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树     
“夏木荫浓”,这是三十年代我投考江苏省立常州高中时的作文试题。当时感到这题目太深奥,很难发挥。因之我每见到浓荫的树木,总会联想到那试题,想从中悟出点什么道理来。一直到学习艺术后,才深深体会到树木之美,其浓荫之迷人,但并未思索其哲学含蕴。  相似文献   

2.
字说字话     
夫对天说:我总(zong)算盼(pan) 到了出头之(zhi)日。冤对兔说:我总算找(zhao)到了一个窝儿(wor)。 1对7说:站(zhan)直(zhi)了,别(bie)见人就点头哈(ha)腰(yao)的,多丢(diu)人呀!  相似文献   

3.
说字     
当代中国人,名字合一,一般来说只有一个正式的称谓。不过,我们对字这一称呼符号并不陌生,因为很多历史名人,名与字同样留传百世。如孔丘字仲尼,几乎无人不知;秦末农民起义首领之一陈胜,因为《史记》中的《陈涉世家》一篇,其字陈涉也因此留传下来。关于字的产生,众说不一。笔者以为,这或许与巫术迷信有关。周朝时期,社会生产力低下,文明程度不高,人们敬重神明,相信巫术。其中一种巫术,在世界许多民族的蒙昧时代都曾流行过,有的落后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对它的信服。这种巫术告诉人们,名与人的肉体有一种超自然的联系。具体地说,当有人诅咒另一个…  相似文献   

4.
徐童保树     
《小朋友》2007,(5)
时间:东汉末年的一天地点:郭林宗老先生家的庭院里角色:郭林宗、徐童、砍树人若干  相似文献   

5.
移树说     
原文予城西旧茔久勿树。比辟地东邻,有桧百余株,大者盈拱,高可二三丈,予惜其生不得所。有种树者曰:“我能为公移之。”子曰:“有是哉?”请试,许之。予尝往观焉。乃移其三之一,规其根围数尺,中留宿土。坎及四周,及底而止。以绳绕其根,若碇然,然其重虽千人莫能举也,则陊其坎之棱①,絙树腰而卧之,根之罅实以虚壤。复卧而北,树为壤所垫,渐高以起,卧而南亦如之。三卧三起,其高出于坎。棚木为床横载之,曳以两牛,翼以十夫。其大者倍其数。行数百步,植于墓后为三重。阅岁而视之,成者十九。则又移其余,左右翼以及于门。再阅岁而视之,其成者又十而九也…  相似文献   

6.
数字说树     
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然而把12这个数字前后颠倒一下,就是国外一些国家的植树节。3月21日是世界林业节。这个节日是西班牙在欧洲农业联盟1971年召开的特内里弗岛大会倡议并得到会议一致通过的。同年11月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予以确认,因而不少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本国植树节或植树日。  相似文献   

7.
谈名说字     
今天有名,古人有名且有字。说起古人的字,令人大多十分陌生,只知道名字在现代是一个词,是记录一个人的语言符号,很少有人了解在古时名和字是分开的。其实古时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那么,何为名?何为字呢?  相似文献   

8.
说相反字     
你说大,我说小,小的苹果给白己。你说矮,我说高,高高木马你先骑。你说进,我说退,一进一退让弟弟。你说上,我说下,滑梯上下不拥挤。小朋友说相反字,互相谦让不忘记。说相反字@童正幼 ~~  相似文献   

9.
字种说     
汉字的类别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复杂现象,但目前对此尚缺乏总体、全面、系统的认识和精密的分析、严格的界定、本依据汉字的空间特征和形、音、义特征尝试建立字种这一要领及相关模式,对汉字的基本类别和类型进行了比较细密的分析,以冀对汉字的整理、教学、研究和字典、词典的编纂以及汉字信息处理工作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孔子说字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有一天来到了一座村庄。他见四个小孩正围在一起写字,一个小孩先写了一个“口”字,随(sui)口说:“口字一口。”第二个小孩不服气,写了个“吕”字,说:  相似文献   

11.
说字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说“敝”《说文·七下·■部》:“■,败衣也。从巾,象衣败之形”。“敝,帔也。一日:败衣。从■,从攴,■亦声。”殷墟甲骨文有“敝”无“■”。“敝字作帔断帧等形(《甲骨文编》337页“敝”字、336页“敝录”合文),左旁可以省作“巾”。从甲骨文字形看,“敝”字显然象击巾之形,巾旁小点表示击巾时扬起来的灰尘。从“攴”从“巾”,击巾的  相似文献   

12.
易位字说     
  相似文献   

13.
说一个字     
<正>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聪明滑稽,喜欢开玩笑。一天,他到城里东游西荡,不料闯入了官府禁地,被巡逻的官兵捉住了,要惩罚他,他连忙跪地求饶。官兵说:“听说你善于说笑话,现在限你只说一个字,若能够使我发笑,我就放你。”  相似文献   

14.
郑板桥说字     
邹大庆 《辅导员》2010,(19):16-16
"江南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是清代乾隆年间享有盛名的父母官,而且他的诗、对、书以及画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每当郑大人练书绘画,家丁仆人都围绕在书案前,抢着磨墨铺纸,想捞点艺术享受。当人们看到郑大人挥毫练书、洒彩泼墨的时候,都会翘起拇指,禁不住啧啧称赞:"成功!"  相似文献   

15.
花木兰是继刘兰芝之后古代文学史上的又一个不朽的文学形象。《木兰辞》被誉为“乐府双璧”之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一个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并且这一艺术形象也菜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光辉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说不尽的树     
林雅师范毕业后自愿到一所盲校任教。 看着一群群活泼可爱、天真纯洁的孩子,她沉默着:可怜的孩子,上帝为什么赐予你们一双眼睛而不赐予你们光明呢?要知道世界是多么的五彩缤纷。她下定决心,一定要让孩子们“看”到多姿多彩的颜色。  相似文献   

17.
爱树者说     
见过被人糟蹋的、浑身是伤的树,也遇到过被泥石流残损的树,即使如此,树们,依然保持着优雅的姿态,看不出痛苦的样子,你将树枝剁掉,树枝与树身远远地分开了,树枝与树身依旧各自成景,不失其风华。  相似文献   

18.
说“字”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写郭橐驼由种树而生发的联想:“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续,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其中“字而幼孩”是“养育你们的小孩”之意。可是,在现代汉语里,“字”之意一是“用来记录语言的符号”,二是“根据人名的意义,另取的别号”,这和“养育小孩”没有丝毫关系。但再仔细想,“字”的结构不就是“山”和“子”吗?  相似文献   

19.
汉字当中有一种特殊现象,即合音合义,或兼音兼义,也有人将合音说成“急读”。现撷取几例,并作简析,以飨读者。甭:音。“不用”的合音,表示用不着、不必、不需要。如:①你甭说,我知道了。②这些小事儿,你甭管。这个字多用于方言,特别是北京的现代口语方言用得多。  相似文献   

20.
最难说的字     
不是因为它太长,也不是因为它多音,而是因为说它时需要真正的勇气,尤其是面对诱惑的时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