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难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是当前我国经济最薄弱的环节,“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瓶颈。用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始终坚持加强、支持、保护农业不动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以人为本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平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2.
城乡差距的扩大,会使农业效益持续走低、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农村发展落后的“三农”问题加剧。当前我国城乡差距扩大是计划经济时代制定和执行的城市偏向的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和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管理体制仍在起作用,以及我国城市化发展滞后所造成的后果。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和有力措施,扼制城乡差距扩大趋势,协调城乡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一、切实解决好城乡经济发展关系不够密切的问题。城乡协调发展的基础是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即城乡经济之间能够实现良性互动和循环。一般说来,在工业化中后期,这种良性互动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和农业能够为城市居民和工业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提供劳动力,同时能够以合理的价格买到所需要的生活消费品、生产资料以及和生产生活有关的各种服务。  相似文献   

4.
统筹城乡发展是缩小城乡差距、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步骤。农业、农民、农村为工业、城市的发展繁荣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只有“以工补农”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推动“以工补农”政策的落实和执行。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三农”问题,是与我国的工业化与城镇化道路,以及决定着只能选择这种道路的城乡二元结构交织在一起的。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的“三农”问题的症结之所在。我国农村的基本特点决定了一元化幅射作用,转化为既能发挥城乡之问工业与农业相互幅射作用,又能发挥农村内部工业与农业的相互幅射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就必须使农民从城乡分割的制度中解放出来,与城市居民一样享有公民的真正平等权利,即把国民待遇给予农民。  相似文献   

6.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更是个农民大国(70%的人口是农民)。所以有“农业兴,百业兴;农村稳,天下稳;农民富,国家富”的说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三农”问题被归纳到一起,作为一个整体问题提了出来,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  相似文献   

7.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在城乡一体化战略下,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和转移农民市民化(简称"四化")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我国"三农"发展的路径选择。"四化"与城乡发展一体化之间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和互动作用机理。应通过"四化"之路来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进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为解决这一根本问题,中共三代领导人始终既继承前人,联系实际,又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思路,这对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加深“三农”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1、城乡一体化是发展市场经济,深化城乡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滚滚洪流,猛烈地冲破了城乡对立、分割的体制,城乡从封闭走向开放,走向联合与协作,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城乡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目前城乡关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虽然城乡关系从一定程度上说仍处于扭曲状态,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格局远未形成,“城市工业”、“农村农业”的思维定势还有相当市场。随着我国城乡改革向纵深不断推进,市场机制作用的领域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城市化水平与质量都有极大的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四川的城市化水平明显滞后于发达地区甚至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四川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就业问题、城市空间结构和规模结构不平衡等问题都较为突出。本文在对四川城市化水平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长三角地区城市化发展经验,提出了加快四川城市化及城乡统筹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三农”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如何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对农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农民教育直接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有利于广开门路,培养社会急需人才、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有利于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一、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诠释新型农民 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关于“新型”农民的概念可以从很多方面来描述。一个比较全面而简洁的定义是“拥有较高人力资本的农民”。根据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学校教育、技能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徙等都是形成人力资本的有效途径,其中各种类型的教育和培训是提升人力资本的关键。“新型”农民应当是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和具备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适应的技能水平的农民。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构建完善的农村教育体系,使得农民能够接受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成为“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3.
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改革开放以来,从邓小平、江泽民到胡锦涛,一代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和关心“三农”问题。他们在农业基础地位、农村改革、农业现代化道路等方面都有过一系列重要论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阐述江泽民有关“三农”问题论述是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思想与理论。指出学习江泽民关于“三农”问题论述,就要牢固树立以农业为基础的思想,逐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完善农村基本政策,继续搞好农村改革;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条件增加农民的收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三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农民素质对解决“三农”问题影响很大;在分析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对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快发展农村成人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是困扰当代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这一问题的造成既有历史的原因,也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有关,从城镇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探讨,认为城镇化可以拓宽农村与农民的发展空间,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对"三农"问题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在"三农"地位上,提出"把解决‘三农’问题当作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在政策措施上,实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发展方略上,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在发展阶段上,提出关于"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在目标任务上,作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三农"思想的主要特征是:"三农"定位的新高度、科学理论的系统性、理论风格的求实性、施政措施的多样性、价值取向的以人为本性。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解决“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分析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城镇化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加快城镇化进程,应该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坚持在政府引导下主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和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三农”职业教育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农业、农民、农村变化的研究表明,农业领域中的种养业仍然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内容.种养业农业职业教育仍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民职业教育的规模远大于农村职业教育,我国中初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是农民职业教育.而农村职业教育已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职业教育,还包括大量非农业职业教育,但农村职业教育在现阶段不宜被泛化.  相似文献   

20.
农村成人教育对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农村成人教育可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来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其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最直接、最有效等解决“三农”问题的作用,最后提出了加强农村成人教育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