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师心声     
回避隐私里齐玛克国王问菲力彼代斯:“我的财产里,你要我给你什么?”菲力彼代斯明智地回答:“随便你给什么,只要不是你的秘密。”我知道,假如人家用我们而又不告诉我们事情的底细,或向我们隐瞒事情的内在意义,我们每个人都会愤愤不平。至于我呢,我倒高兴人家不告诉我,不要我插手他的事。我不愿我知道的事超越和限制我的言谈。如果我必须被人当作欺骗的工具,那么至少不要危及我的良心。我不愿当那种热心、忠诚得可以为主人出卖别人的奴才。谁要是对自己不忠实.谁就可以对主人不忠实。  相似文献   

2.
我刚学写稿时那个难劲就别提了,为找不到题材着急,写出来人家不用还是着急。一位通讯员告诉我:“你去请教请教牛林。”我说:“我不认识啊!只在报纸上看到这两个字。”他告诉我说:“牛林是咱县委通讯组的,人可热情啦,你去了准不白跑。”我心想:人家是县里的能理咱这乡下无名小卒吗?但强烈的求知心  相似文献   

3.
李瑞环同志会见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编播人员时,讲过一段话。他说:办好节目,第一先叫人家听得懂,第二叫人家喜欢听,第三再研究怎样教育人打动人。如果首先研究教育人,人都跑了你教育谁去?我们编辑、记者要把自己摆在听众的位置上想问题。这段话,很有道理。我们办报纸、杂志、电台、通讯社,是给人家看的、听的,而且总希望更多的人看、更多的人听,讲究高收看率、高采用率、高发行  相似文献   

4.
面对一桌美味佳肴,不仅缺乏食欲,反而心生反感,说来让人难以置信,但我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受. 1982年大学毕业分配到国家档案局,无论是做档案业务指导工作,还是做报刊编辑工作,出差成了家常便饭.全国各地跑来跑去,怎么也没想到,吃饭竟成了令人发愁的大问题.一脚迈出北京,便成了"上边来人".地方上高接远送,把你当成了贵宾.待客之道,首推吃喝,当地名贵的菜品,高档的酒水,伴随着主人殷勤的话语,你的饭量、酒量均由不得你自己做主而一再放大.饭菜还好说,这酒真是考验人的真枪实弹了."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少夹菜,多喝酒,听老婆话,跟党走"我先干为敬,看得起我,您也干了".酒桌上的话,明知不能当真,但如果你自己定力不足,或者肚子里没有储备足够的酒桌语言,碍于情面,只好自己放倒自己.人家给你备下了好酒好菜,总不能让人家说你看不起人家吧.  相似文献   

5.
本来我并不想注意谁是“最紧张的观众”,我只是为了到现场痛痛快快地看比赛,才千方百计弄个记者证的。谁知国家体委宣传司的人递给我记者证的时候,竟笑眯眯地说:“你们经济日报能拿出多少版面登体操呢?告诉你,我们可是有专门搜集各报这次报道的。”听了他这番鬼话,我立即预感到以后的几天我轻松不了。不写就白看了人家的比赛,但若真往总编室交一份体操赛多么多么紧张激烈的稿,人们就会以为我疯了。况且,你把什么词儿都用上也写不过那一百多位体育记者。所以,我必须独辟蹊径——只有和他们不一样,我的稿才有人看;而只有和经济相关联,我们报才肯登!可老天,体操和经济,怎么才能沾上边呢?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一家地市级党报的副刊上看到这样一篇描写怀念母亲的散文:母亲会看风水,村里人家谁家不好或有了灾难,母亲随叫随到都为他们“破解”,有一次,村里一户人家得了病,母亲看后告诉他们,是他们家院子里有一棵树栽的位置不对,这户人家听从了母亲的安排,把院子里的树给砍掉了。无独有偶,笔者还在另一家党报副刊上读到一篇介绍“村官”父亲的散文。  相似文献   

7.
伯牙学琴     
春秋时,伯牙在成连先生门上学琴。三年后,伯牙编成一部《高山流水》乐曲,演奏给老师听。成连先生听了之后说,你演奏的音调很准确,只是表现不出高山流水的雄伟气魄;又说,我领你去访问我的先生吧。伯牙一听,又惊又喜。师徒划船到了一个海岛,成连告诉伯牙说,你到岛上就找到我的老师了,十天后我来看你。伯牙到了岛上,走遍全岛没找到一个人。他明白老师的用意,就在这奇峰峻岭,林木苍苍的海岛上,面对波涛起伏的大海弹起琴来。十天后,成连先生来了,再听伯牙弹奏《高山流水》时说道:“你成功了”。  相似文献   

8.
写知识性稿件,常常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缺乏新鲜性,抓不到新鲜东西,二是缺乏可读性,通篇都是术语的堆砌,引不起大多数读者的兴趣。近年来,我在知识性稿件的写作上进行了一些摸索,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不要老“拿人家的事讲给人家听”。“拿人家的事讲给人家听”,是《巴黎圣母院》中“奇迹王朝”的“国王”讽刺穷诗人甘果瓦的一句话,也可以看作是雨果对抄袭别人劳动成果的人的一种批评。知识性稿件的撰写虽不象文学作品那样强调“物我的统一”,但加入个人的见解、个人的分析推理、亲身体会,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增强稿件可读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搞新闻报道4年来,每每听同行和编辑们谈及“新意”,可我一直不清楚,究竟什么是“新意”,什么样的稿子才算有“新意”?辽宁曾振亚育振亚同志:无论是写新闻还是写其他文章,目的都是发表出来给读者看的(或听的),为了吸引读者,往往就要追求新意。什么是“新意”?我说不上准确的定义,只想告诉你两句话:一是新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只要读者读后有新鲜感,受启发受教育,就可以说此文有新意了;二是不要认为新意是神秘的、高不可攀的,一篇文章,不必追求处处有新意,无论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只要在某一点或几点上有与众不…  相似文献   

10.
2001年,美国著名企管顾问鲍勃·尼尔森出版了一本给员工看的小书——《不要只做我告诉你的事,请做需要做的事》。这本深入浅出的员工培训读物,很快就变得非  相似文献   

11.
1、“一官独用”的弊端说“看”重要,并非提倡“一官独用”——记者在现场观察时只用眼睛这个视觉器官去看就可以了。然而,出自有些同志手笔的稿件却说明,他们真的犯了“一官独用”的毛病。譬如,表现劳动场面,常常是“你看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看到的东西,一“看”就让人家“看”好几张稿纸。“一官独用”有时还表现为现场观察者只用耳朵这个听觉器官去听。譬如,报道音乐会,常常是“你听吧……”往下都是写作者在现场听到的音响,一“听”就让人家“听”好几百字。如此采写报道,起码有两点不足:  相似文献   

12.
前几天,碰见对门老徐,我问他看没看写自己的稿子,稿子里说他有个“外孙女”,我咋不知道啊。“嗐,那是人家给搞错了,哪来什么外孙女,就是孙女。”听此,我心里一沉,这又是一个事实性差错。  相似文献   

13.
有则寓言 ,讲的是一只九官鸟学人的语言 ,不久就能讲两三句人话。这天 ,蝉儿在树枝上快乐地唱着歌 ,九官鸟嘲笑蝉儿 :“你的歌声太刺耳 ,听你唱倒不如听我说人话。”蝉儿自信地回答 :“我的歌声虽然不好听 ,但这是我自己的声音。你讲人话固然悦耳 ,但不是你自己的 ,而是别人的。”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拿出自己独有的、与众不同的东西 ,才能吸引人。我们搞新闻报道也是这样 ,老是千篇一律 ,千人一面 ,跟在别人后面作“你拍一我拍一”的文章 ,还有谁看呢?九官鸟学别人说话 ,主要是只会模仿 ,不懂创新。其实在新闻采写中 ,这种…  相似文献   

14.
胡传虎 《出版参考》2006,(32):30-31
有一次,我在书房写东西,就听到门铃响.老婆很谨慎,没有立即去开门,可能从猫眼里看了看.就听外面大声说:"我是来送广告的!"一个女孩子的声音.可能没有危险吧,就听老婆开了门. 门刚开,就听见女孩子说:"要换鞋子吗?"我一听来劲了,这是受过专业训练的业务高手啊,没有问能不能进来的问题,因为那样有可能遭到拒绝;而是直接跳过拒绝,问要不要换鞋子,高!无论要不要换,进来是肯定的了.  相似文献   

15.
陈布雷号称“南京城里第一支笔”。他作为蒋总统的秘书,自然为蒋氏草拟过不少应用文告。但是,1947年12月,毛泽东在陕北一次重要会议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蒋看到这个报告的文本后,生气地把报告摔到陈布雷的面前说:“看人家写得多好!”当时,陈布雷也按捺不住,便顶了一句:“人家可是自己写的!”言下之意是;我不如人家,你呢?没有我代笔,你怕寸步难行。直把蒋气得几乎要晕过去。就文章而论,陈布雷与毛泽东的高低,自然泾渭分明。这个高与低,取决于文章本身技巧吗?当然不  相似文献   

16.
一 在我们的生活里,你问80后、90后的年轻人最近在看什么电视,他会告诉你,他最近基本上不怎么看电视,有喜欢的节目和电视剧都是从网上找来看的.而社会上热议的新闻事件,他也都是从微博上看到的.  相似文献   

17.
政经资讯     
《青年记者》2006,(4):4-5
话语“连续26年的春节晚会,已经由主导型向伴随型过渡了,你不要把它当成很主要的行为,而当成伴随行为,你在那儿开着电视,全家和朋友聚会,开着电视喜欢看就看,不喜欢看就做自己的事情。”——郎昆大年初一做客某网站时说“我已决定不再当众唱歌,因为我想告诉大家,我是一名运动员  相似文献   

18.
1990年,我给《中国物资报》写了7篇稿子,见报的有3篇。之后,中国物资报编辑部编辑约我继续为该报写稿。大凡精神产品,多是作者的思考在某一特定方位上的凝聚物。对于我来说,重要的不是急于动笔,而是思考自己写的文章,是让人家喜欢看,还是让人家耐着性子看。记得一位老编辑说,他喜欢读有味道的杂文。如果头几行没味儿,就扔到一边儿去了。我怀着庄重的心情,双手捧进邮筒的稿子,要是让人家(编辑)读不到一半就扔掉,那就够惨了。那么,什么叫没味儿?人家重复过一千遍以上的话,谁听了也没味儿。比如一些口号、成语,我就尽量  相似文献   

19.
我在工厂搞职工教育,去年才有稿子在报上发表,其中省级报纸6篇,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有下面几点体会。一、“丑姑娘不要怕丑”。开始时,我写稿子不敢给人家看,怕人笑话。后来,我与《新闻与写作》交上了朋友。《新闻与写作》上的各类文章我看后,都仔细琢磨,尤其  相似文献   

20.
贺卡情思     
“爸爸,你是编辑怎么人家叫你老师?”8岁的儿子有一天看了几张通讯员寄给我的贺年卡后问我.接着讽刺我:“你连我的问题都答不上来,还给人家当老师?”搐鼻子眨眼,一脸瞧不起的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