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学目的1.感受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2.学习文章形、神结合的语言。二、课型设计品读课三、预习要求1.落实字词,会读会写。2.简单了解作者情况。(印发资料)四、教学设想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教学分为两个板块:感知气势;品味语言。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五、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朗读、感知1.知内容。自由朗读课文,用“的安塞腰鼓”对安塞腰鼓进行评价。可填词、短语、句子,最好是文中的内…  相似文献   

2.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我从三个维度出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掌握排比、反复修辞及短句在文章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并综合运用其他语言品味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恢宏气势。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笔者对《安塞腰鼓》一课进行教学设计,从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欣赏安塞腰鼓、美读课文,体会激情、探究写作意图、拓展延伸五个教学环节展现了笔者的教学。  相似文献   

5.
刘芳 《现代语文》2007,(1):34-34
教学设想: 1.多朗诵,在朗诵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抓住生命和力量的宣泄这一中心领悟作者所歌颂的生命的力量。 3.围绕生命的勃发理解作者对黄土高原和江南的议论。(在多媒体图景的比较下加以感受) 4.写读拓展延伸。  相似文献   

6.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现代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好些。  相似文献   

7.
《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其语言凝练而又富有动感。这诗一般的美文,我采用“一线串珠法”来进行教学。听、说、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三颗珍珠,我用美读这根主线将它们串连起来,构成一把教读美文的金钥匙。因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运用了听读、说读、写读的形式来完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8.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引言:同学们,你见过打鼓吗?给你什么感受?(根据学生的回答点拨.)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刘成章的《安塞腰鼓》,去感受它的风采与魅力.(师板书课题.)二、字词擂台赛1.教师出示生字卡,生举手抢答,如果读对了,其他同学跟读两遍.  相似文献   

9.
语文阅读能力是一种能力建构,靠的是大量的、反复的语文阅读实践。语文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在感知、记忆、积累、应用四个方面下功夫,扎实地指导学生识字、学词、诠句、析段、解篇,让学生在“谁持彩练当空舞”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进行语文实践,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安塞腰鼓》课文旨在通过对安塞腰鼓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火烈的气势及高原后生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在学习中感受本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为今后学生阅读、审美鉴赏打下基础。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语文积累,教学中注重对文本的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品味赏析自己喜欢的语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和情感美。同时通过体会排比、比喻、反复等修辞手法的精妙,理解其对文章表达的作用,并通过写作训练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方法。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 咬定“语言”不放松。语文教学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更要把学生的思维向语言深处引导,引导学生揣摩文章基本的表达方式,发现文章言语结构上的曼妙,以寻求一种“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设计理念 我国古代教育家苟子在《劝学》中早就提倡“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将这种传统的读书方法运用到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就是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人情,读中感悟,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  相似文献   

13.
张燕 《河北教育》2005,(14):27-29
课前播放录像,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腰鼓声响起,场面热烈。渲染了气氛,学生沉浸其中。)  相似文献   

14.
课前播放录像,学生欣赏安塞腰鼓的表演片段。(腰鼓声响起,场面热烈。渲染了气氛,学生沉浸其中。)上课铃响,师:同学们刚才欣赏的是安塞腰鼓的表演,现在请同学们谈一下看后的感受。生:感受到了一种力量。生:高兴,热烈。生:有节日的气氛。生:充满活力和激情。(学生七嘴八舌。)师:安塞腰鼓是黄土高原的“绝活”,老师觉得这片段的表演远不能表现安塞腰鼓壮阔的场景、恢弘的气势,不信就让我们一起随着陕北作家刘成章去领略安塞腰鼓的魅力,去感受力量的磅礴和生命的激荡。师:这一节课,我们抓住三个字来学习这篇课文:读、品、悟。读课文,品语言,悟真…  相似文献   

15.
一、呈现,撩拨心灵,感受陕北后生的生机 1.出示课题《安塞腰鼓》(齐读)。2.指读1~4节,想象眼前出现的画面。3.感受“茂腾腾”。透过这个词,我们可以感觉到这是一群怎样的后生啊?  相似文献   

16.
<正>《安塞腰鼓》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当代作家刘成章写的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抒情散文。课文为我们描述了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写出了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赞美了黄土高原人民粗犷、豪迈、开放的性格。文章既是高原生命的热烈颂歌,也是民族魂魄的诗性礼赞。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十二至十六自然段。2.了解安塞腰鼓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感受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17.
《安塞腰鼓》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刘成章写的一篇文章,这是一篇气势磅礴的散文,而这篇独特的散文,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要想理解它,却有一定的难度.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这篇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感受"人手. 一、感受节奏的迅猛 我们常说,文章的好坏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内容,但《安塞腰鼓》却不同,它的感人之处更在形式,在于它迅猛的节奏感.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感受节奏的力量,让他们真正地"忘情了,没命了",沉浸于文章的气势磅礴之中,去领略"骤雨一样……的鼓点""旋风一样……的流苏""乱蛙一样……的脚步";去想象"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壮美;去聆听"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电",从而升华自己的情感,产生不可言喻的共鸣.  相似文献   

18.
一、教学设想 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的一种民间艺术,充满原始的意味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活在南方或现代都市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观的感受,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会更好些.这篇文章气势恢弘,每个词语都简洁有力,每个句子都铿锵激越.对于这样的文章,一要指导学生多诵读,从诵读中体味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二是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蕴涵的情感和深意.  相似文献   

19.
一、导入师:这节课我们将在作家刘成章的带领下,欣赏来自黄土高原的安塞腰鼓。(投影“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一种独具魅力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历史。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表演,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飙,展示着陕北高原农民悍勇威猛的个性。安塞腰鼓有“天下第一鼓”的美称,1986年荣获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1995年陕西省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师:请大家看注解①,课文发表于1986年,正是安塞腰鼓获得大奖的那年。同学们看过安塞腰鼓表演吗?我们先来感受一下它…  相似文献   

20.
读有益的书,说有益的话,按规律办有益的事,是我的座右铭,也是我的教育感言。教师这种职业,教学教研这项工作,实际上就是一辈子读有益的书、一辈子说有益的话和一辈子按规律办有益的事的工作。读有益的书,要有一种精神。坚持读有益的书,就是要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目的地装修,正确地解读生活,关注生活的进步,用心中的阳光去辉映阳光的灿烂。说有益的话,要有一种胸怀。坚持说有益的话,就是要以一颗开放的心去看待周围的世界,用心中的花香去呼应花朵的明媚,无论何时何地,都让别人感觉到,你给予他的是一片绿色的草坪,是一方蔚蓝的天空。按规律办有益的事,要有一种勇气。坚持按规律办有益的事,就是要敢于把自己的工作纳入按规律办事的轨道。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不计较五光十色的诱惑,不在乎雷雨霜雪的阻遏,循着事物发展的固有规律去追求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