典作品。其作品中彰显着独特的生命意识,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探寻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对自然生命的礼赞、对个体生命的悲悯和对死亡的思索是萧红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这种生命意识的产生与她自身所历经的生命体验、时代背景等紧密相关。密切关注底层女性悲剧命运和对生命异化现象的揭露与反思是萧红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海外华文女作家中,张翎以其开放的文化眼光和独特的精神气质而独树一帜。她的作品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有对人类择水而居的生命隐喻,有对人类共性的积极探讨,有对美好生活的孜孜以求,有对苦难命运的坚忍超越,也有对人生无常的清醒认识,更有对人性光辉、人情温暖的揭示和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所有这些无不体现了张翎对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和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0.
11.
萧乾小说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萧乾小说的诗性首先源于其诗性的人生体验,一种生命的忧郁感。萧乾对生命虚无的体认,首先是对人生无常、个体生命孤独无依的感受,还包括个体生命竞争的残酷与盲目。其小说中闪烁的人性光辉,或者说人的本质特征,正在于人对奴役的抗拒。而小说中清醒的死亡意识逆向地表现为一种高扬的生命意识与诗性。  相似文献   

12.
路翎四十年代创作的小说代表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人物、环境和叙述上都鲜明地呈现出疯狂躁动的特征,形成了一种个性化的审美风貌,伴随着作者的创作激情深深地内化在文本的有机整体中,和谐地应和着文本的情感节奏和情感基调,形成了中国新文学发展中一种标新立异的审美风格,揭示了富有时代深度的理性主题。  相似文献   

13.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丁玲早期小说主要包括《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三个短篇小说集,其当时的小说以强烈的叛逆色彩和自叙传风格而成为"五四"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文章主要通过探讨丁玲早期小说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征,从而认识丁玲早期小说的独特的"现代性"色彩及其对"五四文学"包括当时的女性文学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女性·革命·政治──论丁玲女性意识的深化和超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经历了“左联”时期女性自我意识模糊和失落的丁玲,在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着眼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在“革命与人”、“战争与人”所涵盖的社会政治文化层面,探索着新的政权体制中普通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和命运,显示出丁玲女性意识深化和超越的螺旋式上升轨迹和来自自我反思的批判意蕴:对“革命”内涵的感悟;站在“性别/政治”的文化立场,对革命内部的封建性──男权意识的批判。丁玲的作品呈现出“两种话语”交融、互渗而又矛盾对立的文本风格。  相似文献   

16.
萧红的小说浸润着浓烈深刻的生命悲剧意识.论文以生命意识为视点,从生命价值意义的沦落、生命本体意义的虚无、荒诞等终极问题的思考来追寻萧红作品艺术魅力的真正来源.  相似文献   

17.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多在"超人"与"凡人"、存在与消亡、生存与发展、温情与激情、沉默与开口之间存在着悖谬性表现。由此可以反观出鲁迅早期深刻而又矛盾的人生观点:一面是对荒谬人生、虚幻历史、堕落人性的深切感受,一面是对实践现实人生、高昂生命意识、飞扬精神个性的极力追求。  相似文献   

18.
鲁迅小说从以生命个体性和有限性为本质内涵的中间物意识出发,消解了个体生命的终极性,导致了对自身及外在世界的双重绝望意识。但是,这种绝望意识并没有引发否定人之存在意义的虚无主义,而是以其为出发点,强调以自我选择、自我负责的行为来确证虚空生命的存在价值,因此,小说贯穿了“绝望的抗战”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