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动态     
胡锦涛会与院士座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本刊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6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在实践中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2.
“没有自主品牌,我们造再多的车,也是别人的附庸,顶多就是一个汽车大国,而非强国;有了自主的品牌,虽然目前弱小,但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我们一定会成为汽车强国。”一个汽车界前辈的话发自肺腑。  相似文献   

3.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质量素质作为制造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是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的综合表现。制造业全员质量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成效和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来我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我国汽车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以大众消费为基础的快速增长的时期。但是"汽车大国"不能等同于"汽车强国"。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仍是制约当前我国实现"汽车强国梦"的重要因素。本文分析了制约我国汽车企业自主创新道路上的阻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让我国自主汽车企业尽快支撑起民族汽车工业,实现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公认的纺织大国,要想从世界跨国供应链的低端步入高端,由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最重要的是要有创新精神,拥有自主品牌。要不断创新,不仅要有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而且还包括企业文化创新。美国是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发源地,许多成功的美国企业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借鉴美国企业培育创新文化的经验,对于培育发展我国纺织企业的创新文化,增强纺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2005:留学探走“创新”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1997年江泽民主席访问俄罗斯西伯利亚科学院时,提出要建立中国自己的创新体系以来,“创新”就成为近年来在中国使用频率极高的一个词语。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一代领导人,更加强调“自主创新”。胡锦涛说,“自主创新是强国之道”。温家宝说,“自主创新是支撑一个国家崛起的筋骨”。这些年每逢领导人讲话,中央出台文件,政府发布报告,总有人要在第一时间很快就统计出,其中有多少处用了“创新”一词,可见“创新”着实已深入国人心。谈到“创新”,最基本的概念是讲科技创新,也总是离不开“人才”的话题,因为最终要落实到人才来实现,因此,从时兴“创新”的概念起,本刊就一直特别关注这个话题。我们既关注留学生怎么参与“创新”伟业,也关注留学工作怎么贯彻“创新”理念。循着这样一个轨迹,我们发现,无论“留学生”,还是“留学界”,2005依然在探走创新路。  相似文献   

7.
<正>一、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的背景(一)响应国家技能人才发展政策、建设制造业强国的战略需求工业制造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新一轮的全球产业链分工中能够承担何种角色,彰显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格局中,工业制造如何能抢占先机、力争上游,是当下各国都在关注和讨论的焦点。“回归制造业”成为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刺激国内经济的重要举措。“打造自主高端装备制造业”“建设制造业强国”也已被写入《中国制造2025》,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50周年之际,“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院士座谈会6月3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亲切会见与会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正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正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我们一定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大国,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这是进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绝非制造强国,更谈不上创造强国。虽然我们的制造数量超过美国,排名全球第一,但我们的产品内涵排名全球第几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大问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仅次于德国、美国、日本的第四制造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中国的制造业仅占全球制造业60%的份额,而德国是30%的份额;中国是进出口贸易大国,在进出口贸易方面虽未超美,但已“赶英”,可中国仍不是出口贸易强国。“中国制造”大而不强的原因可以找出很多,但“三技一教”软肋是共通的。所谓“三技一教”软肋,是指技术软肋、技能软肋、技工软肋和职业教育软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已被确立为国家人才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六大人才队伍之一,其在国家经济技术发展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十分凸显。具体讲,一是,中国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制造大国,技能人才是主力军,功在当下;二是,中国要由世界制造大国走向世界制造强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教育网络》2011,(10):53-53
“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互联网大国,我更期待中国能够早日成为互联网强国。”这是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三十多年持之以恒的理想,也为之奋斗了三十多年。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业快速发展,但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还存在大而不强的问题。中国要成为制造强国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职业院校的技能型人才培养功能决定了其在大国工匠养成中的特殊地位,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应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职业院校应抓住思想道德、意志品质、专业技能、思维品质四个维度,深植“崇德”、“尚劳”、“求精”、“创新”精神基因,通过提升思想道德境界,锻造意志品质,培养求精精神,激活创新思维,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提出制造业要"超德(日)赶美",也就是"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中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用十年时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第二步是再用十年时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中位;第三步,即到2045年,进入世界制造强国的领先地位,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周年时成为制造强国。根据中国工程院构建的制造业强国评价指标体系,在世界主要工业国家中,美国制造业遥遥领先,处于第一方阵,德、日处于第二方阵,中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音.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于2008年初正式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并于2008年6月11日召开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此之后,研究项目的各研究课题也陆续召开了开题报告会.各研究课题组在开题的过程中对"为什么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什么是高等教育强国"、"怎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等一系列理论与实践命题提出了初步的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16.
如今的小学生已不是过去只知道瞪大双眼看着和听着老师讲课的孩童了,每一个小学生都有的自己的想象和思考,充满了活力。每个小学生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尤其体现在语文课上,每一个小学生都有自己的奇思妙想。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并肯定小学生的想象力和自主能力。江泽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在于创新。”让我们的学生变得更加地自主,让我们的课堂不再是单向的,而是要充满活力和生机,让课堂成为小学生自主创新的摇篮。  相似文献   

17.
柳小梅 《师道》2012,(6):41-42
一部近代世界史告诉我们:凡是世界经济、军事大国,一定也是数学强国。中国数学在宋元时期曾经有光辉灿烂的历史,到了明清的时候开始衰退。进入20世纪,中国数学落后于世界数学几乎有三百年。今天的中国如果要成为一个醒狮——而不是睡狮欢腾在国际舞台上,她的数学就必须赶上世界水平,这就是陈省身先生于1988年在南开大学讲的:“……要求中国数学的平等和独立”。  相似文献   

18.
《生活教育》2008,(10):6-7
教育发展将使中国从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说.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目前在校生已跃居世界第一.教育的发展将使中国从13亿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中国成人力资源大国的2个跨越、1个突破和1个重大步伐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表示.中国成为人力资源大国主要是两个跨越、一个突破和一个重大步伐。两个跨越:一是我们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特别是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一  相似文献   

19.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自主创新能力超越传统资源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学在现时代,无论是从科学角度,技术角度,  相似文献   

20.
随着全世界劳动力价格提升,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他们的产业链从前端研发、集成到后端的渠道、品牌,各环节附加值均呈先高后低态势,提升劳动附加值已成为全球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特征。而我国制造企业却大多集中于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因此,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战略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大幅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这有赖于高新科技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而后两者必须依赖于高水平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职业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