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提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本文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政治参与影响政治效能感的研究中,国外学者发展出了“工具说”、“发展说”和“结果说”三种解释框架.虽然三种解释不尽相同,但学者普遍认为积极的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一定的正面影响,尽管影响的因素,程度和范围存在不同.基于浙江省闾村实证调研,发现选举式的参与活动均未能显著影响政治效能感和村民效能感.甚至在村民的投票行为与主观期望的结果相一致时,亦未能发现其对效能感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村民自治的方式是四大民主.即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其中,民主选举是前提和基础.在民主选举中,投票问题以及当选计票问题最为关键,直接影响着村民选举的成败与否.完善投票以及当选计票程序,对我国基层民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有研究对政治信任、内在效能感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争议。基于CGSS2010的大样本调查数据,本文定量研究了中国公民的政治信任和内在效能感对其参与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影响。研究发现,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显著影响到其参加城乡基层民主选举投票的行为,而内在效能感对公民参加基层民主选举的投票行为没有显著影响。考虑到当前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高,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升公民对基层地方政府的信任,对于促进城乡基层民主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政治选举是其政治参与的重要方式,也是社会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以迈尔斯对态度的解构为切入点,细分为情感取向、心理认知、行为意向、参与动机等五个方面综合反映群体的整体特征,依据态度与行为的一致再划分出选举活跃、选举怀疑、选举否定三个亚群体以反映个体层次之间的差异性。借助符号互动主义,论证了政治荣誉感、政治新鲜感是促进大学生积极参选的重要因素,但不成熟的政治心理征及选举组织过程的不合理同样起到了阻碍作用。最后结合Festinger的认知失调理论,围绕大学生选举的矛盾心理,认为开展政治选举教育和加强监督将使选举认知再回到一致,是行之有效的选举救济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和公民社会建设过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是个重要问题。理论研究表明,作为教育的非货币收益之一,公民教育程度的提高有助于促进政治参与程度,但是针对中国的经验研究还相当少。基于政治社会化理论,本文利用全国性调查数据,研究了学校教育在公民政治选举投票参与中的作用。研究发现,学校教育和政治选举投票参与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针对可能存在的内生性进行的工具变量估计以及稳健性检验表明,上述结果并没有显著发生变化。本文从学校教育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选举制度两方面对上述结论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民众在选举中越来越表现出“冷漠化”,学术界对此褒贬不一。通过重点分析引起村民政治冷漠的原因,指出了农村民主政治的发展有一个过程,当前村民的冷漠是乡村民主化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随着民主制度的完善、村民民主意识的提高,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必然会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8.
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学者对美国选民的投票行为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提出了若干理论观点,形成了不同理论流派。美国学者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表明,诸种因素影响着美国选民的投票选择,包括政党认同、选民的社会归属、对现任及非现任候选人的评价、对选民自身经济情况及国家整体经济状况的评估等。选民自身的政治成熟度以及国家的政治结构状况也左右着选民的投票行为和投票选择。  相似文献   

9.
国外选举行为心理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外选举行为的心理学研究已有60年的历史。早期的研究侧重于选民投票参与率和选民投票决定的心理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倾向于探讨候选人的心理特征对选民投票倾向的影响,从而显示出候选人和选民纳入到整合研究范式中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政治营销在美国总统竞选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借助于政治营销理论,特别是布鲁斯·纽曼的分析模式,对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团队的政治营销战略和策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奥巴马当选得益于其政治营销的成功.这给我们对政治营销的认识带来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能够影响政治选举的因素很多,媒体是众多因素中极为重要的一个。传统的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新兴的网络都囊括在媒体的范畴之中,它们在政治选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前农村村委会选举中存在着农民政治冷漠、参与度不高的现象,给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考验和挑战。面对这些问题,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然而不同的农村和同一农村中的不同农民群体的具体情况存在差异,因此必须在做好调研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政治引导。通过政治传播引导、政府组织引导和参与型政治文化的构建,不断提高农民的政治参与积极性,逐步解决村委会选举中的农民政治冷漠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社会具有强国家、弱社会的特征,国家对乡村社会拥有无所不在的统治权。从1980年代开始推行的村民选举制度,通过国家法律的确认和村民选举的实践,逐渐实现了农民的有限自治。村民选举作为一种制度创新成果,它在乡村社会的传播,促进了乡村公共领域的形成,增强了农民的契约意识,提高了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使乡村政治文化在结构上做出新的调整。在新的乡村政治环境下,民意成为乡村政治的精神基础,协商成为乡村治理的工作机制,诚信成为乡村发展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4.
村民委员会选举有不容低估的政治影响和经济收益,但还是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从政治监督角度来看主要包括:政府监督缺乏动力、人大监督软弱无力、法律不健全等,山东省沂水镇友兰官庄村的村民选举监督委员会的成立为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相似文献   

15.
村民表现出政治冷漠的原因主要为农民作为"经济人"的理性选择,农民"政治人"角色的残缺和村民意识中的政治生态。化解途径包括:适当减少参与选举的成本;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激发农村留守妇女这一特殊群体的参与热情。  相似文献   

16.
作为能够体现民主的方式之一,选举在一个国家的政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当前,选举也越来越成为民众表达其心声的平台。所有选举制度都存在共同之处,当然也有差异。本文通过对英国和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对比,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7.
在劳务输出量大且贫困落后的农村举行换届选举时,留守妇女自然成为参与的主角。通过对宁夏固原什里村的调查与分析,找出改变留守妇女政治态度的着眼点:增强留守妇女的政治认知,规范村委会选举制度。  相似文献   

18.
浅析西方国家选举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举制度是中学政治理论课的重要内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选举制度是西方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有合理成分,也有存在的问题。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与中国选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地方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清末福建谘议局选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谘议局的选举是地方政治走向现代化的初步尝试,地方官员、士绅在筹备过程中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原始资料,对清末福建省谘议局的选举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对选举权的限制、选举资格调查的不完善、选举过程中出现的怪现状,不能只做简单地批评,而应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来分析问题,真正认识到中国第一次选举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逻辑悖论没有被哲学家们禁锢在理论的藩篱中,相反,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从逻辑悖论的概念和类型入手,分析投票悖论中的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运用自然推理演绎系统进行严密无误的逻辑推导并建立矛盾等价式,从而确证投票悖论是严格的逻辑悖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