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教学认识论和交往论下的师生关系学说都是对传统二元对立师生观的突破,特殊认识论下的主导主体说承认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特殊交往论下的主体—主体说,提倡弘扬课堂中“人”的生命价值;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师生间发生着对象性关系,也发生着意义性交往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社会中,任何一个个体都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着,而是在与周围人及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存在和发展的.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它一切人的发展.儿童也正是在与周围人,特别是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3.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 相似文献
4.
陈思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0,30(2):75-77
师生关系建立在教学交往的基础上,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制约教学效果、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人格发展的作用。它的优化应建立于教学交往之上,以平等为前提,师生双方互相尊重;以民主为原则,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对待学生应客观公正;以沟通对话为途径,进行真诚的交流;交流要充满爱与包容,师生双方相互理解。 相似文献
5.
依据交往教学理论对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带来的启示,论述大学交往教学理论的意义及大学交往理论下新型高校师生的关系,并联系当今我国高校出现的师生关系的问题,从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四个方面提出如何利用交往教学理论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6.
在交往中学习 在学习中交往——论“交往教学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交往教学论(Kommunikative Didaktik)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的侧重探讨师生关系的教学论思想。该理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十分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 相似文献
7.
时代在进步,科学迅猛发展,激烈的国际竞争大背景下,培养21世纪具有合作精神、创新思维的人才,逐渐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我国采取的素质教育如何在现实中良好实施;颁布的新课程改革,如何在现实中完美实行,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建立和谐社会。交往型师生关系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主要针对传统师生关系提出。是为了改善教学实践中长期存在的专制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成效,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建立交往型师生关系的目的是追求具有真正意义的教育,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优化课堂,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为社会提供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8.
适应现代学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交往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学前交往式教学强调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基础,培育游戏精神,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共享和共创的过程。对此,我们从交往品性成为学前教育课堂教学的核心价值观出发,阐述对于学前交往式教学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理论思想是20世纪70年代,联邦德国的K.沙勒与K.H.舍费尔首先提出系统的交往教学理论思想,其立论的基础是正确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我国班级授课制中实行交往教学,必须重新建立师生关系模式,文章提出了建立课堂交往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应当渗透着教育情感和人文关怀;师生在心理相融、行为互动的交往中实现教育教学目的的完成和师生互惠,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0.
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里一个恒常而基本的主题。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学校各种关系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它制约着学生对教育的接受程度.影响着教育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班主任是一个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对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引导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创造舒适的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尤其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青春期,在思想上较为叛逆,给班主任班级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只有优化与学生的关系,才能提升班级管理质量.基于此,本文将对班主任与学生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王宇飞 《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40-42
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丰富了我们的教学资源、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本文在剖析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上,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传播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王兰兰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2):29-31
本文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发挥的作用两方面,说明了新的教育理念导致的师生在教学中角色的重新定位,并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角度指出了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浅议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竹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3):87-89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因素,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新课程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何小年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10,10(1):61-63
舒尔曼提出的“学科教学知识”推动了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向前发展。高校《通信原理》课程学科教学的知识结构与内容框架主要包括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模式等七个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策略的知识应用进行论述,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刘戈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6):41-42
教师自主已经成为一个伴随学习者自主讨论的深入而产生的崭新的概念。在探讨学习者自主性的过程中已经把教师自主性当作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学生自主,探讨了教师自主的内涵;揭示了教师自主的误区;浅谈了教师自主的启示。旨在深化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创新教师自主性,提高英语教学效果,以适应新的外语教学模式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卡尔·罗杰斯的师生关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芬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4(2):50-51
师生关系一直是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许多学科共同关心和探讨的问题。罗杰斯从人本主义心理学角度,提出的师生关系理论,对我们理解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教师行为与学生行为的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行为同时涵盖教师教的行为与学生学的行为。教师的教是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是学校教学改革的着力点,是促进学生学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教学行为具有外显性、动态性、个体性、目的性、情境性等特性;根据不同维度,教学行为有多种分类。教师与学生能结成稳定的、持续的、牢不可破的关系就在于二者的活动与行为趋向具有相关性,有不可或缺且无法割裂的内在必然联系;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是不同的行为,具有各自特有的性质与特点,故应以学定教、以教促学。 相似文献
19.
生态系统发展观认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互为对方的外部环境,双方是相互依存、彼此影响的,要达到师生的均衡发展就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师生关系,建立民主平等、和谐信任、以学生为中心、有情感交流的新型师生关系,这种新型的关系能为师生双方提供和谐融洽的氛围,促进身心良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论研究生教育中师生关系的异化与重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研究生教育中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师生关系。知识形态的迁移带来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而以人本主义教育哲学观为基础,以交互性主客体观(主体间性)为内涵,以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师生对话与互动为基本特征,以导学关系为载体建立起来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将成为缓解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将成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素质教育和高等教育长远发展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