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陆剑于 《新闻实践》2011,(10):59-61
时事评论因其时效性、针对性和建设性特征,正成为媒体的“宠儿”。由于它对新闻事件延伸、深化和升华的功能,媒体时评版面和时段设置,今后会变得越发突出。这种形式的出现,影响着媒体——包括声讯媒体、网络媒体和平面媒体在受众中的关注度。  相似文献   

2.
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独家新闻已成奢侈品。在很大意义上说,媒体竞争已不再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而是新闻角度、新闻解读的竞争。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竞争已进入观点时代,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纸媒,都大打时评牌。纵观报纸的评论版,有的突出评论的权威性、思想性,抢占高端市场;有的侧重群众参与性,主攻大众化市场。  相似文献   

3.
信息时代的媒体竞争,已使报业陷入重围:广播、电视、网络……独家新闻在这个信息高度开放的时代已成奢侈品。在很大意义上说,媒体竞争已不再是新闻题材的竞争,而是新闻角度、新闻解读的竞争。报纸要杀出重围。就要寻求利器。越来越多新闻媒体意识到,评论,是报纸自救的一种武器,是报纸应对网络竞争的武器.是应对报纸间竞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4.
唐野苍 《视听界》2009,(3):100-100
反映舆情,体现民意,是媒体做好党和人民喉舌的重要体现。媒体反映舆情一般通过新闻选择、事实报道以及事实评论的方式。评论,尤其是时评,因其具有观点的开放性,广泛的群众性,能够为公众提供一个开放的言论空间,构筑公共意见广场,反映舆情成为其重要功能。但目前,媒体时评反映舆情的功能有弱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陈守湖 《新闻窗》2013,(3):53-54
对于时下国内的都市报来说,时评已经成为其核心新闻产品。国内主要的都市报皆开设有独立的评论版,版次位置显著,影响不断扩大。时评对媒体的主流化建设、品牌塑造、竞争力涵育等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观点即新闻一般认为,中国都市报的时评热始于《南方都市报》。2002年3月4日,《南方都市报》率先在全国综合性日报中推出了每天一个版的时评版。2003年4月2日,增为两个时评版,分为"社论版"和"个论版"。2004年3月1日改版,变成了"社论"和"来论"两个版。  相似文献   

6.
屈旌 《新闻前哨》2021,(2):12-13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写新闻时评,常常也会有史书作注的庄严感。尤其是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全球性的、重大的公共事件,语言文字会显得既沉重又轻忽,既庞杂又浅白,如何记叙,如何评说,如何凸显,如何弘扬,都是很困难的事。但作为大众媒体,作为新闻工作者,面对如此重大的题材,不可能甘于沉默。甚至可以说,记录和发声,也是我们和所有武汉人一起抗击疫情,保持信心的重要方式。  相似文献   

7.
时评,顾名思义,就是因时而评、合时而著的新闻评论。如果把时评的蓬勃发展以版面化和显要化作为显性标志的话,时评的快速成长期是近十年的事。1998年11月初《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问世时,就有人预言:中国媒体的竞争已经进入观点为王的时代。果不其然,2002年《南方都市报》拿出几个版面做时评版,因其影响力与操作思路方面创举而成为时评界的翘楚。从彼时始,时评在一些纸媒体上风生水起、攻城略地,刚开始这个模式很多人是质疑的,说这不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但目前看来,这  相似文献   

8.
时评,不只是媒体的一个产品,更是媒体吸引受众的焦点、扩大影响力的重点,也是提升媒体竞争力的着力点。越来越多的报纸开设了时评版,有的已做到一天一个版。为做好时评版,《厦门日报》的做法是通过接"地气"、通"民气"的本土化、草根化操作来旺"人气",增强了报纸与读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在技术融合、信息共享的竞争格局下,保持自身的权威性、独特性是一家报纸存在的价值所在。富有权威性、独特性的新闻时评是报纸应对传媒“套娃”现象的有益探索,在转型期的中国有着特殊的存在意义,不仅要坚持这一尝试,而且应不断探索将其做得更好,用严密的逻辑力量提高时评的权威性,时评栏目的品牌效应自然会随时评本身水平的提高而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10.
孙立军 《今传媒》2010,(5):66-69
《燕赵晚报》秉承"关注民生、倡导时尚、贴近生活、服务大众"的办报宗旨,是河北省影响力最大的报纸,①发行量逐步攀升。2006年7月,河北《燕赵晚报》全面改版以来,"今日时评"专版应运而生并在促进报纸影响力中发挥了重要作  相似文献   

11.
俞安 《记者摇篮》2010,(5):20-20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而残酷、平面媒体面临严重危机的严峻形势下,怎样强化地方媒体的“本土化”,进而吸引更多的当地读者、占领报业市场,是一个紧迫而现实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浙江日报今年1月24日推出“新闻时评”版,这在浙报历史上还是第一次。“新闻时评”版的定位是:紧扣时代脉搏,围绕重大主题,发出主流声音,弘扬核心价值。“千帆竞发,这是一个多元多变的社会;百舸争流,这是一个观点纷纭的时代。越是真伪难辨,社会公众越希望获得真实权威的解读;越是众声喧哗,主流媒体越有责任发出鲜明的声音。带着这样的思考。怀着这样的使命,浙江日报时评版力求架起一座桥梁,在服务发展大局中凝党心,在引领社会思潮中聚民意。”共筑浙江梦,传递好声音,积聚正能量,主流媒体的舆论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独立见解、独到思考、独特视角,浙江日报新闻时评版正作出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当下新闻评论整体繁荣的形势,得益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外交流,得益于中国政治民主进程的推进,也得益于新闻评论工作者的努力探索与不懈实践。今日看似水到渠成的新闻评论盛景,是由新闻评论学术界与实务界闯出来、干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在传媒资讯发达、竞争激烈的今天.地方媒体新闻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走“近”“亲”路线应是一种积极的应对之策和有效选择。所谓“近”,即新闻要有时空感知度,注重新闻地域的本土化和贴近性,新闻与报道对象、新闻事件发生地点应在物理距离上靠近、贴近。  相似文献   

15.
新闻评论是报纸的灵魂和旗帜,在这个“信息海量”和“观点爆炸”的时代,新闻评论较之其他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读者爱读,因为通过阅读评论可以迅捷地了解新闻、捕捉信息,给人以启迪。群众也爱参与,因为通过新闻评论可以对社会生活发表见解、提升参与感。为此,越来越多的地方党报开设了时评专栏。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2018,(4):17-25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勃兴引发了激烈的新闻端口之争,被迫卷入的传统媒体尤其是地方主流媒体在新闻生产实践面临巨大变革。然而,由于始终无法克服旧有传统中商业取向与宣传取向之间最根本的矛盾,地方传统媒体的价值取向与报道旨趣与新媒体时代的大众文化并不契合。其媒介融合转型只能停留在建成"新闻端口",而无法形成挑战商业新闻端口的竞争力。在既需要变革又不能彻底变革的情况下,新媒体技术的介入可能使传统媒体内在的市场/制度二元区隔及其各自内在逻辑的差异被进一步强化,加深了它作为"文化孤岛"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陈昕瑜 《青年记者》2012,(16):44-46
传播方式的变革、社会文明的发展以及民主政治的进步,促进了言论的勃兴.最突出的变化是,"今天的言者不必再背负‘唯一正确’的包袱,能够以公民身份,就公共事务畅所欲言,言发心声,言之有物"."公民写作"时代背景下,各地媒体尤其是都市类媒体,纷纷开设言论版,有的是一个版,有的是2~3个版.在信息传播介质多元化的今天,传统媒体除了"卖"新闻,还必须"卖"观点,而媒体的高下之分,则取决于如何"推销"观点.  相似文献   

18.
调查真相是媒体的责任,但也需要注意媒体自身的行为边界。近日,一个名为"鲁若晴"的青岛患癌姑娘由于其在微博上病情的介绍和坚强乐观的性格,在微博上一夜走红。但突然的爆红也带来了诸多网友对"鲁若晴"真假的质疑。《鲁中晨报》率先刊发措辞严厉的调查求证报道,引起了其他媒体的质疑和抨击,进而引发一场媒体间的论战。这个由微博延伸到传统媒体的"鲁若晴"事件可以让我们反思如何才是合乎伦理的真相传播。本文从此事件出发,探讨了媒体在追求真相、为公众答疑解惑时以及媒体之间开展正常的业务批评和讨论时所应遵循的新闻伦理规范。  相似文献   

19.
回顾2007年的中国传媒业,我们发现,不少地方媒体书写了"异地舆论监督"的精彩篇章.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多家地方媒体对山西"黑砖窑事件"的报道.  相似文献   

20.
张广秀 《新闻世界》2010,(12):26-27
“全国两会”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媒体竞技场。同时,全国两会报道作为重大的时政新闻报道,也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在实力和资源均处于弱势的地方媒体,要通过思路创新扬长避短,构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