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吕莉 《考试周刊》2014,(70):39-40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特别是语文教学,为了引导学生合理地解读文本,就必须在"提问"上做文章。本文认为优化课堂提问的设计与操作,主要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激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老师提问要整忌碎,要精忌滥;教师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提问;教师提问要注重趣味性和创新性。  相似文献   

2.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已占主导地位,而提问设计又是阅读教学的关键所在,所以教师应在提问方式上注意陈述性问题和探究性问题的结合,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层层递进,既要有“度“又要传到“巧”,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课堂提问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取知识;同时它又能活跃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效果。但是课堂提问的效果与教师课前是否作精心的教学设计有密切关系。提问设计和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忌问题的题意不明确课堂提问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应该题意清楚,要求明确,使学生一听便知道准备回答什么,从哪些方面去思考推理判断。例如试比较S与Cl的性质并解释。这个问题是要求学生比较S和Cl的元素性质还是其单质性质?比较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是从原子结构上上解释还是从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所处的位置去解译?这种问题,学生难以回答。另外口头提问时,句子不宜过长,转弯抹角不宜过多,不必做文字游  相似文献   

4.
提问六忌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笔者仅就课堂提问应该避免的几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忌只有“敛聚性”问题弗雷泽和路德尼兹基把提问分为“敛聚性”提问和“发散性”提问。“敛聚性”提问一般只有一个准确的答案,回答这类问题最普遍的心理活动是“回忆”。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是不是?”等等。“发散性”提问,答案是开放的,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层次思维的行为习惯。一节好课,不仅要有“敛聚性”提问,更要有“发散性”提问。  相似文献   

5.
周南江 《湖南教育》2003,(10):41-41
一忌不留余地,突然发问。在提问时,教师既要注意提问的时机,又要在提出问题后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不能刚提出问题,就马上要学生回答,以致学生毫无心理准备。有经验的老师在提问前,会有语言或行为上的表示,然后再提出问题,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二忌不假思索,信口乱问。提问应依据教学目的来设计,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有针对性。这样,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否则,提问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6.
教师课堂提问的目的、所提问题的类型和水平以及教师课堂提问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有效提问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问题设计应注意明确问题的类型与层次,增强问题设计的针对性。有效的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时机性、趣味性和生活性。  相似文献   

7.
<正>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催化剂,而有效提问的关键在于问题的设计和提问的策略。一、设计有效问题设计有效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前提。教师在备课阶段,对课堂提问的设计要把握以下三点。1.提问目的要明确课堂提问要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具体考虑。教师在提问前必须明确提问的目的是检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情况,还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培  相似文献   

8.
提问是课堂教学最常用的手段之一,运用这种方法教学有三忌:忌浅,忌深,忌笼统。 何谓浅?问题的正确答案已是学生弄清、记住的,提问这样的问题,就叫“浅”。浅而无味,等于白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9.
课堂提问是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它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启迪学生的思维,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教学的现状,是引导学生探求知识,发现规律的“向导”,是发展学生智力的“体操”,也是教师实行教学调控的信息反馈源。课堂提问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必须注意以下五忌:一、忌盲目课堂提问要紧扣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直指要害,不能信口开河。所提问题要能鲜明地、有针对性地体现出教学意图,确切恰当、构成课堂结构的合理层次。深入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是克服课堂提问盲  相似文献   

10.
<正>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精心准备、适时进行的提问,能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推动教学开展,在教学上能够发挥高质量的引领作用;而不当的课堂问题和提问方式,轻者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重者会干扰课堂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笔者根据教学工作的实践,认为以下谬误在课堂提问设计上应尽力避免。一、提问内容忌漫无目的课堂问题应该为教学活动服务,因此,课堂问题必须课前认真准备紧紧围绕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课程的重点、难  相似文献   

11.
一、忌脱离教材。课堂提问应紧扣教材根据课文的教学要求及重难点来设计。很多特级教师一堂课通过几次课堂提问就很好地完成了一篇课文的教学任务。正是因为他们的课堂提问紧扣教材充分突出了课文的重难点。二、忌脱离学生实际。课堂提问要充分考虑自己所教班学生实际具有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生活环境。有些老师爱把优秀教师设计的提问“拿来”,以为这样定会收到好效果,上了课后才晓得原来并非如此。三、忌大而笼统。课堂上当然要解决课文里主要的大问题,但宜从小的方面入手。例如,要解决课文的写作特点这一问题,可从“这篇  相似文献   

12.
优化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设计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更应作全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提问设计忌直贵曲,宜激发学生兴趣;提问设计要设阶梯,层层递进;提问设计须有“度”;提问设计应“巧”;提问要注意对学生回答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一忌问而不导。教师提问后,没有组织学生讨论和研究问题,没有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给学生灌注一些死知识,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思维僵化。课堂提问若能做到启而后思,思而后论,论而后答,则能大大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忌多而不精。教师提问没有抓住主要问题,眉毛胡子一把抓,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使学生在学习时难辨良莠,增加了学生负担。如果找准文章的关键处进行提问,让学生从切入点入手,顺藤摸瓜,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三忌空而不实。教师提问如果大而空,没有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没有设计一些容易的问题为解决问…  相似文献   

14.
“思维从问题始” ,提问是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设计科学巧妙的提问 ,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促进思维 ,发展智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少数教师在课堂提问中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据笔者观察思考 ,课堂提问必须注意“五忌”。一忌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少数教师为了显示在教学过程中启发了学生 ,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于是便设计一些过于简单、琐碎、缺乏思维价值的问题。问题提出后 ,学生往往不用思考 ,答案脱口而出 ,或只要在教材上读一两句便可获教师的首肯。这样的课堂提问 ,从表面上看 ,学生很投入 ,课堂气氛十分活…  相似文献   

15.
课堂提问对于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在课堂提问时我们必须讲究技巧: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质疑。在提问内容上要讲究目的性、启发性、逻辑性、针对性和适度性等,在提问对象上要忌讽刺、忌偏爱、忌惩罚。总之就是要就是要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6.
一忌简单直接教师应注意避免问题设计的简单化、直接化,不能直接提一些简单的、学生不加思索就可随口而答的问题。如提问时间、地点、人名、内容等学生一眼就可以找到答案无助于思维发展的问题。这样易于陷入为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从而失去提问的价值。为此,教师要根...  相似文献   

17.
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如柳宗元的诗所云——“惊风乱飚芙蓉水”。课堂提问常常是一个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连锁过程,更何况有些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成的。因此,我认为,课堂提问应讲究诱导艺术,忌直贵曲。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设计的创新分析为主,结合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提问存在的问题和初中语文提问设计的创新分析为主要依据,从缺少针对性和目的性、缺少逻辑性和多而杂、创新提问角度、联系生活进行提问、创新提问内容、创新提问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目的在于加强教学提问创新在初中语文中的运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汲婷 《考试周刊》2014,(10):102-103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课堂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方面,因为课堂对于二语学习者而言很重要,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课堂提问。本文分析两种教师提问类型,包括描述教师课堂提问现状、教师课堂提问分类及展示性问题与参考性问题对比研究,最后得出:可以两者结合,尽量多问参考性问题。同时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目的、学生水平等因素选择采取展示性问题还是参考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齐会芳 《快乐阅读》2011,(1):118-119
目前,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普遍存在"三多三少"的现状,即一问一答多,独立思考少;尖子生回答多,中下游学生回答少;直接给答案多,分析过程少。笔者根据自己的英语教学实践,就提问设计谈几点看法。(一)提问要诱发学生兴趣,忌直贵曲。如果我们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设计得过于浅显,或过于简单、容易,学生就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一哄而上或脱口而出,这只是一种很表面化的"积极"、"热闹",实际上学生的思维仍停留在低级、单一的水平,不利于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我们设计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