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近代,受自然科学范式影响,“教育科学”的出现导致了“教育科学”与传统意义上“教育学”的分野,出现了教育学科内部的纷争及“教育科学”殖民“教育学”的危险.就差异来看,“教育科学”与“教育学”在研究对象、研究目的、语言表述方式、研究范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若不加以区分,则可能导致四个方面的不良后果:研究对象差异导致研究边界的模糊与混乱,研究目的差异导致教育学科体系内部“本土概念”间的冲突,语言表述方式差异导致理论表述的混乱,研究范式差异导致研究范式的冲突.故此,文章认为区分“教育学”与“教育科学”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2.
“两种文化”与新世纪人文教育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以科学与人的分野与冲突这一“两种化”理论为化视野,讨论了教育学所面临的化挑战及人教育在新世纪的未来前景,本以为,尽管20世纪末期,“两种化”的冲突似乎变得更为激烈,但从历史的发展逻辑来看,人主义正在走向它的复兴,相应地,人教育也在努力寻找它的复兴之路。  相似文献   

3.
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三次大的分解。教育学面临一种新的发展路口。尽管目前“教育科学”的发展风头已盖过“教育学”,但是,是否就意味着教育学已经走向终结?实际上,教育学与教育科学的发展表明,这是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日尔曼式的教育学”和“盎格鲁式的教育科学”,各自都有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各自研究的侧重点和方法也不尽相同。与传统的教育学不同,教育科学是试图要形成对教育问题的另一种看法和另一种解释。两大范式异同的比较,揭示不同国家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文化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学与教育科学之争。  相似文献   

4.
乡村教育学研究承载着乡土文化的传承功能,同时也肩负着让人成人的重任,换言之,乡村教育学本身作为一门“人学”,是直面乡村民众的,只有扎根乡土语境,才能体味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乡村生活,继而打造符合乡土的在地化教育学实践。由此,构建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结合的乡村教育学,即是以批判眼光审思乡村教育发展,让乡村教育学突破“城本位”教育发展的桎梏,把乡村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这也是让乡村教育真正走向形下的具体实践。进言之,以形上“批判”与形下“关怀”相统整的乡村教育学,真正构建了由上及下、由理论到实践的教育学探讨,也以此为契机探索出一条符合乡村教育的教育学特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5.
教育学原理、教育原理、教育概论等是教育学科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但长期以来存在着称谓的混乱和内容的重叠,严重地影响了学科自身的建设。因此,应对其进行如下学科改造:教育学原理改称为理论教育学;教育原理是关于教育的一般的科学原理;取消“教育概论”这一学科称谓,或改造为“教育学概论”或者“教育学科概论”,或改造为一种教育常识。  相似文献   

6.
“教育科学”这一概念,既受中国五四时期“科学”观念和教育学多元化趋势的影响,又受“科玄论战”和“教育崩溃”论争的波及,并与国内教育科学化运动的兴衰密切相关。教育科学概念在中国具有独特的形成过程,受美国实验教育学思潮的影响,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出现“教育科学”概念。此后欧美各国关于“教育科学”的论争被陆续引介到中国。在此过程中,“教育科学”与“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相剥离,进入教育学分类,并成为大学的系科建制名称。20世纪上半叶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概念的认识对中国现代的教育科学概念形态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教育学者对“教育科学”的认识深受“唯科学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过程中受欧美多国熏染,“一名多实”的现象影响了中国教育学的分类,同时这些认识特征也反映了教育学在中国成为独立学科的急切呼唤。  相似文献   

7.
“研究问题”还是“构造体系”?———关于教育学研究的一点思考厦门大学刘振天教育研究的目标是什么?是“建构教育学体系”抑或“研究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这是近几年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尤其是中青年教育理论工作者争议较大的一个问题。一部分人主张和热衷于构造...  相似文献   

8.
面对20世纪七八十年代教育学的身份危机,德国教育学家莫伦豪尔从文化视角,运用图像解释学方法,重新寻求和捍卫教育与教育学的自身逻辑,这尤其体现在其1983年出版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普通教育学经典《遗忘的关联:论文化与教育》一书中。这部经典回答了“我们为什么想要孩子?”这一教育学最基本的问题,讨论了“展现生活方式”“再现生活方式”“信任可塑性”“敦促自我活动”这四个教育学基本原理。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的新的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也接续了德国的普通教育学传统。莫伦豪尔对教育学原理体系的建构真正回应了教育的解放问题,强调教育关系作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并呼吁回到欧洲大陆教育学传统。这种通过新的解释学方法绕道于教育学基本问题的尝试,提醒我们回到教育和教育学的自身逻辑,寻求新的教育学基本共识,重新捍卫教育与文化即生活方式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一、“教育本质”之乱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一切教育实践的根本前提。成有信认为,“全部教育学,特别是教育学原理或教育哲学,都在从不同角度讨论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反映了对教育的基本理解,直接决定了对一切更加具体的教育问题的理解。只有明确了这一问题,所有对教育的话题才有了共同的前提和共同的语境。  相似文献   

10.
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对这一问题的探寻指向教育目的,是教育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学院教育学和民间教育学作为不同形态的教育学,基于各自的立场和观点对“受过教育的人”的形象做出了不同的描述。在对两种教育学视角下的人物形象进行汇总、梳理的基础上,找到两者在理解层次上的差异,进行概念理解上的纠偏,以正确理解“受过教育的人”这一概念。  相似文献   

11.
个性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划一性教育而提出的教育思想,生本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师本教育而提出的教育理论体系。生本教育蕴涵了个性教育思想,其指导的教育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个性得到积极、充分、自由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文学教育强调文学的人文性,文学创作却总想否认文学的人文性,造成这种认识分歧的原因是:文学教育是权威性、非功利性的,文学创作是个性自由化的、功利性的。其实,它们之间不应对立。文学教育与文学创作都是以语言为手段,都要对社会负责,文学教育为文学创作培养作者,文学创作为文学教育提供教育资源。文学创作可以反思文学教育,但不能背叛文学教育。  相似文献   

13.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教育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科技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需要道德规范其发展方向 ;行政、经济、法律手段具有他律性 ,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赖于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构建可持续发展道德体系 ,要加强环境道德、全球合作精神、可持续消费观和奉献精神的教育  相似文献   

14.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斗争性的一面。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变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以人事制度、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世界各国正在兴起一场新的教育改革浪潮,探究式教学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尝试。探究式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创设必要的条件和氛围,主动积极地帮助、引导和促进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体育课探究式教学有一定的基本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主体性、民主性、个体差异、开放性、实践性、尝试性、求异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素质教育推行中的阻力与解决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现代优秀素质为直接目的,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概念,是完全针对应试教育的缺陷和弊端提出来的;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作贡献为使命和发展方向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人们常常不自觉地对教育进行"好"与"坏"的价值判断,并不断地追求"好"教育。然而在认识上还存在误区:缺陷教育的对立面就是"好"教育;把一切好的知识传授给一切人就是"好"教育;贵即是"好"。通过阐述什么是"好"教育,分析"好"教育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使人们更清晰地形成对"好"教育的正确认识,追求"好"教育,不断趋近于"好"。  相似文献   

18.
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方式,教育应该是人与人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智慧,因此教育的首要要素是道德教育。而现如今的学校德育是一种知性德育,割裂了教育与德育的亲缘关系,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要使学校教育返回本真的教育,就要重新思考道德教育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One of the main reasons of the fact that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could hardly get out of its predicament is that “self-regard” has been simply and unilaterally interpreted as the absolute opposite to morality, where “self-regard” is merely regarded as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evil”, and the fact that it is also the source of “everything good” is neglected. Actually, “self-regard” is the nature of human beings who go for benefit and avoid harm, which is inevitable and reasonable. It is not naturally opposite to altruism, for there is no problem concerning morality in self-regard itself, though there might be some in the means adopted. Therefore, the aim of moral education is not to deprive a person of his/her intention of self-regard, but to normalize the means he/she might adopt, so that he/she could suitably benefit himself/herself as he/she benefits others. It is proven by the past experience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that the key premise for the Chinese moral education to get out of its predicament is to set up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ver self-regard. Translated from Xueshu Yanjiu 学术研究 (Academic Research), 2005, (6): 117–120  相似文献   

20.
中国语文教学源远流长,形成了优良的传统。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背离了优良传统,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要积极推行素质教育,返璞归真,真正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