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7 毫秒
1.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2.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3.
辛亥首义后,汤化龙与武昌首义党人短暂合作之后旋即分道扬镳.袁世凯为对抗国民党人的需要极力拉拢汤化龙,而汤迫于时势也最终走上了与袁氏的合作之路.汤氏此举,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出于谋求权势等个人利益的考虑,应该看到其合作背后深层次的思想动因和社会背景.“保持国家重心力”、“以秩序求进步”是汤化龙拥袁的内在思想动因,依靠袁世凯对抗国民党的同时逐步引导其步入宪政轨道,从而实现政党政治追求,是其拥袁的目的所在.熟料袁世凯联汤则是为了对抗国民党,登上权力的顶峰,并没有沿着汤化龙为之设计的宪政轨道走下去.这就注定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与斗争.随着袁世凯复辟帝制本质的逐渐暴露,汤化龙与袁氏的矛盾逐步激化至最大化,终于抛弃了全部幻想,义无反顾地走上了反袁护国之路,并做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反袁工作,有力地捍卫了民初共和.  相似文献   

4.
"二次革命"后,共和前途岌岌可危。进步党国会派与国民党温和派积极寻求遏制政局倒退的办法。期间,为联络各派力量,共同致力于反袁专制、挽救共和,张东荪到处奔走,穿梭于两党之间,成为政论界的活跃人物。他参与创办了多份杂志报刊,激烈抨击袁世凯的独裁专制与复辟帝制,同时从学理角度检讨国民、进步两党的政治立场与主张,探讨共和政治建设之路。张东荪所倡导的"有形对抗力"论及"第三者"的联合,成为温和共和派联合维护共和的理论根据;他对"地方分权"及联邦制的论述,在当时也颇受注目,集中反映了共和温和派对挽救共和途径的思考与努力,也由此确立了他在政论界"政学泰斗"的地位。在反袁帝制运动中,张东荪毅然放弃和平改造的立场,以更激烈的态度与袁氏对抗,并成为武力反袁的旗手之一。  相似文献   

5.
第二章 反袁斗争 本章主要问题有三个: 1、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又称“赣宁革命”“癸丑之役”,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袁世凯为首的反动势力之间在政治上的一次较量。从一定意义上讲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学习中要注意此次革命的背景、简要经过及失败原因。  相似文献   

6.
作者认为,在二次革命中,柏文蔚一直站在反袁阵线的最前列,他高举反袁大旗,抨击袁世凯践踏民主共和,大搞专制独裁的种种罪行,并组成革命武装讨伐袁军。并对史学界“讨袁四督”这一传统观点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7.
白朗起义军在陇南的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窃国大盗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横征暴敛,摧残民气,较清朝为尤甚。”中国人民重新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反抗。除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继续为保卫资产阶级民主政权而斗争外,在大江南北,反袁斗争如火如荼。白朗起义即是此时反袁斗争中发生在河南的一次规模最大、为时最久的农民起义。长期以来,对白朗起义的看法分歧很大。本文拟就白朗起义军在甘肃陇南的活动作一简述,并对白朗起义的性质谈谈我们的看法。一白朗起义发生在河南决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  相似文献   

8.
欧事研究会是从原国民党中分离出来的由稳健派组成的政治团体,在民国初年与中华革命党、进步党一起在重大政治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运动期间,欧事研究会与各反袁团体联合,通过军事、政治等多种手段,最终摧毁了袁世凯的帝制梦想,维护了辛亥革命的最大成果。  相似文献   

9.
袁世凯在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之后大肆实行其专制独裁统治,妄图实现复辟称帝的梦想。1913年3月震惊中外的“宋案”发生后,其反动面目愈加暴露无遗。面对袁世凯的种种阴谋,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忍无可忍,毅然决定兴师讨袁,并由江西李烈钧率先在湖...  相似文献   

10.
目前学术界大都对民初诞生的国民党有所贬抑,甚至断言“国民党根本不是一个革命政党,而是得不到人民拥护和同情的官僚政客集团”,它进行的斗争,对历史的发展并没有起积极作用。但是,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国民党是在“二次革命”前后领导反袁斗争的唯一的革命政党,它的组建不仅维系了一代革命志士不致流散,在资产阶级革命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而且它领导的斗争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和唤醒了人们,延缓了袁世凯专制独裁的步伐。它的失败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相似文献   

11.
潘之博是康有为“十大弟子”之一,一生追随康有为,与麦孟华构成康有为维新事业的“两驾马车”。他久戍军旅,戊戌变法前后致力于武装“勤王”运动,后又协助康、梁开展“运动倒袁”和“开放党禁”活动。袁世凯称帝时,入冯国璋幕府,联合各方倒袁势力。潘之博勇武雄才,忧国忧时,是近代著名的爱国猛士。  相似文献   

12.
辛亥政争中,孙中山把临时大总统的席位让给了袁世凯,很多论者认为,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是由于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一味妥协退让的结果,这不无一定的道理。实际上,民元孙中山让位,它是由当时两大对立的集团清、袁与孙共同直接参与、互相妥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民国初年,袁世凯为镇压异己势力,在京城设立京畿军政执法处,处长陆建章大搞白色恐怖。尽管对于有些重要案件,袁世凯及其属下仍要有所权衡。为加强该机构的军事威慑,袁世凯还让陆氏编成京卫军。1914年春,陆建章将京卫军主力改编成正规陆军,出京镇压白朗起义,处长遗缺由雷震春充任。袁世凯死后,掌握北京政府实权的段祺瑞将京畿军政执法处取消。  相似文献   

14.
李佳白是活跃在清末民初中国社会舞台上的著名传教士。他与袁世凯相识于维新时期,视袁为维新人士,格外推崇袁世凯在新政中的政绩。袁世凯积极拉拢传教士,向外界昭示清政府的对外政策,以获取列强的支持。李佳白则极力支持袁世凯担任临时大总统,并为其专制行为和复辟帝制辩护。李佳白与袁世凯的关系折射出庚子事变后中外关系的变化,也反映了传教士对袁世凯和辛亥革命的态度。  相似文献   

15.
解放战争时期,河南省府开封市的各校学生积极投入到了反对外国干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汇入了全国人民的斗争洪流当中,在中国现代学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通济渠是隋大运河中最重要的一条,其东段通称汴河。由于早期文献记载或简略不明,或易生歧义,所以关于通济渠东段(汴河)的具体流经线路问题一直存在争议。当代历史地理学界主流观点是认可中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里对汴河的记录,即西起黄河板渚(今河南荥阳市北),向东流经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宋州(今商丘市),再偏向东南流经宿州(今安徽市名),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县北洪泽湖中)入淮河。通过研究认可此说,并且发现盛唐人高适的《东征赋》是佐证此说的一条新的重要书证,它比《元和郡县志》早了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7.
清末时期,袁世凯手握军政大权,主张派遣军事留学生学习国外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民国初期,袁世凯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留学教育理念,其主政的北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关于留学教育的法律规章,规范了留学生的选拔、管理、经费等问题,促进了留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庚子西狩,岑春煊勤王有功,慈禧恩之。迨新政开启,封疆大吏岑春煊以近代功成登上地方官僚之翘楚,有资抗衡北洋袁世凯,史有“南岑北袁”之说。丁未年,岑春煊骤然北上,扛起清流大旗与京师奕、袁白热会战。却走上了党同伐异的死路,终以岑瞿开缺结束。台后之慈禧坐视政争,借力打力,致使丁未两党元气大伤,实无胜家。端详丁未四月间,慈禧对待岑春煊态度由亲到疏的转变,看似受人挑唆,实则事发多端,有深刻因由值得细呷。  相似文献   

20.
河流变迁与城市兴衰:基于开封的个案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封孕育于水体丰茂的豫东平原,初兴于鸿沟开通后的战国,沉寂于河流通塞无定的魏晋南北朝,再兴于通济渠疏浚后的隋唐,繁盛于四河通城的北宋,最终衰落于河流相继淤平或停航的元明清三朝.河流通塞成为开封城兴衰隆替的核心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