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最近有幸观摩的三堂课,都是《胡同文化》。更为幸运的是,还学习了同一位教师在其两个任教班级的不同教法。第一次课,教师是从《想北平》《故都的秋》导入新课,详细介绍文学常识与写作背景,接下来按顺序逐段分析,得出了胡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并分析了作者对胡同衰败的无奈心理。整节课节奏快,上得按部就班、面面俱到。课上基本是满堂灌,学生的分组讨论,有为"分组"而"分组"之嫌。在介绍常识背景时,教师泛化了课程资源。很多问题的设计都比较简单、浅显。后两次课,是同一位教师教授的。第二次课,教师从饮食文  相似文献   

2.
<正>一、研究背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中对文学常识有这样的要求:"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文学常识也是中学语文的常规考点。所以有些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对重要的作家介绍,要么依照注释,照本宣科,例行公事;要么功利性很强,只为应付考试,没有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此外,有些教师虽然在课前准备了大量的作者简介,也肯在课堂上花时间作介绍,  相似文献   

3.
先看三个教学案例:[个案一]一次中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两位老师同上《胡同文化》的研讨课,专家点评时认为,新课程标准一是注重积累,二是主张个性,即学生发现了什么。现在多数课基本以教师为中心,  相似文献   

4.
<正>同课异构是近年在新课程教学中运用较多的一种课堂对比教学模式,旨在通过不同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不同的开发,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判断教师教学的基本能力、课堂教学水准及专业化提高等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性作用.近来,笔者所在地区进行了一次高三复习课教学的同课异构,有两位不同教师进行了高三向量同一复习内容《向量恒等式——小题小解》的开发和尝试,有幸聆听之余做了一些对比和思考,也促进了笔者对此类复习课教学演绎的一些心得,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5.
最近,我公社小学三年级的一位语文教师,先后举行了两次语文公开教学,课题是《试航》。同一课题,两次讲,效果各异。教师通过听课和议论,深深感到;要改进语文教学,首先必须在精讲上下功夫。下面仅就教师在《试航》一课中的字词教学部分作一番介绍。教师第一次讲《试航》,按照课文规定,应该让学生理解的生字有11个:蒸、纽、哈、孙、丑、妒、囱、睬、嘲、障、抛。应该掌握的生字有三个:菜、蠢、骚。教师在字词教学中,先引导学生按上面生字的先后顺序进行拼读,然后逐一讲清这些字的笔画笔顺及其结构。字词教学结束,下课钟就响了。原计划这节课还要指导学生读课文,抄写生字词等,全被讲解字词挤掉了,只好把这些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两位教师共同执教《比尾巴》一课。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设计。两位教师展示了不同的风格。通过比较,也带给笔者些许思考.咀嚼出了不同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7.
这里发表的两篇同一课《数字与编码》的“课例与评析”,是进行同课研究的很好材料。两位执教者都力图在教学中实践新课程理念,而在教学策略上存在差异。例如,两位教师都让学生用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方式学习身份证编码知识,汪老师让学生进行接受式探究,刘老师让学生进行发现式探究:请读者对两位教师的教学仔细品味,认真比较,论长说短,以获得有益的启示。[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正>【话题缘由】我曾听了两位年轻教师关于"‘重复’的奥妙"的同课异构课,随着观课、议课的不断深入,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这是北师大版二(下)《数学好玩》单元的第2课时内容,教材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体会简单的"重复规律"。这是该教材依据《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第一次编排独立的章节引导学生探索规律。教学中,两位教师的教学流程大同小异:给出一个话题,出示教材上的情境图后(如下图),引导学生在一定的现实生活背景中"初  相似文献   

9.
<正>在平时调研过程中,我认为教师最大的问题是对教材把握不到位,更别说认真贯彻课标要求,有时候甚至把教材编写的目的都搞错。有一次听课,有位教师在教授《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一课时,教材编写的目的是训练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但是教师却把教材定为了解传统文化知识。还有教师在教《兰亭集序》和《赤壁赋》时,把作者的创作背景没有理解透彻,只教给学生概念性知识,导致学生对文本表达的思想没有深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对外汉语游戏《北京胡同》开发背景及故事情节,分析了视觉文化和教育游戏的概念以及教育游戏中的视觉文化,详细论述了视觉文化在《北京胡同》教育游戏设计中的应用,总结和展望了应用视觉文化设计教育游戏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一、案例背景 这是一次塘下学区举办的"同课异构"活动,开课的两位教师(案例描述中简称TA,TB)教学的内容都是人教版<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Unit 2"What's the matter?"的复习课.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巩固掌握表示人体部位的词汇,学习掌握如何表述身体的种种不适以及如何就健康问题给出恰当的建议的过程,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两位教师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体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指导思想,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教师对同一单元复习内容的不同处理以及不同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在之后的互动点评中,气氛热烈,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在一次师徒结对活动中,有位教师上了《扁鹊治病》一课。课上得还不错,尤其是扣住扁鹊"医术高超"和"医德高尚"两个维度展开教学,有序、有致、有节奏。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关注,也有明显的亮色。总体上说,这堂课不错。  相似文献   

13.
我校每学期都要开展"同课教学比赛"活动,其中四年级组三位教师同上了《特殊的葬礼》一课,课堂上三种不同的效果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三位教师在课前都作了不同程度的准备,其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都渗透着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这三节课都博得了听课教师热烈的掌声。掌声之后,静下心来,在细细的咀嚼中,我发现这三节课蕴涵着三种不同的味道,体现出三种不同的"课观"。  相似文献   

14.
同课异构是教学型教研的一种模式,是不同的教师基于同一课题呈现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结构的一个过程。教师两次进行《螳螂捕蝉》教学,和自己同课异构,找准目标,在古今对照中玩味表达之妙;巧借导图,在"故事套"中还原主体思维;基于语用,在"时空穿越"中引领学生习得了巧劝智慧。  相似文献   

15.
卡尔·泽纳尔是美国加州一位英语教师,他的文学欣赏课(学校为成绩较好的学生开设的提高性的课)别具一格。课上他让学生欣赏两首歌曲:《GoodNightSaigon》和《TheSoundofSilence》。上课前他将本节课的内容、目的、学生应做的课前准备(在图书馆或网上获得相关的背景资料)、分组情况、时间安排及讨论规则都印发给学生。听第一首歌《GoodNightSaigon》时,每个小组的成员围坐一周,听完后分组交流体会,然后每组推荐一人参加班内讨论,其他人作补充。学生就歌曲产生的时代背景、歌词的含义及歌手的演唱技巧谈自己的看法。听《TheSoundofSilenc…  相似文献   

16.
在一次"小学英语课外阅读资源开发与利用"研讨活动上,来自不同学校的两位青年教师执教了两节课外阅读的同课异构研讨课。他们的同"课"与传统的同"课"有所区别,以前的同课都是同样的教学内容,这次的同课只是同样的课题,基于《牛津小学英语》  相似文献   

17.
《火烧赤壁》和《草船借箭》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写的历史故事,分别选作小学七、八册语文教材。无巧不成书。我曾听过同一位老师教这两篇文章的课。近查听课笔记,上面有当时课堂教学的板书,都写有事因、经过和结果。两次板书几乎是一个程式。这倒促使我想到了一个问题:这两篇课文都是三国故事,而且写作方法颇为相近,基本上都是按  相似文献   

18.
<正>看过一篇题为《是谁扼杀了孩子的创意》的文章,作者写了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家长给我看她二女儿的考卷:"下列哪一种东西会长大?桃树、小草、种子。"我一看傻眼了,它们都会长大呀!结果标准答案是"小草",因为课本上说"桃树会开花,小草会长大,种子会发芽"。有一点生活常识的人都能看出这是一道开放题,却愣是被教师弄成了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参考答案的"标准"让人啼笑皆非。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常识并不基于生活常识,而是基于应试常识——符合标准答案才能得分。  相似文献   

19.
廖道文 《广西教育》2014,(48):42-45
2012年11月,"广西(首届)初中英语单元整体式课堂教学展示暨英语活动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桂林市举行,来自桂林、北海的两支教研团队分别执教了一组研究课。北海教研团队由5位教师进行教学示范,执教的是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Unit 10"I'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其中1位教师"说课"(说本单元5个课时的教学思路),3位教师"上课"(现场分别执教本单元的第一、第二和第三课时),最后1位教师作课后反思。尽管由不同的教师说课、执教、反思,但她们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紧紧围绕"任务"主线,紧扣单元话题进行单元整体式教学设计,顺利实现了现场执教时课时与课时之间的顺畅衔接,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单元教学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主管区域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培训、教研工作多年,听评课是重要的教研和培训形式。有一位老师曾以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知识助我成长》开设区级公开课两次和常态课一次,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笔者就这三次课谈一点感触。两次公开课是计划中安排好的,常态课是在随机教学视导时听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