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夏四奶奶,《药》众多人物中的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但窥此一斑,却可知当时社会全貌。细细咀嚼这一人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当时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如能读懂夏四奶奶,对深入参透文章主旨极有帮助。夏四奶奶第一次出场是在“这一年清明”,她走在“小路上”,“提一个破旧的朱漆圆篮,外挂一串纸锭,”这纸锭告诉我们,她是前来上坟的。但当她看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夏四奶奶所以要“踌躇”“羞愧”,那是因为夏瑜的死并不正常,是因造反被砍头。“造反”在不觉悟、不反…  相似文献   

2.
徐永 《文学教育(上)》2011,(17):120-120
《药》令人惊叹的艺术效果,是与其独特而深刻的构思分不开的。有了“议药(包括议夏瑜)”和夏四奶奶上坟这两个场面,就给《药》增加了一条写夏瑜的暗线。“议药(包括议夏瑜)”这个场面,给我们展现了由一群病态的人组成的一个病态的小社会。夏四奶奶上坟这个场面,是表现《药》构思深刻而独特的第三个方面:连作母亲的夏四奶奶也不能理解儿子,竟然感到不好见人,更让人深思。“华”“夏”两家姓氏的选择,也体现了作者精心巧妙的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3.
袁海燕老师的《浅谈夏四奶奶》(《中学语文教学》2001·11)通过分析鲁迅小说《药》中一个着墨不多的次要角色———夏四奶奶,来窥知当时社会全貌,更深刻地揭示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对我们理解小说的主旨确实极有帮助。不过其中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商榷,现略陈管见。在《药》这篇小说的第四个场景“上坟”中,革命者夏瑜的母亲夏四奶奶有这样一段话:“我知道了。———瑜儿,可怜他们坑了你,他们将来总有报应,天都知道;你闭了眼睛就是了。……”(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袁老师认为夏四奶奶口中的“他们”指的就是那些“引导他(指夏瑜)走上革命道…  相似文献   

4.
在小说《药》中,鲁迅以爱憎分明的感情,塑造了夏瑜、华老栓和康大叔等几个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同时,作者在给人物命名上也是煞费苦心,匠心独运的。 《教参》中只为人们揭示了两点。 一是“华、夏合指中国”。也就是说华夏的两家的悲剧,就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二是“夏瑜暗指秋瑾”,因为“夏”和“秋”即是姓氏,  相似文献   

5.
《药》写于 1919年 4月,是鲁迅早期有重要影响的作品。小说通过革命者夏瑜被杀,鲜血被贫民华老栓买去给儿子吃掉治病的故事,来“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药》 )。小说表现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思考,对中国革命、中国社会的深深的绝望。   这种绝望意识首先表现在作者对小说人物命运的安排上。   《药》叙写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塑造了革命者、看客、刽子手三类人物。夏四奶奶的儿子夏瑜为推翻清政府,建立“我们大家的”“天下”而进行革命斗争,被自己的家人夏三爷出卖,遭反动政府杀害,他…  相似文献   

6.
痛并快乐着     
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诚然,现实的确如此。在鲁迅先生笔下有这样两个人物——夏瑜和孔乙己。夏瑜者,秋瑾之化身也;孔乙己者,当时落后于时代的无数愚昧者之缩影也。是的,夏瑜是最痛苦的,他的痛苦来自于自己的忧国忧民之心得不到愚昧群众的支持,他饮恨而死。同样的,孔乙己也是最痛苦的,他“痛”在自己的“才华”不被认可,他“苦”在自己有读书人之名,却无法考取功名,他抱憾而亡。这  相似文献   

7.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  相似文献   

8.
一、揭示了病态社会中病态人群的病苦1.《药》写了群众的愚昧、迷信和对革命者的不理解———吃人。《药》里描写群众的愚昧是怵目惊心的,华老栓夫妇竟然相信人血馒头可以治儿子的痨病,竟然将人血视为良药,将革命者夏瑜的血吃掉而“全忘了什么味”,全然不知革命者为谁而死;“看客”和“茶客”们把革命者的英勇就义只当作好奇的谈资;人们对“药”———人血馒头治病的神奇作用虔诚地相信,把夏瑜狱中的斗争批评为“疯了”;夏四奶奶对儿子所从事的事业感到“羞愧”及对乌鸦的祈祷……无不散发出群众的迷信愚昧。群众在吃人。明知是人,为什么还…  相似文献   

9.
如果把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当做一部戏剧来看,剧中虽描写了夏瑜在刑场就义、夏瑜的血被华小栓吃掉、茶客们在茶馆谈论夏瑜,最后还描写了夏四奶奶为夏瑜上坟等情节,但直到整个戏剧落幕,也没有见到夏瑜上场,作者仅仅对其进行了侧面描写,且因为如此,有的人就认为夏瑜不是小说《药》中的主要人物。  相似文献   

10.
《药》的第四部分,夏四奶奶看到了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夏瑜的坟顶,便流下泪来,大声说道:“瑜儿,他们都冤枉了你……”对此,一般读者都不甚在意,以为没有深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计算扇形有种有一个简洁的公式:S_(扇形)=(1/2)lR,其中l是扇形的弧长,R是扇形所在圆的半径(radius),这一面积公式形式类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因而我们形象地称之为“曲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带头这一结论,顺着上面的思路,我们可以把环扇形看成是“曲边梯形”,如图1,与所在圆的圆心都是  相似文献   

12.
《药》这篇小说教过多次,每教一次都会有一点新的体会。经典作品,的确是常读常新的。这次上课,又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夏四奶奶为什么会认为是“他们”“冤枉”了夏瑜?——我把这个问题提了出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超级人物     
曾经有一个调位的机会摆在我的面前 ,我没好好的去把握 ,直到现在我才觉得后悔莫及。如果上天再给我一次调位的机会 ,我会对老师说 :“我要成为李章亮的同桌 !”李章亮是我们班打一个喷嚏都会把吊灯震下来的超级人物。“超级人物”就是“超重量级人物”的缩写。胖子嘛 ,都一个样 ,不好怎么说。但李章亮不是一般的胖 ,而是胖得“有性格”。他和一个漫画人物十二分的像。谁 ?厉害了 ,《灌篮高手》里的安西教练。他那肉球似的双手 ,圆粗圆粗的由“海绵肉”组成的身体和那张大而圆 ,还一甩一甩的肥脸 ,简直就是安西教练的人物原型。不过说到打篮…  相似文献   

14.
人物是小说的重要因素,给人物命名是小说家体现其艺术才华的一个重要环节。“讲到鲁迅的著名短篇小说《药》,人们通常都能看出夏瑜这一形象显然是影射秋瑾而写的;取姓为‘夏’,是和老栓姓‘华’连成‘华夏’,指中国;华夏两家的悲剧,也就是中国的悲剧。但是,如果说《药》的人物命名艺术仅此而已,那鲁迅的艺术才华也未免太小家子气了。因此,现在就让我们对此进行讨论,希望踊跃提出自己的见解,来探究一下鲁迅的大家风范究竟如何。”首先,我指导学生把小说中的人物得名分成这样几类:一、有名有姓者:夏瑜,华老栓,华小栓;二、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写华大妈自私的一面,是通过写她隐秘的心理活动加以揭示的。当夏四奶奶让她看夏瑜坟头那一圈红白的花的时候,她“便觉得心里感到一种不足和空虚,不愿意根究”,这里她感到“不足和空虚”,是因为夏瑜坟头有一圈红白的花,而她儿子小栓坟头只有“几点青白小花,零星开着”,她“不愿意根究”,是怕人家的儿子显灵而她的儿子却没有显灵。这一“怕”,便有了自私的成分。  相似文献   

16.
解放以来,对《药》的分析存在着争议,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我们对目前流行的一些观点不敢苟同,兹就其主线与主要人物谈点粗浅看法。我们认为:《药》并不是“全篇以主要人物夏瑜壮烈牺牲的事为中心线索开展故事情节”,而是以华老栓买药给儿予治病但终于没有治好的故事为主线,夏瑜壮烈牺牲的事则  相似文献   

17.
近三年高考作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各有一篇大作文,各有一篇小作文.大作文全为议论文,小作文则有所变化.变化之一,1995年与1997年的小作文为记叙文,1996年的小作文则为说明文.变化之二,1995年的高考小作文要通过对话描写来反 (一)《药》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牢头阿义勒索夏瑜不成已有一肚子气,听了夏瑜的宣传“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立时火冒三丈,抬手打了夏瑜一巴掌,夏瑜叹道:“可怜!可怜!”要求:阿义在在勒索夏瑜前一定有一段心理活动过程,请你把这一过程用写下来,200字  相似文献   

18.
<正>“扇形的认识”是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圆的认识”中的教学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圆,会测量并计算圆的周长和面积,能应用有关圆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考虑到扇形与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课程标准对扇形认识的要求,教材在认识圆之后教学“扇形的认识”的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扇形,体会扇形与圆的内在联系,加深对圆的认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来看,这一内容教师研究得不多。与兄弟学校联合教研活动时,我们选择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9.
滑板高手     
读了习作,我们忍不住感叹:这位奶奶可真幽默!在习作里,本文小作者列举了两件事,主要通过人物的一系列语言、神态描写.表现了奶奶的机智、幽默。这不由得让我们羡慕起小作者来,他有这么一位谈吐风趣、幽默睿智的奶奶,可真幸福啊!其实,幽默是可以培养的,幽默是一种“急智”,像本文所举的例子属于替换。第一个例子是“偷换概念”,第二个则是“同音替换”。  相似文献   

20.
大凡名家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命名,往往是匠心独运而非随心所欲。鲁迅先生尤其如此,如孔乙己、夏瑜、驼背五少爷、红眼睛阿义、九斤老太太、豆腐西施杨二嫂等莫不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名字有的是起到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有的是体现作者爱憎或透露人物命运,有的是传达特定的时代信息和揭示社会背景。所以解读作品中人物尤其是主人公的名字,有时也成为我们解读文本的一个有效的手段。以下是我们试着对鲁迅作品中“阿Q”的名字作一番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