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震带上的羌族与震后羌文化重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应对多发的灾难。羌族培养和造就了坚思不拔的民族性格,积累了丰富的抗震经验和智慧,这是取得抗震救灾胜利的底气和力量之所在,也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鏊。要认真研究羌文化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充分认识羌文化与地震灾害等自然环境的关系,坚持就地、就近的原则,在孕育羌族文化的土地上重建羌文化;坚持自主、自助的原则,依靠创造羌文化的主体重建羌文化;坚持保护、创新的原则,在活态传承羌族文化中发展羌文化;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把恢复重建与建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建设羌民族永续发展的秀芙家园,把祖先积攒下来的文明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2.
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不仅要解决地震中出现的显性的硬件破坏问题,更要抓住重建契机,整合地震带来的教育资源,解决震前即已存在的民族教育脱离民族社区文化难题。基于实地调查,本文针对重建进程中的局限,提出整合教育资源,启发羌族文化主体意识,重新思考学校与社区关系,以使学校教育能够切合民族文化生态、充分发挥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3.
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意义及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羌区学校是"活化"羌族文化的重要场所,是羌族"文化自觉"的重要启蒙地。震后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有利于促进民族认同、增强民族自豪感、重建美好家园、办出有特色的民族教育。羌区学校保护羌族文化的途径有:搜集整理羌族文化资源、重启羌族语言文字课程、增加羌族文化教育内容、引导学生体验羌族文化的魅力、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做教师等。  相似文献   

4.
申向阳 《文教资料》2012,(8):49-50,134
羌语是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遗产。羌语的使用范围正在缩小,使用人数急剧减少,其生存现状令人担忧。"5.12汶川大地震"又使得羌语赖以生存的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羌语呈现出加速消失的迹象。如不及时保护和抢救,这种世界上最古老的语言将从中华民族语言大家庭中消失。  相似文献   

5.
伴随羌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愈加紧密,羌族地区的本土文化和语言价值观受到强烈冲击,学校羌语文课程因之表现出僵化的羌语文课程主体思维,课程内容也只停留于较表面的认识,课程形式单一死板。为了促进羌族地区中小学羌语文课程更好的发展.要重新定位课程目标,深化羌语文课程内容的教育价值,拓展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渠道,实现羌族语言文化的有效传承。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羌族异地安置工作已经过去六年时间,羌族移民逐步适应了邛崃当地的生活,并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建立起了现代社会服务体系,然而,此后漫长的文化环境适应期带给羌族移民种种改变与不适应。本考察报告分别从教育、体育、医疗卫生、文化体系与社会福利等五个方面,结合对移民群体、政府官员、中小学教师、乡村医生、周边原住民等不同群体实地访谈材料,对异地安置点未来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论述,为未来的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异地安置对羌族语言、释比文化、羌族歌舞文化、传统技艺和手工艺文化、宗教文化都造成影响。我们要通过重构羌族文化空间、将文化资源转变成文化资本、建立生态民族文化旅游村寨等方式尽量来保存羌族原发地的生态文化;因为文化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社区生存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庄鸿文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1):13-15,46
本文介绍江口漆树坪羌寨“羌年”的过程,论述其意义,探讨如何传承、保护“羌年”。  相似文献   

9.
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四川的8.0级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四川省邛崃市木梯村、直台村和金花村是“5·12”汶川大地震后唯一一个跨市州的少数民族(羌族)移民的永久性异地安置点.安置至今,安置点的旅游经济已经取得一定的发展,本文主要对安置点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展开讨论,并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四川羌族地区的碉楼(以下简称“羌碉”)是目前我国记载最早的碉楼建筑,是中国杰出的建筑代表,在羌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5·12”大地震增加了羌族文化保护的难度。羌碉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首先提出羌碉文化,同时在如何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试着对其在旅游开发中的运用做出一些建议,以促进羌族地区旅游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12.
近十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从理论到实践,在政府的有力引导下已渐深入人心。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了重大成就。羌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首批世界急需保护非物遗产,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羌年的传承人情况如何?他们传承的经历与口述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参考。我们需要继续携手努力,把这项珍贵的人类遗产传给子孙后代。  相似文献   

13.
震后幼儿心理重建需要构建以幼儿园为主体的,社会各种力量共同参与的幼儿心理重建社会支持网络。构建以教师疏导、同伴互导及幼儿自助为主体的幼儿园重建微观系统,构建以家庭、心理组织、社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及大众传媒为支撑的中观支持系统,以及创建和谐友好与支持协作的宏观社会大环境,发挥微观、中观及宏观三级幼儿心理重建子系统的互动作用与支持功能。在幼儿心理重建过程中,幼儿园子系统应成为幼儿心理重建的主要阵地。为此,幼儿园应建立健全以园长为领导的,以保健组、保教组及班长会议为指导的,教师疏导及幼儿互导的四级幼儿心理重建体系,通过诊断、计划、实施、评估四个阶段的十二项工作,层层保证、逐步实施,确保幼儿的心理重建工作圆满完成。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大兴区200名农民工的调查发现,农民工群体对异地高考政策的反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农民工对异地高考政策的了解程度很低;二是大多数农民工对异地高考"准入条件"存在较大异议;三是绝大多数农民工都表示会尽最大努力使孩子留京高考;四是农民工大都认为异地高考政策不能很好地解决高考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5.
四川5.12汶川大地震的震后重建工作即将展开,新农村建设和生产恢复工作是未来一段时期内灾区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通过对新农村重建的环境分析、地点选择、经济发展模式、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震后重建的环境设计的原则和方向,并就可能发生的问题提出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16.
5.12汶川大地震对震区各类不同时期的房屋建筑和工程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处于震区的图书馆同样经受了地震的考验。本文针对震区图书馆建筑破坏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原因,对灾后重建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进程的加快,作为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羌绣",正同时面临着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围绕着如何让羌绣这个寄托着羌族丰富感情生活的文化载体在新的历史时期里摒旧纳新、发扬光大,文章在对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羌寨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羌绣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构想,进而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人类学思考。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后,国家及社会各界对羌族文化采取了诸多保护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但调查中发现,也存在不足之处:文化保护基本上借助外部力量来推动和实现,保护主体难以发挥作用;羌族文化空间的真正恢复尚需时日;文化传承人活动式微,传承依然面临困境;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原则体现不充分。笔者认为,文化保护应发挥群众主体性作用,“活态”传承的文化才具有生命力。在国家为保护羌族文化提供契机的同时,羌族自身还需进一步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更加主动地、积极地投身于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19.
所有的灾难都会影响儿童青少年,尤其是地震。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关系都会受到灾难的影响,儿童青少年对灾难有特殊的反应更容易受到灾难的伤害。保证儿童青少年身体和环境的安全,预防潜在危险,鼓励儿童青少年以他们习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经历、想法及情感体验,给予恰当的情感支持和信息,及早为儿童青少年提供熟悉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使认知、情绪、行为统一适应当前的生活。灾后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重建是他们开启新生活的保障,灾难发生时我们关注灾区的民众,给他们提供了各种帮助也包括心理援助,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续的心理重建保障是关键。  相似文献   

20.
震区羌族教育重建与飞跃的突破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汶川大地震给羌族教育带来的软硬件损失,认真做好羌区教育重建与发展新规划,抓住资源优化使用、人事制度改革、发展民族特色教育等关键方面进行突破,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获得跨越式发展,成了当前羌族教育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