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地面逐小时自动站资料、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MICAPS)提供的500hpa天气图,FY2-2E卫星资料、物理量场等资料对2010年5月8日至9日那曲地区初夏一次全地区性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天气学诊断分析,对那曲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此次那曲地区强降雪过程为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的结果,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风速减弱,雨雪天气来临前本站气压处在相对偏低的位置,且高空辐散,低层辐合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2010年10月11至12日,受北部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出现了2010年入冬后的首场强降雪天气过程,本文针对这次过程,利用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MICAPS3.0)提供的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北抬,为南部水汽向高原输送提供了有利条件,孟湾低压外围云系和北部冷空气在高原腹地交锋、维持造成了此次那曲县强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的配置较好,10日08时500百帕涡度场上整个高原处在一个正涡度辐合区,那曲为5~10×10^-5S^-1的强辐合区域,散度场上那曲地区是一个-5~-20×10^-5S^-1的稳定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4.
文章利用500hpa天气图、FY2-2C卫星、物理量场、地面气象要素等资料对2012年12月13日08时至14日08时那曲地区大范围降雪过程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及漏报个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降雪来临前露点迅速上升,低空水汽辐合上升,孟加拉湾的水汽顺着西南气流输送到高原,而南支槽(短波槽)的快速东移,是此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和降雪漏报的原因;降雪发生时那曲位于0~20×10-5S-1的正涡度区,0~-4×10-5S-1的负散度区。  相似文献   

5.
边巴 《西藏科技》2006,(5):45-48,60
通过对1960~2005年11~3月日降雪量≥4.0的20次强降雪的环流型式、水汽条件、能量条件、西藏地面区域小图和探空资料的综合分析.以便从历史资料中找出天气过程的规律性,有效地提取对拉萨市冬季强降雪具有信息价值的那部分.本文初步探讨了45年来拉萨市冬季强降雪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500hpa高空环流特征、物理量场、上空水汽和云图演变特征,结合地面气象要素的响应变化特征,对2014年3月19~23日拉萨、墨竹工卡等地明显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2008年1月19日,受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那曲地区出现了2008年首场全地区性的降雪天气过程.针对这次过程,我们利用500百帕天气图、物理量图、风云2号卫星云图等资料进行天气学诊断分析表明:咸海-巴尔喀什湖之间稳定少动的横槽不断分流下来的冷空气与南支槽源源不断地向高原输送的暖湿气流在高原腹地交锋,造成19日那曲地区出现降雪天气过程.物理量场上显示藏北一线到林芝地区南部为10~20×10-5S-1的正涡度和-10×10-5S-1的负散度的较强辐合中心,与高原上的南支槽相匹配.  相似文献   

8.
胡初阳 《西藏科技》2006,(10):52-53
通过对2005年入冬以来西藏南部边缘地区第一场短时强降雪过程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南部暖湿气流影响高原及地形作用,是这次降雪过程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制作降雪预报时综合运用预报指标、数值预报产品分析系统移速及降雪产生物理量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文章利用常规资料对2013年2月出现在日喀则地区西南部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点,卫星云图及物理量场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特征和物理量特征。极地冷空气南下,与南支槽叠加,在高原西侧堆积、加强东移上高原,阿拉伯海、孟湾不断有水汽向高原输送是造成这两次强降雪天气形成的关键。这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都是北部冷空气与西南暖湿气流在高原上交汇所致。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一次暴雨天气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的分析,得出了几点结论,对同一类型暴雨天气的预报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该文通过对2003年10月23~27日发生在西藏南部边缘地区和藏北地区的大到暴雪过程的诊断分析,对西藏地区强降雪产生的天气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这次西藏地区的强降雪主要是受到印度地区副热带低压云系北上以及冷空气南下影响,证实了强降雪产生与湿度增大,风速减弱,对流加强具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2013年6月29日至7月2日,四川省受高空槽影响,出现了进入该年份后影响范围最广、降雨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通过高空形势、中尺度分析及物理量特征等方面分析得出:盆地上空深厚的高空槽及稳定少动的西南涡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发展,高层分流区辐散抽吸作用为暴雨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上干下湿的层结配置对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发展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亚欧500hpa天气环流特征场、探空和地面相关要素的变化以及卫星云图变化等的分析表明:2008年入春以来拉萨六次降雪天气的主要原因是:在河套地区附近有明显低槽活动,伊朗高压的东伸北抬,西太副高的东退以及高空要素上的降压升温和露点温度的升高,再加上主要受我区北部冷空气势力较强所致.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2020年内蒙古一次大范围寒潮带来的降雪过程,结果表明:其中7个站出现了暴雪,500hPa乌拉尔山阻塞高压、850hPa冷垫、地面倒槽和锋面是此次过程的环流背景;低层强烈的水汽辐合,以及急流和上升运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和热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5.
利用MICAPS、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20年3月2日~3日锡林郭勒盟东部出现的强降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的主要环流背景条件是乌拉尔山高压脊和极地冷涡,而高空蒙古低涡、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是这次暴雪的触发机制;"阶梯槽"的建立与维持使得暖湿气流源源不断地向北输送,与极地南下的冷空气在锡林郭勒盟地区交汇,为此次大(暴)雪提供了有利的环流形势;强降雪主要发生在地面暖锋一侧,降雪集中时段也同暖锋锋生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此次降雪属于暖区降水;强降雪区位于高空急流入口区的右侧,低空急流出口区左前侧,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显著,为降雪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卫星云图上,暖湿输送带从建立到维持直至消散的过程,对于降雪的强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12年1月2-3日全区大部分地方出现了大范围的强降温天气。文章从环流背景、500hpa温度平流和24h变温及地面3h变压情况、以及物理量场分析了此次降温天气的成因。根据分析得出:此次降温主要是因为南支槽的温度槽过境时和咸里海附近冷涡加强东移南压过程中分裂短波槽携冷空气东移南下高原引起的降温,同时也有积雪融化和晴空区辐射带来的降温。  相似文献   

17.
2003年3胃19日—20日锡林浩特市遭遇到一次由蒙古气旋强烈发展而形成的沙尘暴天气过程,本文应用基本的观测资料、常规图表,从天气掌成因、动力机制、大尺度环流、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地形因素,斜压强迫及高空急流引发的高层等熵位涡下传.使蒙古气旋强烈发展,为沙尘暴提供了动力条件;其垂直结构决定的动量下传是沙尘暴形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蒙古气旋引发的犬风、沙尘暴的预报着眼点.  相似文献   

18.
利用常规天气图和数值预报产品、物理量诊断场、卫星云图及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2009年11月13日至15日一次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提出在日常预报工作中应用数值预报产品提高预报降水确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2005年8月15~16日孙吴县普降大到暴雨,出现暴雨的9镇有5个。通过分析,产生本次大到暴雨的主要原因如下:大尺度稳定的环流背景,充沛的水汽输送及辐合;不稳定能量的持续释放;上游中低层有正涡度平流向本地上空的输送;降水开始后,动力热力条件的相互作用使扰动加强维持等条件。  相似文献   

20.
王志远 《青海科技》2009,16(4):38-41
2008年7月30—31日青海省海东地区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大~暴雨天气过程。本文对这次大~暴雨天气发生前后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演变以及产生大-暴雨的基本条件进行了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