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道德与信仰的关系是道德信仰研究的关键环节.在西方基督教文化背景下,道德价值与意义世界的设定最终归于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内在地具有宗教信仰的超越意蕴.道德自身在人伦日用之中实现自己的信念,并完成精神的自我超越.梳理道德与信仰的关系,为道德信仰研究提供了历史维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2.
张敏 《岱宗学刊》2000,(1):70-73
“理性时代”开始于艺复兴对理性的介导,完成于德国古典哲学建起的一个个理性思辨体系,即从笛卡尔到黑格尔时代,理性至上是近代哲学的基本特征,理性至上标志着以人为本的认识论取代了上帝创世的本体论,然而,理性至上从理性以人为中心起步,终于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人以理性为中心,康德哲学则坚持理性以人为中心原则,高扬理性批判大旗摧毁理性论的一切形而上学,打破了理性神学,使哲学掐脱本体论,真正实现了哲学向主体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刘蕾 《教书育人》2011,(14):24-25
广义的信仰是指人们对某种具有长远的、终极的意义或价值的向往、追求,甚至身体力行的一种信念,表现在社会中主要是人们的一种精神状况和价值追求。信仰是对某种终极价值的关怀。终极关怀不仅探讨宇宙的本原,探寻万事万物的根源,而且寻找人生最高价值之所在。但是,就其实质、核心来看,终极关怀主要追索的是人生最深刻的意义和价值,寻求的是这种意义和价值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当代价值及其对道德信仰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一是它所产生的历史条件还存在;二是它的真理具有科学的和道义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为道德信仰的确立提供了科学合理性和价值合理性的双重保证。  相似文献   

5.
道德何以可能?康德指出道德只能根源于理性,叔本华却发现理性与道德行为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因此,叔本华对康德的道德学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和继承,为其建构非理性主义伦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其通过把握道德目标、整合道德规范、督导道德实践来铸造人的最高道德价值理想和最高道德人格。道德信仰意蕴深刻,学界虽对其有过阐述,但其真正定论尚未形成。笔者结合各位学者观点,从道德信仰的结构性要素、道德信仰的根本特性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其意蕴从新探讨。此外,通过对道德的终极至善性、道德信仰的整合性及道德信仰主体内需性的理性把握进一步探析道德信仰之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7.
210年前,德国哲学家费希特在<关于学者使命的若干演讲>里阐述了学者的三项使命:一、人的最终目标是"至善",学者要忠于自己的信仰;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批判的意识,学者要养成科学的理性;三、学者是特殊的社会阶层的成员,他应当代表他的时代可能达到的道德发展的最高水平.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知识分子正面临时代的考验.为了民族的复兴,中国学者应当肩负自己的使命,做有信仰、有理性、有道德的人.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道德哲学是奠基于理性概念的,但理性是个没有内涵的空概念。康德提出理性这个概念并非出于知识学的需要,而是出于实践和自由的必要性。康德预设了感性一理性或现象—本体的二元对立,认为我们只有彻底从感性一现象世界抽离出来,才能真正进入纯粹的善和自由的领域。但理性和纯粹的善等属于本体界的概念终究是一个悬设的空概念,不但是反目的论的,而且也是反实践的,它只能依据准则的可普遍化这样一个纯形式的规则,以此规则作为道德律令的根据和论证,但这种论证方法是失败的。康德道德哲学的失败迫使我们思考过一种作为整体而有意义的生活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人总是从经验到的世界出发,力图以此把握世界,因而所谓的世界观有着显明的主体性,从而有着历史性;对世界的理性把握,尽管超越了直观的素朴,但它仍然是主体对世界的诠释而具有主体性和历史性。任何一种直观与理性的世界都有合理性与局限性,体现过程性。真正地体现时代精华的哲学就在于不断超越"已"和"个体"的限制而展示为"类"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6,(79):161-162
康德是教育理想主义的代表人物,他重视道德教育,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成就道德,并明确提出道德教育思想。通过浅析康德的道德情感思想,在我国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大背景下,结合高校生态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着重阐述康德道德情感思想对我国高校生态德育的启示,借此提出开展丰富的道德教育活动、实现生态德育方式多元化及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的自律性等增强高校生态德育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全球化与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社会面临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道德困惑。整个社会生活中的道德风气、人们的道德精神面貌、道德情操、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责任感等都出现了程度不同的道德“疏离化”倾向,在一定范围内出现并存在着轻度的“道德信仰危机”,其现实表现就是道德失范。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社会进步的衡量尺度的“向历史”偏斜与“向道德”弱化,二是市场经济及其二重性文化逻辑的形影相随,三是新旧体制转轨的成本代价,四是消费文化与价值的畸形。要建构起与时代发展相适应新的道德体系,在公民道德建设的具体内容的设计上,就应该立足中国国情与民族文化传统,致力于追求、实现现代社会在政治伦理、经济伦理、社会伦理三个方面的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道德信仰是关乎人类精神家园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也是伦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中提出“两种道德”的观点,其中“愿望的道德”体现为一种精神层面的追求,从这一点来思考道德信仰及其重建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在蓬勃发展,但不容乐观的是现今大学生的道德信仰问题却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道德信仰核心价值缺失、道德规范失位、道德实践无力等主要方面,这些道德信仰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功利主义在大学生中泛滥.面对此种状况,立足于我们自身的文化本位,挖掘儒家传统伦理观所具有的丰富道德内涵,探索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的方案,将是合理而适当的路径.从分析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存在的问题入手,然后对儒家伦理观的内涵进行总结,结合其实践意义,指明其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启示,希望有助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5.
现代人类生活处于普遍道德危机之中。危机的导因是人的生活方式逐渐变得感性实物化或外在形式化。这种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近代以来西方哲学提供的道德价值的理念造就的。以休谟为代表的感性伦理把道德价值等同于情感,其结果使人感性实物化;以康德为代表的理性伦理把理性放在人的首位,其后果是生活的外在形式化。而德性伦理是理性、情感、意志的融合,是现代人类摆脱道德危机的可能抉择。  相似文献   

16.
麦金泰尔认为当代西方社会存在道德危机,他通过追寻西方历史中的美德传统,指出当代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道德思想的缺陷,主张用传统的美德伦理取代自由主义的规范伦理。这对于变革中打破了旧有价值体系却没有相应的建立起新的价值体系的中国来说具有相当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这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18.
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真正抓住被教育者这个根本.康德的道德哲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都启示我们,大众都模糊地拥有自己的道德智慧,真诚对待大众道德智慧是价值观教育的一项基本规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达成价值共识的过程;在价值观教育中,启蒙比教导更重要,公共讨论和自我修养两者都不可或缺;价值观教育在目标设定、教育过程和教育效果上都要保持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张力,用“套近乎”“求其次”“因材因境”的方法接引大众道德智慧,使之处于核心价值观的统摄之下和辐射之中,并始终保持一种向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生活世界为根基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对传统理想信念教育范式的突破和发展.首先表现在价值逻辑上是从"是-应当"转变为"应当-是".在"应当到是"的逻辑过程中,这一转变需要一逻辑中介即道德信仰.道德信仰通过"价值还原"和"超越生成"机制,使大学生个体得以突破"主-客"、"个体-社会"和"真理-价值"的二元价值分裂,使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得以主体性生成.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人民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最新成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新时代的真理力量,又深化了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还开创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观的新境界。由于习近平人民观所观照的"人民"不仅指全体中国人民,还涵括了世界各国人民,从而赋予人民观深远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