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狗改不了吃屎,狼改不了吃人,阶级本性永远不会改变。”长期以来在人们的头脑里几乎成为一种绝对的观念。有一阶段曾被人们奉为金科玉律,甚至当作绝对真理到处奉行。人们用它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用它指导工作、学习和实践,并把它作为宗教信条处处套用。这种观念,使人们的思想逐渐地趋于僵化,在人们的眼里,阶级本性成为一种离开物质的抽象不变的东西,由此得出世界上任何事物的本性都是抽象的、僵死  相似文献   

2.
《焚巾曲》是流传于黔东南巴拉河两岸的丧葬风俗歌。从诞生之日起就具备了一种本性或生命形式。这种本性或生命形式是由时间、空间与方式完美融合而成的。即某一族群在某一历史时期依据生境而构建的族群文化方式,但其本性与生命一直贯穿于全部的发展历程中。因此,我们不能说"原生态文化"是被设想出来的,是"被原生态"的,是"想象的原生态"。它是一种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3.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人类以自己为宇宙的中心是人类本性的自然倾向,这种自然倾向在古代和近代哲学,科学和宗教中被上升为普遍信念,即人类中心主义,从人类的实践后果来看,人类中心主义信念既产生了积极效应,也产生了消极效应,尽管人类中心主义的确存在着一些偏颇并且在实践上导致了严重的后果,但它是人类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信念是不可能放弃的,也是不应该放弃的,因此,对待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应该有一种冷静,理智的态度,不可简单地加以否定。  相似文献   

5.
桂乙雯 《文教资料》2010,(18):219-221
许地山的前期创作是以宗教为底色的,因此,具有浓重的宗教内涵。而《春桃》这篇作品从虚无转向现实,是许地山的转折之作。春桃的思想没有受到宗教的束缚,她在"无意识"中给予了我们震撼,而这种"无意识"正是她没有被压抑的本性的体现,同时也展现了她强烈的生存意志。在她身上所散发的是人性的光辉,是佛性光辉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算是一位思想的引领者。他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一种引领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这种本性原本是相同相  相似文献   

7.
论德国浪漫主义者对人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于德国浪漫主义者来说,艺术是精神活动的最高形式,它超越于知性和理性之上.既然人是一种能进行感觉、体验和思维的统一整体,而艺术能够适应人的这种整体性和统一性.因此,在审美和创作活动之中,最能够体现人的自由本性.  相似文献   

8.
人在本质上是向往自由的,并在自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完善自己人的本性,但在这个过程中人自身还会生发出一种负面力量,对人的自身完善造成严重的障碍和约束。沉溺的原始本能欲望、昏暗的物化心态、澎湃的邪恶意念等,便是这种与人本性相对立的人自身中存在的负面力量的体现,它促使人性向逆反的方向发展,它给人类向往自由无碍的心灵带来沉重的压抑,因此,它虽然来自于人本身却成为了阻碍人性完善发展的人自身的异己因素。但是,人毕竟是冲出动物界的生灵,作为非动物性的有意识的存在,不能容忍这种与人性相对立的异己因素的束缚,在完善自己本性…  相似文献   

9.
内在超越是指人通过把握自己完善的本性而把握对象世界的本性,并扩充、外显、推广这种本性,以期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实现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超越特征,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初见端倪,而孟子心性论思想的提出更是使这一特征明朗起来。孟子的心性论是儒学心性论主流,它非常明显地影响了中国佛教诸宗的心性本体论,更是之后的宋明理学形成所不可缺少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涂尔干认为 :宗教中的集体生活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意识与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宗教生活本质上是一种集体生活 ,而集体生活也即宗教聚集不能相隔过久 ;之所以要维持定期的集体生活从根本上说是保持宗教伦理与理想的需要。但是 ,若对中国宗教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 ,它似乎普遍缺少集体意识和集体精神。对于一般的信众而言 ,中国宗教 ,无论是道教还是佛教都没有严格定期的集体生活 ,不仅如此 ,多教崇拜实际上也瓦解了这种可能。进一步 ,由于得不到集体生活中更高目标的激励 ,中国宗教一般来说只是满足于功利与具体层面 ,缺乏伦理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1.
论中国古代“适其天性”的科学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其天性"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科学方法,这种科学方法是从道家的养生之道发展而来的,并由许多科学家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的领域分别提出。它的基本内容包括:让事物顺乎自己的本性发展,人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主要是减少妨碍事物自然发展的条件,人所创造的事物发展条件必须与自然的本性相合,在事物的发展偏离自然本性时要用自然的手段加以调节。"适其天性"科学方法是老庄哲学思想在科学技术上的应用,中国古代的科学方法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尴尬是人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自发流露,是人们自以为丑陋的东西被意外暴露而表现出来的无所适从、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关于人自我诞生的辩证法,也就是对人迄今为止的异化存在现实的描述,所以,它必然是批判性的,但不止于观念的批判,它试图恢复人的已经被异化的感性存在,恢复人与世界的感性关联。马克思的辩证法与人的具体生存经验和历史具有一种批判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是来自生活本身的超越性指向,并且这种超越性是要返回到现实存在中去,批判地澄清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感性生命的异化与颠倒,并通过革命性的实践活动来改造这种现实,也就是恢复人的感性生命自我实现的要求,这就是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性。  相似文献   

14.
孙晓敏 《文教资料》2008,(29):26-28
通过对小说中不同生活阶段女主人公性格和心理矛盾的分析,揭示了在清教道德统治下被压抑的人的本性.真诚,理解,宽容,追求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这些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在清教道德中变成了不可饶恕的罪恶.人们被迫生活在宗教的谎言中,压抑着自己的本性,成为宗教统治下的替罪羔羊.  相似文献   

15.
时间     
读周庆荣的散文诗,最鲜明的感受就是被一种强大的气场笼罩。诗人好像天生就具备这种宗教之力。他站在高处,引导我们去看更广袤的宇宙。时间是最头疼的问题,它勇往直前的态度,让人忧伤不已。而在此,诗人丰富多彩的内心,让抽象的时间有了可供读者触摸的柔软弹性的身体。  相似文献   

16.
宗教理解与教育的重要性是由宗教在现实社会的影响与作用所决定的.宗教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悠久而普遍的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前在世界50多亿人口中,信仰宗教的人约占75%.宗教反映了信教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指导着他们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此外,宗教既是一种上层建筑,又是一种有组织的社会实体,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和文化载体.它直接影响到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体制、政治生活以及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哲学历史等诸多文化领域.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当今世界上,不少国家与地区的战争与冲突中,大都有宗教的矛盾交织在其中,而且这种现象大有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一、价值的本质价值学的基本问题,是价值的本性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价值学中有三种基本的态度: 第一,自然主义态度。认为价值是对象的客观特性,它受对象自身固有的本性所制约,与感知价值的人无关,并不依赖于主体的社会活动。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不考虑主体的社会需要,而只从客观的属性出发,怎么能得出客体是否有用的结论呢? 第二,主观唯心主义态度。认为对象的价值不是本身固有的,而是主体赋予的,它是主观的情感或意志,它反映着人对客体的某种心理态度。这种观点不能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是什么东西迫使人们对对象本身抱这种态度而不是抱另一种态度?主观兴趣的“偏爱”无法从个体意识中得到解释,因为主观兴趣本身还需要解释。  相似文献   

18.
"实践存在论美学"是一种新的人本主义美学。它的"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它的"人生在世"的切入点,它对"以人为本"观念的解释,它对人的普遍本性的规定,以及它在马克思早期思想和成熟期思想区别问题上的模糊,都表明了这种美学的人本主义性质。把这种倒退的美学当成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新形态,在理论上是不妥当的。  相似文献   

19.
其实,这种驴与马的故事,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看见过,遇到过,而且很多。自私是动物的本性,而作为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我们必须挑战自私,勇敢而坚决地向它说  相似文献   

20.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孔子算是一位思想的引领者。他的儒家思想,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儒家思想是一种引领人类社会伦理道德的学说,它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人的本性是向善的,这种本性原本是相同相近的,只是因为后天生活和环境的变化,才造成了各种行为的差异.导致了背离“善”的现象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