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感觉派和张爱玲在死亡意象的择取和表现上呈现出不同的创作景观。不同的性别气质导引他们择取不同的空间意象:公共区域和私人空间。相异的文学理念产生对都市的不同的观察视角:前者致力于传达都市感觉,后者致力于人性摹刻。从意象与主题结合的表达效果来看,新感觉派作品中的意象与主题呈"粘合"之态,而张爱玲作品中的意象设置与主题表现出一种融合之状。新感觉派和张爱玲的创作都使都市生存抹上死亡的阴影。相比较而言,新感觉派作家对死亡的认识流于肤浅和感性,而张爱玲则进入了更为理性、自觉的层面。  相似文献   

2.
诠释弗洛伊德学说是张爱玲作品的主要内容。对弗氏学说的依赖性传承带给张爱玲作品明显的思想艺术缺陷,但张爱玲的创作成就也与此密不可分。对精神分析学的接受和运用,使张爱玲的创作靠近了西方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3.
论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姆是迄今为止英国小说界难得的几个雅俗共赏、深得各阶层广大读欢迎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作品大都以真人真事为素材,在读中享有很高的声誉。与毛姆一样,张爱玲的小说人物也颇具真实性。她主张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反映生活,把真实地表现生活视为艺术的生命。毛姆对张爱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思想、表现方式、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精神分析方法四个方面。把握张爱玲的创作渊源,为的是进一步加深我们对其作品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文学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充分的体现出其可贵的自由精神以及创作风格,我们从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他的写作上的自由随意,她的作品在语言类型上明显地表现出一种很强烈的创造性,从语言的继承上来讲她的写作语言有很多也是在古典文学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她对文学创作的态度与精神为后世文学研究以及文学创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散文再度受到重视 ,是因其作品中流布着中国气派 ,她在创作中找到了表现人性、人情的契合点 ,机智的叙事风格又使其作品活泼灵动。这些 ,使张爱玲的散文具有独特性和鲜明性 ,更具有了散文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与廖辉英作为两岸文坛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她们虽以不同的姿态在文坛上崭露头角,却把目光共同聚焦在对婚姻的思考。透过张爱玲与廖辉英的创作,我们可以看到她们作品背后反映的两岸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以及两岸作家不同的人生经历。就创作的相同之处而言,两位女作家都认同世俗功利的婚恋观,认为乌托邦式的精神之爱无法存活在现实生活中;与此同时,小说对婚姻中爱情的看法和把握婚姻的态度方面也表现出创作的差异性。通过比较研究,让我们对张爱玲和廖辉英的爱情婚姻观有了更深层的认知。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中国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不但是文学与文化界研究的重点对象,也是大众传媒、影视界热炒的作家。人们对张爱玲其人和作品的评价不同.看法各异,但把张爱玲看成是一个追求时尚、倾慕现代生活的作家,甚至给她贴上流行时尚标签的做法非常普遍。本文对张爱玲的创作思想和小说文本进行了分析,说对现代文明和金钱社会采取了彻底的否定态度,她的作品反映了她文化精神的中国传统内核,其创作主题不是在倾慕现代,而是在呼唤传统。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创作中的没落贵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年代以来 ,在被历史有意回避了近四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 ,再一次得到读者的青睐和学者的肯定。对张爱玲的研究 ,台港先行一步 ,大陆业已渐趋深入。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为了更进一步阐释张爱玲创作中主体性特征的重要层面 ,笔者着重探讨了作家意识形态当中 ,作为中国最后一代贵族后裔 ,张爱玲的没落贵族意识形成的客观原因、在文学创作中的贯穿以及在作品中人物心态上的指向性渗透 ,以期从一个侧面 ,揭示出张爱玲创作独特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9.
谈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就目前学术界争论未止的沦陷区文学问题,以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为切入点参与讨论。文章从张爱玲的创作动机、创作背景、作品内容风格等不同角度出发,在客观评述其作品价值的前提下,说明在上海沦陷时期张爱玲小说创作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0.
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术界尚未注意到张爱玲小说情感表现的美学特质。本文认为,在情感──小说艺术的中心要素──的表现方式上,张爱玲突破了一般女作家最擅长的直叙法的创作模式,而采用了隐叙法,即通过独特的叙述角度、情节、意象等技巧,隐现作者和作品人物的情感,小说中呈现出悲观虚无与达观执着相结的人生观和苍凉哀婉的复调情绪,从而突破了女性创作的屏障,构成文学史上的“传奇”,并给读者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柯灵在评价张爱玲时坚持的是一种“外缘利用论”,其一,没有认识到体验的真实比题材的熟悉更重要;其二,忽略了张爱玲作品的前后期的联系;其三,不能认同张爱玲对政治的超越,本文赞同从人性的角度评价张爱玲的所有作品,包括《秧歌》等。  相似文献   

12.
荒原意识浸润在张爱玲的所有作品中,它是在时代背景、家庭背景与个人经历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表现为对人类文明与人性的绝望.张爱玲认为文明与人性都已走到尽头,注定毁灭,而且没有再生的希望.在张爱玲的作品中,"苍凉"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底色,无论情节多么传奇,场面多么热闹,表现技巧多么繁复,故事的背景都是苍凉的,而这正是张爱玲作品最突出的特异之处.  相似文献   

13.
张有德同志是河南文坛颇有影响的作家.他立足于时代需求,扎根于农村现实,致力于儿童文学和中短篇小说创作,在这两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就.  相似文献   

14.
《沉香屑第一炉香》故事情节上未见新意,它的成功主要是得益于张爱玲对于题材的处理和叙事手段的运用。因此对这一文本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特色的总结上,是不足以挖掘出它的深层艺术魅力的,这里拟以分析作品的叙事学理论为依据,从叙事视角的选择和叙述时间的巧妙控制这两个具体的叙事元素入手,来阐释张爱玲独特的叙事策略,揭示其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沈从文与张兆和》中,刘洪涛先生认为,沈从文与张兆和的婚恋,对沈从文的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总是正面的,他把沈从文几乎所有的创作成就都归结于张兆和的影响。我个人认为,他的观点有偏颇,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体貌特征和亲族关系、沈从文创作所受到的女性的影响,以及理性与情感这三个方面来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张氏作品总透着一种浓郁的悲凉和苍凉,这已成定论.但系统地分析张氏笔下灰色人生的成因仍不多.文章拟从五个方面来说明她作品中灰色人生的成因.  相似文献   

17.
秦汉的亭除了逐捕盗贼和供客止宿外,还具有关卡和邮驿组织的职能;亭长是在战国、秦时亭尉、校长的基础上逐渐演变而来的。秦时校长实即乡亭之长;汉初以后,都亭、乡亭之长均称亭长,校长则成了陵园令长之属吏。亭父身份为吏,与亭卒求盗不同,或即亭长的别称。亭长的地位在汉代(特别是东汉)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8.
会通为张舜徽校雠学的显著特征.虽然张氏关于校雠学的一些观点存在偏激,但其会通的校雠学在古文献学史上有其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章叶频、武达平是活跃于30年代塞北诗坛的重要诗人。章叶频注重描写抒情主人公“我”与黑暗现实的矛盾冲突。武达平则更多地关注自我及自我与民众的关系。章叶频前期诗较轻柔,形象性较强,后期诗较激昂,克服了前期诗中爱直抒理念的弱点。武达平的诗境界开阔,气势雄浑,富有力度,形象性强,具有沉郁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20.
心灵的迷狂--张承志现象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承志小说中心灵的迷狂表现为对物质、世俗生活现代意义的否定,对泯灭个体生命的“虚构的集体”所构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作为以精神来组织社会的传统社会消极产物的宗教情怀,有违现代个体生命的主体性及主体间性关系的对激情、牺牲、信仰、对苦难的承当的盲目美化、鼓吹。由于对物质与精神关系把握的失误,由于将下层民众顽强的生存力量、实际改造社会的强大力量与下层民众在人类精神领域里所可能具有的力量混为一谈,造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心灵皈依的误区,民间立场对人性、人道主义的曲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