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之洞早年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后来加入“以不谈洋务为高”的清流党。然而,随着阅历的增加,张之洞认识到洋务的重要性,开始办洋务并成为洋务运动的殿军。甲午战争之后,维新派主张变苹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学习西方先进的文化、政治制度,提出倡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但是,这些主张遭到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张之洞提出了“中体西用”这样一个折中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时务报》创刊,张之洞出资出力,得到了他的支持和拥护。因为在"救亡图存"的面前,张之洞求变通以救国的思想与《时务报》的宗旨合拍,成为张之洞支持维新派的一个基础,并且张之洞与维新派之间的许多变法主张具有共通性;对维新派来说,与张之洞合作,对加强自身力量和推动维新运动也是可行的。可以说,《时务报》的初创时期正由于张之洞与维新派双方都有相互靠拢的意愿,关系处于"蜜月"阶段。  相似文献   

3.
作为近代中国史上的风云人物,张之洞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其主政山西、广东期间扶持、发展教育,在这些地方的教育尝试,为张之洞在湖北进行教育改革提供了经验。张之洞曾长期主政湖北,并在湖北推行了系列教育改革。张之洞在湖北的教育改革初以培养实学人才、满足近代工业需要、脱去传统八股影响为主,后则从教育制度、师资队伍、教材等各个方面,对湖北教育进行全面改革,并从经费上为湖北教育提供保障,使湖北成为当时中国教育最为领先的省份,对湖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4.
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分野不在于坚持还是反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是对中体西用的不同理解和运用。维新论者把西政引入中体,把西用引向开民智、兴民权、设议院的变法理论,使中体西用论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5.
“清流”时期的张之洞,由名士而跻清要;督抚时期的张之洞,由洋务而成名臣。名士必有异言异行,名臣必有异常政绩。所谓内外有别,张之洞对待国人的异言异行,不一定适用于外人;文化背景不同,外人对张之洞异言异行的反应,肯定也不同于国人。无论如何,张之洞与德国人的交往史,既表现出他的为政手段,又暴露出他的对外认识和洋务水平。  相似文献   

6.
被誉为晚清"第一通晓学务之人"的张之洞,经历了中世纪的"欧风美雨",希冀用"中体西用"的理念来挽救日薄西山的清朝。他一生除积极创办近代企业之外,其文教事业上的成就也为人所共识。特别在学前教育上,张之洞亲自参与拟定了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推动了学前教育近代化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晚清重臣张之洞从小接受的是正宗的儒家思想教育,一生为维护纲常名教及清王朝的统治而鞠躬尽瘁。这位儒臣的思想后来竟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洋务思想。这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纵观其一生不难发现三方面的原因:第一,是儒家经世致用的思想传统;第二,是他特有的宦海生涯;第三,是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8.
作为近代中国实行的第一部学制,癸卯学制体现了张之洞"中体西用"教育思想,普通、实业、师范教育并行发展,学制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分离。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在近代化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报纸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一篇好的评论可以影响到社会风气、政治走向甚至经济的发展。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维新派出于改良维新救亡图存的目的,把兴办报纸作为重要的工作来做。为了宣传维新思想,维新派把政论这种评论形式的各种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梁启超的政论"举国趋之,如饮狂泉"。但是,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他们的政论存在极大的局限性,这些局限性导致了维新派政论最终无奈地退出历史舞台。  相似文献   

10.
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晚清社会关系错综复杂,各种势力相互重叠和牵扯,没有绝对的派别间的界线.以宣传维新变法为宗旨的《时务报》就是由洋务派、维新派以及其他势力共同支持创办的,其实质是各种势力合作的一种尝试.曾大力支持《时务报》的洋务大员张之洞,其信奉的文化和政治理念与维新派差异巨大,他与报馆里的维新派人士相互期许、利用,但又一路合作、争吵,最终走向分裂.  相似文献   

11.
洋务派主张效法西方,学习他们的先进技艺,增强清朝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以便平内乱、御外侮,确保封建统治。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历时30多年的洋务运动,在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使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之洞与癸卯学制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癸卯学制的出台离不开张之洞的努力和他的“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而张之洞的诸多教育观念,如重视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讲究次序、突出重点的办学思想;强调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和“中学”的至尊地位等又通过癸卯学制,部分地落实到教育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3.
张之洞是推动我国近代师范教育发展的卓越先驱,曾提出一系列关于发展近代师范教育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对于加速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张之洞平生极佩服苏东坡,在思想上与苏东坡共鸣,在社会活动中多年来尊崇苏东坡,在为人处事上各方面效仿苏东坡,弘扬东坡精神,推行东坡举措,诸如此类都可称为张之洞的东坡情结,因此使张之洞的人生打上了苏东坡的烙印。  相似文献   

15.
清流派的思想基础是对外主战 ,但在如何作战上 ,清流派内部观点不尽一致 ,其中有书生之见 ,也有对国际形势的正确把握。清流派不是绝对地反对主和 ,而是反对单纯地强调片面维持和局政策。清流风气 ,对张之洞后来的外交思想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国手风琴领域作曲家、演奏家创作、演奏民族音乐,为手风琴的民族化取得了成功经验。本文通过对4首具有高难度艺术价值的中国传统、古典、现代手风琴精品内涵与技巧的剖析,证明了在移植创作中模仿民族乐器技巧及演奏的艺术魅力;在手风琴领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营造高品位音乐氛围,将对中国、世界手风琴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颜元,河北博野县人,是清初启蒙教育思想家;张之洞,河北南皮县人,是清末洋务教育理论的集大成。比较而言,作为相隔两个世纪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不论是从教育目的,还是从教育内容上都有其相同之处,同时,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晚清时期自然灾害更是频繁发生,其中尤以光绪年间为重。张之洞为官就处于这样一个时代。频繁发生的灾荒以及在灾荒影响下的民生困苦情形使得张之洞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撼,由此直接造就了张之洞的备荒赈灾思想。这一思想的主要渊源有:经世致用思想、天命主义禳灾论和古圣先贤救治灾荒的成功经验等。该思想的内涵则主要表现为:珍重生命的以民为本思想、注重实效的实用主义思想、防患于未然的未雨绸缪思想和不分畛域的顾全大局思想等。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90年代,中外矛盾上升,帝国主义压力增大,国际环境对中国日益不利;与此同时,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反洋教斗争一浪接着一浪的发生,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为了避免形势失控,洋人借端生事,张之洞一方面严厉镇压反洋教斗争,保护洋教;另一方面,抑制洋教势力,持平办理教案,平抑民愤。张之洞依照条约处理反洋教斗争和教案,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人民的利益、国家的主权。  相似文献   

20.
周恩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 ,表现了非凡的才智和胆识。一方面敢于承认中外经济、科技发展的差距 ;另一方面勇于和善于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特别强调向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学习。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关于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的理论 ,并为邓小平对外开放思想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