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柔远清吏司 清理藩院所属六司之一。掌外札萨克各部旗主、公等及各地喇嘛的俸禄、朝贡、随围、赏赐、燕飨等事宜。设郎中一人(宗室)主持司务,下设员外郎、主事、笔帖式及经承等职。顺治十八年(1661)置,康熙三十八年(1699)分为前、后二司;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柔远前司为柔远司:  相似文献   

2.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广东民人傅瑞祥擅自呈递封章,被官差抓获,奉旨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审讯。军机大臣等拟照疯病之例解回原籍严密监禁请旨。但谕旨尚未下发,刑部奏报外间已有传抄谕旨事。嘉庆帝下旨令军机大臣彻查。经查,向来王公大臣有各派护卫笔帖式等赴宫门探听官事的惯例,此案误传谕旨则始于都统奕颢之护卫萨敏。嘉庆帝随即命将相关王公大臣、护卫、笔帖式等加以严惩,并严禁探事恶习再次发生。此案为研究京城抄报的来源与流传提供了资料。现从军机处录副奏折及军机处上谕档中编选相关档案,以供有关学者参考。——编选者刘文华  相似文献   

3.
清代笔帖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笔帖式,清代官名。满语称笔特赫式,音bithesi,意为文书或士人、博士。笔帖式源于清入关前之巴克什。巴克什也作榜式、榜什或把什,皆音转意同(榜式即巴克什之滚舌音),为后金时对谙习文学,熟悉事体者之称。但巴克什有两种。一种为赐号。“国初直文馆者,掌文字,学问优赡,则赐号巴克什。”福格《听雨丛谈》也云榜式“有如武臣之巴图鲁也”。可见,巴克什之于文臣犹如巴图鲁之于武臣一样为赐号。天聪三年设文馆后,文馆学土俱赐此号。清入关前,额尔德尼、达海、尼堪、索尼、希福,宁完我、范文程等名臣即曾先后得巴克什赐号(但额尔德尼得号在天命年)。另一种巴克什是对一般文臣称谓,“国初文臣皆呼巴克什”。天聪五年前,这两种巴克什是并存的。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的《〈校邠庐抗议〉签议集》一书,近日由线装书局出版。全书共23册,其中收录了戊戌变法时期,清廷中央各部、院、卿、寺、堂、司等官员对《校邠庐抗议》一书的评议,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芬于咸丰十一年(1861年)写的一部政论书。全书47篇,8万余字。内容涉及当时社会在官制、吏治、教育、财政、水利、军事等方面的问题。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百日维新高潮之时,光绪皇帝下旨将该书刊印一千部,颁发给各部、院、卿、寺、堂、司官员,签注意见贴于原书各篇之侧,或加以评论附说帖(册)奏议呈上…  相似文献   

5.
沈一民 《历史档案》2006,(1):58-61,71
笔帖式(bithesi),是满文名词“bithe”(书、信、文之义,读作“笔特赫”)加上附加成分“si”(音近于汉语的“希”或“式”)而形成的一个派生名词。它是清朝特有的官制,主要职责为翻译文书、掌管簿籍。其源流演变在《清通志》中有明确的记载:“本朝诸司衙门,各置满洲、蒙古、汉军  相似文献   

6.
清代从初步建立政权开始就非常重视档案的管理,并且设立了专门管理档案的场所。清政府入关后在中央开始设立档房,以笔帖式作为档案管理的人员,在地方的衙署同样设立各种档房,以书吏、掌案或者白役作为档案的管理人员。  相似文献   

7.
清王朝建立后,在北京皇城内设立了织染局,负责丝织品的织造与染色,以备宫廷使用.该局原属工部统辖,康熙三年(1664)改归内务府总管管理,其址在地安门内嵩祝寺后,即现在的织染局胡同.设官为:员外郎一员、司库一员、笔帖式三员、催总一员、库使六名、领催六名、办领催一名.  相似文献   

8.
营造司 机构名称。清代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初为惜薪司,顺治十八年(1661年)改称内工部,康熙十六年(1677年)始称营造司。以总管大臣一人值年管理,下设郎中二人、员外郎八、主人事一人、委署主事一人,及笔帖式等员。掌管宫廷修缮事务。所属有太监若干名,  相似文献   

9.
<正>张令璜(1650—1734),清代山东东阿县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都察院监察御史、顺天府府尹、大理寺卿、吏部侍郎等职,是康熙晚期至雍正初年的名臣。在其任职顺天府府尹期间(升任大理寺卿、吏部侍郎后兼任),政绩颇为突出,其中大多是与朝廷政治密切相关。由此可以进一步探讨雍正初年朝廷政治的历史细节。  相似文献   

10.
光绪末年,在政治经济危机和国际金融资本冲击下,清统治者内部曾酝酿实行币制改革。光绪二十九年九月,驻俄大臣胡惟德上书奏陈实行币制改革。三十二年十二月,驻英大臣汪大燮提出行用金币和金本位制的主张。翌年三月初一日谕度支部、内阁及各部院会议具奏,从此在中央各衙门中展开了一场争论。现从会议政务处全宗选刊的十件史料,是当时印发各衙门讨论的说帖稿。原件虽无日期,但当在谕饬议奏之后无疑。这些史料,对研究金融货币史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正>咨作为公文名称。始于宋代。咨有商量、咨询之义。咨文为平行文的一种。清期行文体制规定,宗人府行文各部院;六部、理藩院、郁察院、内务府、各旗都统、步军统领衙门互相行文:通政使司、大理寺行文各部院:各部院行文总督、巡抚、都统、将军等:吏部、礼部行文衍圣公:礼部行文外裔各国:军机处行文督抚、将军:总督巡抚与提督,巡抚与总兵,司道与总兵,来往行文都用咨文。辽宁省档案馆保存了一份1894年10月13日吉林将军长顺为倭寇北犯各营不敷分布准由边务粮饷处筹济饷银  相似文献   

12.
清代京官考察称为京察。不同品级官员京察方式不一,会核是中下级文官、笔帖式的京察形式。京察会核从制度规定上最大限度保障京察公允性,但执行过程中也不免流于形式,不能发挥相应的劝惩功能。  相似文献   

13.
正为加强户口管理和赋役征调,明初朱元璋在全国推行户帖制度,"置户帖、户籍,具书名、岁、居地。籍上户部,帖给之民"a。其中发给住民的户帖,实为明初户帖制度的核心,是征调赋役的依据,因此非常重要。然而,目前学术界对于明代户帖的介绍和研究尚嫌不足b,究其原因,最主要的还是保存下来的户帖资料极其有限。本文拟对新发现的一件祁门县僧户帖进行介绍和初步考察,以期对明代户帖以及相关制度的深入研究有所裨益。一户帖的流传与洪武四年祁门县僧张宗寿户帖的发现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朱元璋颁布命令,在全国调查户口,正式推行户帖制度。然而,户帖制度实际上只实行了10余年。洪武十四年以后,黄册制度作为户籍和赋役的基本制度开始在全国实  相似文献   

14.
移会 文书名称。清代在京衙门间的平行文书之一。据光绪《钦定大清会典》记载:通政使司、大理寺行文在京衙门,除对各部院用咨文外,其余皆用移会;六科、备道、内廷各馆、内阁典籍厅、稽察房、中书科等处与各部、院、寺、监行文,均用移会。  相似文献   

15.
清代造办处是专门掌管宫中器物的制造、修理和贮存的机构。本文主要根据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清代造办处档案,就其组织机构和匠役问题试作探讨。一组织机构光绪《会典事例》1173卷载:“初制,养心殿设造办处,管理大臣无定额,设监造四人,笔帖式一人。康熙二十九年增设笔帖式一人。康熙三十年奉旨:东暖阁裱作移在南裱房,满洲弓箭亦留在内。其余别项匠作俱移出,在慈宁宫茶饭房做造办处。”当时称为外造办处。康熙朝造办处尚属初创阶段,组织机构尚不完善,除了承办活计的作坊外,从官书和档案看,未见有其它管理机构。接办、督催、查核、奏销活计的机构都是在雍乾时期设立的。在这些机构设立前,领用材料需要管理造办处的亲王、郡王下谕,尚无专门机构来办理。如雍正元年二月造办处传广储司:恰亲王、信郡王谕“为做备用活计,用宝砂五十斤、各色漏(纟不)一斤,送至外  相似文献   

16.
盛京内务府 顺治元年设。负责盛京(今沈阳)陵园的祭祀管理及其它事务工作,以盛京包衣三旗置佐领三人管理之。乾隆十七年设总管大臣一人(盛京将军兼),下设佐领、骁骑校、主事、委署主事、笔帖式、司库、库使、催长、厩长、内管领、仓长等职官。其下属机构及主要职掌是:广储司,掌六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在政学两届人士的大力提倡下兴起了一股开宫智思潮,在思潮催生下,清廷要求各部院于衙门内“择一宽敞房屋为司员讲习公所”,凡无差事人员“均令到署肆习”。1904年,政务处明确要求各部院各开学馆以教育本部司员。储才馆就是外务部在这一背景下设立的官员培训机构。本文试以《大清光绪新法令》的相关文本对储才馆做一简短评析。  相似文献   

18.
"帖"是唐代的一种下行公文,主要有堂帖、府帖、州帖、县帖等名目."堂帖"是宰相处分百司、号令四方的一种重要公文,大约出现在安史之乱以后;"府帖"即折冲府下发的军帖,使用于府兵制实行之时;"州帖"、"县帖"则是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的一种文书,主要流行于唐后期.唐令规定,尚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皆曰符.帖与符相比,具有简便和随意的特点,因此往往成为符的一种替代,与符并行于世.  相似文献   

19.
广储司 机构名称。清代内务府所属七司之一,掌皇宫库藏出纳。初名御用监,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广储司。以内务府总管大臣一人值年管理,另有总办郎中四人,郎中四人,主事、委署主事各一人及笔帖式等办理各项事宜。司下设银、皮、瓷、缎、衣、茶六库,各置员外郎、司库、司匠、副司库、库使等官负责管理。六库出纳,按月缮折送司稽核,然后造册呈内务府堂核销,并每五年一次由钦派  相似文献   

20.
张志新 《青年记者》2004,(11):52-54
针对目前国内厚报热高烧不退的状况,笔以为很有必要服用几帖“清醒剂”来退退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