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乾隆朝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经 《历史档案》2001,(3):80-88
“乾隆季年,诸贪吏首亶望”。甘肃捐监冒赈众贪案始于乾隆三十九年四月。是年,陕甘总督勒尔谨以“仓储究不能全行足额”为由,奏请“重开口内外捐监例”,经乾隆允准。从此,甘肃全省官员借捐监冒赈集体侵贪达七年之久。乾隆四十六年案发,经查通省总督、历任藩司及道府州县各官半数参与侵冒,他们采用折银收捐,捏开灾赈分数报销侵吞赈银。  相似文献   

2.
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甘肃查获了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济民的名义上下勾结,折收监粮,肆意侵贪的大案,时称“甘肃冒赈案”。此案牵连布政使及以下各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万余两,震动全国,连乾隆皇帝也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这桩重大的冒赈案,发生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从发生起隐匿了7年,是循化厅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反清起义引发了这桩大案的败露。乾隆四十六年三月,属甘肃河州管辖的循化厅(今青海省循化县)撒拉族人苏四十三,因不满清朝政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率众起义,杀死领兵…  相似文献   

3.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在甘肃发生过一起地方官员以赈灾之名,共谋作弊、肆意侵贪的大案,牵涉总督、布政使及以下道、州、府、县官员113人,追缴赃银281余万两,波及直隶、盛京、江苏、浙江、云南等几个省,震动全国.时称"甘肃冒赈案".乾隆皇帝惊呼,此案"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  相似文献   

4.
乾隆朝甘肃屯垦史料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乾隆朝时期,甘肃远处边陲,地旷人稀,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清政府从当时的军事、政治角度考虑,在此广兴屯田。现从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副奏折中选辑部分相关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王科杰 《历史档案》2020,(2):108-116
捐输赈济作为一种国家汲取赈灾财富的手段,在乾隆朝始因制度化而成熟。为与卖官鬻爵的捐纳赈济相区别,清廷不断强调捐输的自愿原则及赏赐的滞后性,并以其有裨世道人心而大加提倡。但在实际执行中,却往往因灾情紧急与制度的模糊性而发生强迫捐输的情况。在因勒捐勒罚而起的庄有恭案中,制度的制定者乾隆帝即在调查得实后默许了这种越轨行为。只有以袁枚为代表的民间士绅,因受害严重才发出了微弱的声音。捐输赈济的"言不由衷"不仅反映了其与捐纳赈济的暧昧关系,更体现了"不加赋"的清代财政体制在面对临时性社会危机时的尴尬与无奈。  相似文献   

6.
吕小鲜 《北京档案》2003,(10):47-48
乾隆五年三月底,已是暮春天气,京城里的人们早已换上了单衣.商人安凤的家人陈顺遛遛达达走进了一家茶馆,刚一落座,便见进来几个内务府番役,走上来问:"你可是陈顺?"陈顺连忙站起,恭恭敬敬答到:"几位爷有什么吩咐?小的正是陈顺."  相似文献   

7.
绥远城建威将军伊勒慎为参右卫副都统等员怠惰公事亏空库银等事奏折 乾隆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兼管右卫兵丁绥远城建威将军·散秩大臣·伯臣伊勒慎谨奏,为参奏事. 臣赴任时,在右卫住二宿,便于核查起见,即刻查看其事项.右卫旧存子母炮共二十四门,询问副都统塞尔德、阳泰等演放情形,据告称,因先前向未演放,故未演放.询问如何列队操练情形...  相似文献   

8.
张玉 《北京档案》2002,(9):48-48
清代雍正皇帝是一个很讲究礼仪规制的皇帝.他不仅自己严守礼制,对官员要求也很严,如有失仪违例行为,决不姑息.  相似文献   

9.
刘诺  高勇 《北京档案》2006,(6):49-51
清朝掌管"宫禁"事务的机关--总管内务府衙门,负责皇家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其最高官员为总管内务府大臣.内务府七司之一的广储司,是掌管内务府府藏和出纳的总机构.  相似文献   

10.
<正>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2年,从内务府上报朝廷的公文中,出现了近来京师米粮食物俱各腾贵字样。什么叫腾贵?就是物价像奔马一样跳跃上蹿。乾隆爷闻奏不免纳闷,什么情况?给朕查来!内务府不敢怠慢,赶紧悉心查访。讵料盖由车辆短少所致。车辆怎么会短少?固由用车处多,草料价昂,民间拉运货物不能充裕,于民生日用亦绌。何人用车多到如此地步,竟然挤占到老百姓的吃喝日  相似文献   

11.
<正>清代奏折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官员在诸如补缺、加级、议叙、宽宥、赏赐、亲属蒙恩乃至传旨申饬等凡是能沾上皇帝"恩典"时所上的谢恩折,即为其中一类。但一般认为其作用有限,现在的史料价值也不高,甚至称其"无甚内容,可略而不论"[1]166。其实不然。因为对官场之人来说,皇帝最大的"恩  相似文献   

12.
哈恩忠 《北京档案》2013,(1):42-43,53
"寂寞山高与水长,银花火树不成行.迎春别启新堂宇,燕九年年乐未央."这是清人吴士鉴的一首观烟花诗,虽然短短几句,却将清宫燃放烟花的时间、地点、心情、规模条理得清清楚楚:时间:迎春、燕九;地点:圆明园之山高水长;心情:乐未央;规模:银花火树. 很显然,燃放烟花无非是为了增加节日喜庆的气氛,深宫大内里也有和民间百姓同样的"乐和"事.乾隆朝正值清代的盛世,国家富裕,皇家生活享乐,这一点在喜庆节日燃放烟花中也可以清楚地折射出点点滴滴.  相似文献   

13.
正乾隆十六年,即公元1752年,从内务府上报朝廷的公文中,出现了"近来京师米粮食物俱各腾贵"字样。什么叫"腾贵"?就是物价像奔马一样跳跃上蹿。乾隆爷闻奏不免纳闷,什么情况?给朕查来!内务府不敢怠慢,赶紧"悉心查访"。讵料"盖由车辆短少"所致。车辆怎么会短少?"固由用车处多","草料价昂","民间拉运货物不能充裕,于民生日用亦绌"。何人用车多到如此地步,竟然挤占到老百姓的吃喝日用?结论是:"公务雇觅"。再往下,内务府不敢细说了。因为公务用车的大头,除了皇上,还  相似文献   

14.
科举,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清入关后,承袭明制,在开设文科的同时设立武科。后者亦分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进行。这里选发馆藏宫中朱批奏折中部分有关乾隆朝武科考试的史料,供研究参考。——编选者 王澈  相似文献   

15.
乾隆朝武举进行了明显的改革,掀起了两次改革高潮,一为乾隆前十年,一为乾隆中期,乾隆二十到四十年期间。但是到乾隆朝后期,武举改革乏力,已经不能适应清朝后期社会的紧张局势。  相似文献   

16.
王璋 《历史档案》2012,(3):86-91
清朝对各地仓储建设非常重视,形成一套较为完备的稽查考核制度。义仓作为仓储备灾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各省的设置发展并不均衡,其研究尚比较薄弱。本文拟以发展较为成熟的乾隆朝山西义仓为对象,对其制度设置、仓储规模、社会功效等进行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乾隆朝整饬科场史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科举成为士人进身仕途的主要途径之后,科场考试之中的舞弊现象也日益严重。从童试到乡试,雇用枪手、代倩、怀扶、联号等弊窦层出不穷。为此,整饬科场也就成为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这组史料选自馆藏宫中米批奏折,从中可见科场弊端种种情形。现予刊发,供研究参考。——编选者王澈河南巡抚胡宝为剔除科场弊窦事奏折乾隆二十四年八月初六日河南巡抚臣胡宝谨奏,为奏明剔除科场弊窦以昭严肃事。窃照三年大比,选拔真才,务必诸弊尽除,乃克瑞典始进。虽豫省土风愿(原文如此——编选者)朴,年来防范严密,旧习渐除,究难信其必无一二希图…  相似文献   

18.
陋规问题的研究涉及整个清代的政治、经济、财政等重要领域,但以往论者讨论的热点集中于雍正年间的提解火耗,对有清一代始终存在的数额巨大的盐务陋规尚未予以应有的重视。本文拟以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河南盐务陋规案为中心,着重探讨雍正改革之后盐务陋规实际存在的状况以及乾  相似文献   

19.
乾隆三年宁夏地震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迅速开展了灾后赈济工作.但是由于满族官员和汉族官员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宁夏将军阿鲁等满族官员联名上疏奏参宁夏总兵官杨大凯,致使杨大凯以“怠忽殊甚”被革职.实际上,在地震发生后,杨大凯就积极地开展灾后赈济工作,他一面飞禀灾情,一面调集军队维持秩序,并昼夜巡查,其赈济实绩也得到了其他官员的认可.杨大凯究竟是由于怠忽被革职,还是有其他原因,本文试通过档案文献的记载对这一问题作一考论.  相似文献   

20.
雅尔哈善,字蔚文,满洲正紅旗人。雍正三年翻译举人,历升至通政使。乾隆初,因劾御使邱玖华夺官。旋受任四川龙安知府,后转任江苏,福建。乾隆十三年,以福建按察使署江苏巡抚,又因处理上元民毁制钱案不当,受革职留任处分。乾隆十五年,循例奏报江苏十四年钱粮完欠数目,突受乾隆帝朱批训饬,两江总督黄廷桂随即连章参奏,雅尔哈善被交部严议。吏部议请革职,但乾隆帝仍命其留任。由于雅尔哈善原已革职留任,所以此次处分实际很轻。而仅一两个月,雅尔哈善即被调任户部侍郎,次年又实授江苏巡抚。整个事件看上去似乎虎头蛇尾,但颇有值得玩味之处。通过雅尔哈善特参惰征州县官员案,对于考察皇帝如何控驭大臣,大臣如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关系中行事,或有助益。本专题史料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和军机处上谕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