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载,大连市大窑湾举行一期工程4个泊位竣工典礼时,几位工人找到记者,对现在经济建设报道中很少提及工人表示不满。他们说:“这竣工,那剪彩……官儿的名字一大串,没有咱工人的份”。因而要给记者“提个醒”: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希望记者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这话说得何等意味深长!一是说前些年,记者写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2.
把普通劳动群众作为新闻宣传的主体,满腔热忱地为他们服务,这是我们新闻工作必须坚持的一个根本原则。一个时期以来,我们似乎对普通劳动者的宣传有所削弱。报纸的黄金版面、广播和电视新闻,依然充斥着会议、文件和领导讲话,很难给普通劳动群众挤出一席之地。从报道总量上看,反映普通劳动者的明显偏少。在经济报道中过多地突出“决策者”、“企业家”、带“长”字一类人物,而普通劳动群众仅是一种陪衬角色。这样做,广大群众是不满意的,甚至有怨气。比如,去年11月5日,当大窑湾港举行竣工庆典时,有几位工人找到记者说:“写稿时千万要把咱工人捎上一笔。”他们还  相似文献   

3.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召开了,钱运录同志特别叮嘱会务组的同志,要把驻会新闻记者安排在省委书记、常委的对面房间,以利于记者的采访工作。记者们住进房间后,笑喜喜地说:“顶天立地临马路的惯例,这次被钱书记破了。”钱运录却说,“你们是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有一通病:记者总是把焦点对准成功的人、事上,哪里搞出点名堂,一记者便蜂涌而去,而那些未成功者或成功后又落难者往往成为被遗忘者。有一位农民企业家,每天要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十几人以至几十人,有电视台的,有电台的,有报社的,有刊物的,有地方新闻单位的,也有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的“围攻”使他精疲力尽,一脸愁容。有人说:“这么多记者采访你、宣传你,是大好事,别人请还请不来呢,你还有啥不高兴  相似文献   

5.
“我们是同志加朋友”。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对新闻记者常说的一句话。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兼管全省的意识形态工作,在与新闻记者打交道中,深知记者的甘苦。他常说:“新闻记者围绕党的中心工作,进行宣传报道,作为省委,应该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去年,湖北省党代会  相似文献   

6.
《人民日报》11月 21日发表一则《请记者集体“会诊”》的报道,耐人寻味.报道说,11月16日下午,浙江省委、省府召开新闻例会.省长万学远开宗明义地说:“今天请大家来回答三个问题:对浙江经济形势怎么分析?应当着重抓什么?哪些问题今后应当引起注意?你们见识广,会有自己的想法,欢迎大家敞开来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事先不告诉大家题目,免得大家拿稿来念……”本来是带耳朵来听“指示”的,现在却要大家来“会诊”,与会记者稍一思索便交谈起来.“你说  相似文献   

7.
传说不学无术的军阀韩复榘,一次见人们在篮球赛中你争我夺的情景,便发起宏论:“那么多人争一个球干什么,给他们每人买一个不就不争了!”给世人留下了笑料. 一般人说外行话,影响不大;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笔杆子”以外行充内行(即是偶尔),后果就不同了,于人于己都不利.请看以下数例: “延安……革命遗址”(1990年10月26日西安晚报三版《丰富多彩的<延安展览>》).“皎皎者”(11月15日西安晚报(?)三版《青豆和红豆》).“遗址”一词是考古学术语.故“革命遗址”应为  相似文献   

8.
□“请别曝光!” 6月29日中午,记者路过开封市寺后街时,见相国寺派出所副所长傅守东正在检查一辆违章运行的三轮车。记者立即举起相机拍照,车主赶忙摘下草帽遮住脸说:“处罚可以,请别曝光!”  相似文献   

9.
记者的廉洁     
据说,有一位企业经理在请记者吃饭后曾说过这么一句话:“记者的价值不就是一顿饭加一瓶啤酒吗!”听了这话,任何一位有自尊心的记者都会愤慨的,因为它有辱于新闻记者这一崇高而光荣的社会职业。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记者队伍中某些人的行为,就不能不对这一污辱之辞认真反思,想一想此话的目击点是什么!应该感谢这位经理对该记者践踏职业道德准则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揭露,同时也向每个新闻记者猛击一掌,告诉他:请你注意廉洁!  相似文献   

10.
一个与报纸和通讯社无关的人问起我的职业,我会说“是新闻记者”。有必要进一步说明时,才加上一句:“我是通讯社记者,专给报纸和电台供稿的。”第一种回答,是因为对门外汉来讲,最容易理解。总的来说,报社记者和通讯社记者的日常活动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不过,话虽然这么说;虽然二者之间的区别容易被人忽略,但是区别还是存在的。在同其他新闻记者的关系上,在消息的写法上,对通讯社记者都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记者,说好当真好当,说不好当也真不好当。原因就像台湾记者徐璐对广州《亚太经济时报》记者说的那样:许多大陆记者都不那么像新闻记者。确实,记者如我,就真不知道自己像不像一个“记者”。记者更像一个官。有一件轶闻:在较闭塞的山区县城,夹道欢迎记者来访,还挂了大标语。因为县领导人看新闻电影见  相似文献   

12.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谢觉哉生前说:“编辑记者要有各式各样的朋友,还要有一批知心朋友,他们能帮助你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论点,想出新点子。”著名的新闻记者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一文中也说:“记者一定要善于交朋友。交朋友要讲方式方法,要做大量的工作,要生活在他们中间,很熟,有感情,彼此有交流,互相给予方便,互相服务。不单是要朋友帮你的忙,你也可以给对方提供信息、情况。做到这一步,你随时都可以找人交谈,人家非但不觉得麻烦,日久不见,他还想你哩!”在我几十年的新闻采访和编辑工作中,深感这是非常宝贵的经验之谈。  相似文献   

13.
据四川日报载:今年2月24日,电影演员刘晓庆等观看自贡灯会。她事先声明:不见当地党政领导,不见新闻记者,不准拍照,不准录相。结果,还是有记者为她拍照,受到斥责(后来知道是个香港记者),还有记者为她录音。她挡镜头,要记者销磁。记者说有“新闻自由”,刘晓庆说有“拒绝采访权”,大家大吵一场。对这件事,许多人批评“刘晓庆的架子”。在我看来,值得记者思索的并不是“刘晓庆的架子”,而是“新闻自由”的价值。刘晓庆的架子,是刘晓庆的,换个人恐怕对“见当地党政领导”、“拍照”、“录相”之类,求之不  相似文献   

14.
记者若想从采访对象身上了解到情况,必须使用提问来诱导对方开口。《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的作者杰克·海敦指出:“大约有百分之九十的新闻是部分或全部以访问,即向别人提出问题为基础写成的。”美国《塔尔萨论坛报》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他们的话都是经验之谈,充分表明了采访提问对于新闻记者而言的重要性。一、与采访对象建立亲近感。新闻记者采访某个对象,大都是第一次接触,熟悉与信任无从谈起。在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而…  相似文献   

15.
说长道短     
老模范为何向记者发表声明去年九月,一家广播电台的两位记者,到黑龙江省铁力林业局采访全国著名林业劳动模范高永顺。高永顺创造过许多伐木经验,他1982年退休后不顾年高体弱,年年春天上山参加一两次造林活动。可是这两位记者的录音报道在电台播出时却把事实变了样:说他不仅春天上山造林,还要夏天扶育,秋天整地。高永顺从广播中听了报道,找到林业局广播电视科负责人说:“请你们给那个记者捎个信儿,我老了,春天造林都干不了多少,不要再逼我  相似文献   

16.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3月14日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提醒我们的新闻记者要懂一点“穷人的经济学”。“穷人经济学”是由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提出的。舒尔茨曾说:“世界上大多数人是贫穷的,所以如果懂得穷人的经济学, 我们也就懂得了许多真正重要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半个世纪以前,正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胡愈之、夏衍、范长江、羊枣等一大批进步记者在上海发起成立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它孕育了今天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987年11月8日是这个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年前,记者访问了正在住院的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吴冷西同志。记者:冷西同志,听说您病了。许多新闻界同行托我转达他们的问候,祝您  相似文献   

18.
王永亮 《新闻知识》2001,(6):12-13,11
美国: 记者网民一线牵 同为新闻创造源   2000年 11月 8日,美国总统大选因戏剧性变化而倍受瞩目,各大媒体迅速掀起了一番炒作热,强烈刺激着受众的求知欲。 CNN的“电脑新闻记者”闻风而动,立即带着笔记本电脑去佛罗里达州采访,在现场将所见所闻输入互联网络,供用户阅读。然后将现场有关人员、当事人等采访对象叫到电脑前,将他们介绍给网络用户,请远在千里之外的网络用户向他们提问。用户通过互联网参与了新闻制作和报道,被称为是新闻的“共同创造源”。   那么,几乎等同于美国总人口的网络用户是怎样成为新闻的“共同创造…  相似文献   

19.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20.
《工人剪彩引发的话题》见10月8日新华社新闻稿,是由9月间一篇记者来信引发出来的。那时哈尔滨地下商场和百货大楼竣工。剪彩时,有领导,有各路来宾,却把日夜奋战的建筑工人晾在了一边。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的工人们感受到了冷落。他们反映说,何时我们也能剪个彩?他们的发问,引发了记者的注意,写出了一篇以此为主题的记者来信。而这封记者来信又引起黑龙江省省长邵奇惠的关注。他认为这个意见提得对。房子是工人一砖一瓦盖起来的,房子盖好了,工人怎么可以受到冷落? 于是,在不久前黑龙江省的一批基建项目竣工时,邵奇惠特意关照有关部门,一定要请工人代表参加剪彩。10月1日,哈尔滨火车站扩建工程竣工剪彩时,邵奇惠就是和工人代表一起剪彩的。邵奇惠并把这位老工人、老劳模介绍给记者。一项工程竣工,大多要举行一个剪彩仪式。仪式不论大小,其意义在于庆贺。那么作为参加建设的工人理应受到尊重,成为参加剪彩仪式的一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