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28年,"革命文学"论者从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论出发论证"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框架里揭示了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澄清了中国"革命文学"应该是"无产阶级的文学".并在马克思主义思想范畴内,展开了作家要克服其"小资产阶级根性"的命题.这标志中国文学理论已开始发生了马克思主义的转向,对中国文学和理论批评发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留苏作家群虽然作为一个文学的群体特征不如其他留学生群体突出,但他们独特的留学经历使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成为一支引领文学方向的生力军。他们不仅最直接最信达地翻译和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筚路蓝缕的开山作用,而且,留苏作家群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产生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在积极倡导和发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同时,又在革命文学创作方面进行了大胆探索。这不仅促进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展,也为革命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种经典的叙事模式和艺术范式。  相似文献   

3.
《文化批判》作为后期创造社“方向转换”时期的重要刊物,试图确立一种新的文化意识形态,为青年人的革命实践提供思想武器。文章从文学传媒的视角出发,对《文化批判》推动“革命文学”发展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着力从理论与旗帜、出版部与阵地、论战与影响力、读者与互动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多方面考察《文化批判》是如何发挥媒介手段的力量,成功推动“革命文学”在中国发展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传统历史观的唯物史观胚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人接受和认同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从唯物史观开始的,以往的研究忽视了这一事实与中国传统哲学提供的历史土壤的关联。以“通古今之变”为宗旨的中国传统历史观“善言古者,有节于今”、“食足知礼,民惟邦本”、“势非圣意,理势合一”等观点,在肯定历史进步和变革,重视经济因素和民众力量,探求历史趋势的客观性和这种趋势与历史规律的统一性等方面,与唯物史观有诸多相似之处,这无疑为接受和认同唯物史观提供了思想土壤。进化论的一些观点延续和展开了传统历史观中与唯物史观相近似的因素,并贯注了新的时代内容,使传统历史经变革和融合发展为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5.
"革命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从革命文学的倡导、论争到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它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学有了其崭新的内容,中国无产阶级在文艺领域取得了绝对的领导权。这些对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克思主义传人中国。1919年5月,李大钊将他轮值主编的第六卷第五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并在其上发表《我  相似文献   

6.
感官文学是一种身体叙事学。在新时期,一个很有趣的文学现象是,感官文学是借助革命文学而“发掘”出的,是革命文学的另一种激活方式。新时期的革命文学不但没有淡出文坛,反而通过对革命文学成规的成功改写与增补,出现了多样化的叙述形态。其中,张贤亮对革命文学就以更为激进的改写、戏仿,将革命文学引向感官化、市场化、畅销化的境地,从而促使了建国后感官文学的生成。但是,张贤亮式的感官文学却将性置于中心地位,是有性无爱的身体叙事学,它否定了传统的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基础上的文学的爱的母题,其负面效应是我们要认真加以清理的。  相似文献   

7.
王瑜 《襄樊学院学报》2011,32(12):49-53
"革命文学"是后期"创造社"提出的对"阶级论"文学观的形成起过巨大作用的创作追求。冯乃超、李初梨、蒋光慈等人丰富发展了这一理论形态。"左联"的成立深化了"革命文学"并对"阶级论"文学观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毛泽东文艺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阶级论"文学观成熟的标志,影响了中国文学创作、研究数十年。回顾与重审"革命文学"和"阶级论"的文学观意在启示当前,以使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学科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是中国共产党策划组织和直接领导的推动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文学团体。它的成立,一方面显示了在党领导下的无产阶级文学队伍的成长和壮大,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另一方面,也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勦”政策的可耻的失败。它的成立的原因:在社会政治方面,是党单独领导中国革命运动,这就决定了在文学上也要水建立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同时,毛泽东同志等所创立和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不断扩大,也给进步的文学工作者以极大的鼓舞。在文学本身方面,自“五四”以来党对“革命文学”的提倡特别是1928年“革命文学”论争的开展,也为左联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理伦的基础。由此可见,如果我们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要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革命文学”的提倡问题就不能不被列为重要问题之一。但是,就像这样重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延安文学在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在特定地域特殊时空下,延安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文学特色:在具有正确政治内容前提下,兼具通俗性、民间性特征的革命文学。本文试从历时性角度和共时性角度看延安文学的发展过程及其与重庆大后方文学的关系,并探讨其单一发展的合理性和缺陷。  相似文献   

10.
颠倒的启蒙     
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启蒙的特征,“文学自觉地担负起‘启蒙’的任务,用科学和民主来启封建主义之蒙”,但是文学又始终围绕着中国的社会政治问题激烈地讨论和实践,“除了政治性思想之外,别的思想启蒙工作始终来不及展开”。犤1犦从五四思想革命时期知识分子先锋意识的突显到随着革命文学时代的到来,工农大众开始占领时代主流成为革命主体,以至以后完全以农民形象塑造为中心的延安文艺、十七年文学,知识分子与农民群体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或褒或贬、或显或隐,个体思想与集体主义,一起一伏,二者始终维持着一种紧张关系。农民群体拯…  相似文献   

11.
“革命文学”兴起的最为深刻的根源,在于大革命失败后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和政治压力。激进主义的政治思潮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成为推动文坛由“五四时代”的“混同”走向“五卅时代”的“清晰”的内在动力。两个不同的文学口号:“为人生而艺术”与“为革命而文学”,构成“文学革命”与“革命文学”的原则区别与鲜明对照。马克思主义原理和苏联“拉普”、日本“纳普”理论交织杂糅,是造成创造社、太阳社革命文学理论驳杂纷乱的  相似文献   

12.
为了谋求革命文学自身的合法性,革命文学理论家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评价是有其策略的。一方面将革命文学视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继续,为新兴的革命文学寻求文学内部的继承脉络;另一方面则把五四新文化运动评价为失败、不反帝、反革命的政治运动,为树立革命文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提供了现实的依据。这种评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革命文学对新文学的有益探索没有进行积极的借鉴,以政治的标杆衡量文学的发展,暴露了革命文学理论的激进性和排他性,造成了革命文学流于政治口号宣传,创作方面发展严重滞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是一个大转折、大变革的时期,根据社会变革和革命的需要,各种西方学说被纷纷引入进来。其中,进化论一传入立刻被用来解释中国社会的前进、发展问题。在中国传统变易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进化论历史观,说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传入中国后,适合于说明中国的国情,也易于接受。由于进化论满足了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需要,中国近代思想家以进化论为思想武器,探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进化论在近代中国起到了划时代的伟大作用,在中国传统变易史观向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转变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皖西“未名四杰”指安徽霍邱籍的革命文学家韦素园、李霁野、韦丛芜和台静农4人。他们是五四时期新文学社团“未名社”的骨干力量。在鲁迅革命思想的指引下,“未名四杰”翻译出版了大量具有进步意义的苏俄及东欧文学作品,不仅为刚诞生不久的中国新文学提供了作品,而且为其提供了艺术技巧与范式。“未名四杰”的革命文学翻译继承了鲁迅的文学理念和文化品格,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鲁迅对“未名四杰”革命文学翻译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鲜明的意识形态导向和坚定的政治方向;二是严肃认真、有错必纠的严谨文风;三是提携新人、泽被后学的文化传承精神。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指明了方向;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新途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创新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两者的融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在融合过程中应注意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作用的同时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传统文化是中国实际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地要求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也就必然包括了要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缺一不可的。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实现发展的基础和补充,中国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着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也不断弘扬着中华“实事求是”的民族精神,实现了“民本思想”向“人本思想”的转化,寻得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的“和谐”社会形态。  相似文献   

17.
胡适的文学进化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适文学进化论的理论基础是达尔文的进化论,运用生物进化的基本原理来审视中国文学的发展,指出文学“随时代而变迁”,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胡适的文学进化论不但高度重视文学形式和语言工具的发展变迁,而且充分强调文学的内容也是社会生活和时代精神的一种记载,反映时代的社会生活,奠定了新文学的写实主义基础。胡适同时还从文学进化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文学革命的思想主张,认为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的进化,必定优于文言文学,从而替代文言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的正宗,催生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马克思主义丰富和提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两者的互补融合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相融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化、民族化、本土化。  相似文献   

19.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适时地提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唯物史观的科学运用和发展,其科学性就在于其哲学基础是唯物史观。本文从科学发展观对唯物史观的运用和发展说明其科学内涵,其科学内涵主要表现在体现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体思想.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及其人的全面发展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创造社“元老”们的“革命文学”观,是与文学研究会、早期共产党人的“革命文学”观并列的重要文学观念,可以也应该作为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其特点主要有三:一是始终强调文学的重要作用,二是始终强调“叛逆与反抗”的精神,三是或隐或显地张扬自己的个性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