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三国演义》中,记述了一段精彩的妙计.  相似文献   

2.
与诸葛亮书     
亲爱的亮史: 您好!我是您的忠实粉丝,名叫郑凯悦,字凯仔。我曾熟读《三国演义》,了解到您的英姿: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七擒孟获等,这些体现着您的鬼神莫测之才,我对您无比敬佩。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中间删除了《空城计》一节。 公元222年,蜀国彝陵之战败于吴国,元气大伤,加之“南夷”力量日增,形势危急。诸葛亮注意休养生息,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夷”,解决了出兵伐魏的后顾之忧。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开始了“以攻为守”的北伐战争,连续六次出兵伐魏,即“六出祁山”。  相似文献   

4.
董杰  董伟 《现代语文》2002,(2):31-31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一个大隐,非要劳动刘备跑上三次才接见,又不想出山,非得搞得刘备哭哭啼啼才勉强答应。在此,一个文人的那点要求尊重的心理是得到充分实现了。然而事实如何呢?当年诸葛亮和老弟诸葛均避乱南阳时,并非如《演义》中所言就是哥俩,他们还带来了一姊一妹。《演义》中讲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第三十八回)大概是溢美之辞,但《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想来他的姊妹长得也不差。当时襄阳一带有位庞德公,乃天下名士,受其评判者俱可大名骤显。当年布衣诸葛…  相似文献   

5.
汉中,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而汉中之东的安康却因了诸葛亮而在《三国演义》里几乎成为一片空白,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安康在三国时期亦是血火交融的战场,魏、蜀、吴三国都曾用兵于此。《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为什么要淡化安康的史料进而模糊安康呢?本文认为是因为安康的史料暴露了蜀汉在战略上.用人问题上的失误,不利于诸葛亮形象的塑造,罗贯中有意识地淡化处理了安康的史料。由此,我们更强烈更具体地感受到罗贯中驾驶史料的高超能力。  相似文献   

6.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后人对《出师表》的至高推崇。《出师表》一文是诸葛亮在临行前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这篇文章之所以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诵,不仅仅在于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至死不渝的忠诚,更在于作者劝谏的高超艺术。艺术与情感的结合使文章成为了千年经典。  相似文献   

7.
皇甫军 《辅导员》2009,(4):12-12
《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当初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筹集十万支箭。头两天,诸葛亮毫无动静,众人不知其故。第三天四更时分,重雾弥江,诸葛亮率领四周扎满稻草的船队佯攻曹营,曹兵乱箭射向草船,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  相似文献   

8.
赵光瑞 《成才之路》2011,(3):9-I0004
上海作家叶开的女儿乔乔今年上小学三年级,一次遇到一道题目,问谁是三国时期最足智多谋的人。刚看完《三国演义》彩图本的乔乔,欣喜而自信地写下:孔明和庞统。答案得到古典文学博士妈妈的认可。结果,语文老师说错了,标准答案是"诸葛亮"。(《中国青年报》)看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可能许多人会发笑。但这便是典型的中国教育模式。老师解释说,在小学阶段答案只能写诸葛亮或周瑜,写孔明也算错。  相似文献   

9.
依附与独立--试论《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双重文化人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既是对诸葛亮一生节操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为实现理想而矢志不移、奋斗终生的一种概括。他的身上典型地体现了古代封建知识分子受儒道两家思想影响而形成的双重文化人格。这种双重文化人格,在其政治生涯中,既表现为对权势的选择与依附,又有对个体人格的保持与独立。这是封建时代杰出知识分子一种理想化的人生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才远在司马懿之上,其功业按理应不在仲达之下。但因其悲剧性格成为恢复汉室的致命弱点。且无家族势力支撑,而司马懿却具有乱世争霸的性格特点与有利条件,加之争战双方力量的悬殊。最终,智谋超仲达的诸葛亮未能击败对手司马懿,完成大业。而智谋逊于诸葛亮的司0懿却能够扫平一切障碍,成功掌握曹魏军政大权,为其子孙平三国建晋朝,奠定坚实的基础,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1.
12.
在《三国演义》阅读中,有一个环节我安排的是“对联研究与导读”。当学生了解了《三国演义》中回目联、回尾联、插入联的特点后,我重点聚焦插入联,从“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目标入手,解读对联的本义,还原故事场景,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下面以“徐庶评价诸葛亮对联导读”谈谈我的做法。  相似文献   

13.
出自《左传》的《曹刿论战》,通过曹刿对战争的有关论述和对长勺之战的正确指挥,表现了他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杰出才能。诸葛亮的《出师表》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先主感恩图报的一片深情。前文的主人公曹刿(一说即《史记·刺客列传》中的曹洙)是一介草民,后文的作者是丞相,地位迥然不同。然仔细品读,认真分析,再结合写作背景,就可以发现,在深层次上,《曹》文曹刿认为"肉食者"之"鄙"与《出》文诸葛亮的肺腑之言都是出自于对君主的担忧,都表现出忧国忧君的思想感情,真乃"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  相似文献   

14.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出自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三国时代,《孙子兵法》备受重视。一方面被整理、注解和播扬,曹操的《孙子略解》在兵学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被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场上,诸葛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武将和文人皆推崇孙武及其兵法的风气,终于汇聚成越来越广泛的社会影响,通过三国人韦昭的《国语注》和张子尚的《孙武兵经》,终于确定了《孙子兵法》在中国古代的"兵经"地位。  相似文献   

16.
任沁 《文教资料》2011,(17):6-9
在《三国演义》中,蜀汉二主与诸葛亮的君臣关系历来被读者称道,这也正是作者要标榜的主题之一。但我们在肯定的同时,也要看到其中的微妙之处,不能简单地用"鱼水关系"来概括。  相似文献   

17.
钱芳 《现代教学》2008,(6):55-56
开学初,我借了一套《三国演义》发给班上的学生。过了几天,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诸葛亮身为丞相,他怎么亲自带兵打仗?”我不假思索地回答:“他还是刘备的军师,善于用兵法。”没想到,问题接踵而至:“军师就是现在的将军吗?”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通过匠心独运的合理虚构,大胆改造历史人物,将诸葛亮塑造成为一位被传统文化所操纵,在道德与智慧的激烈交锋中逐渐走向毁灭的悲剧英雄。诸葛亮的悲剧是他自身的悲剧,更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19.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是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就是智慧的标志,他标举了我国古人最高智慧的典范,甚至到了神的地步。然而,如果对诸葛亮的精神特质进一步解读的话,我们就会发现,他的忠君思想的背后,有一种更为深广的无法克服的性格缺陷,他的忠君在另一方面也是一种愚忠,真正有为的大丈夫当不如此。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穷尽人间一切褒誉之词塑造的完美形象。他无所不知,战无不胜,令人钦佩赞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令人肃然起敬。但是,这样一个忠智两全、近乎神人的诸葛亮,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匡复汉室的理想,而且蜀汉政权还是三国中最先败亡的一个,这个事实真让人难以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