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感性的母亲     
当我们听歌的时候,常常不是因为什么歌,而是一种声音就能牢牢地吸引我们,而且,这样的一种声音能够长久地使人迷恋。我们把它说成具有磁性的声音。磁性是物理的名词,但我们用它依然难以表达对声音的感受。文字也是一样。同样描写一事一物一人,有的文字平平,有的却会让你有着切身之感。我把这样的文字称作具有感性的文字。感性的文字能够唤起读者如同身受的切肤之感。这期的“开胃果”就是一段成功描写母亲的感性的文字。(请看本期卷首“开胃果”栏《感受母亲》)《感受母亲》是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欧文·斯通为美国早期大律师丹诺作的传…  相似文献   

2.
[作文题目]请以“感恩”为话题作文,不少于600字。[写作导引]在我们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有多少令人感恩不尽的人和事啊!只要我们认真去发现、用心去感受,就会欣赏列美丽的心灵、美丽的世界。对于别人给予的帮助、恩惠和德泽,是不能忽略或忘记的。及时发出感恩之声,表达感恩之情,人生将更加其乐融融,世界将更加温  相似文献   

3.
人活在世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一如古谚所云:“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正因为挫折和不顺在所难免.所以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常常想着那“十之一二”的美好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我们的人生岂不是都被浸泡在苦水里?  相似文献   

4.
“七月的天气超乎寻常的闷热,七月的心情也异常的烦躁。七月的骄阳无情地炙烤着我们的身心……”,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败阵下来凄楚的绝望就是:独木桥另一头的风景从此不再是我们憧憬的圣地,更不再是我们幻想的天空。 我们无需抱怨什么,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时代、有竞争就定会有失败。没有人会倾听我们无力的呻诉。但是,我们的人生就会因此而黯淡了吗?不,我决不相信。因为在我的内心深处蕴藏着一个坚定的人生信条那就是:“人生处处是考场,东方不亮西方亮”。既然在高考战场中我们不是凯旋者,那么就让…  相似文献   

5.
    
秦嘉杰 《新读写》2014,(12):60-60
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一句歌词道尽青春的忧伤。有时我会想.我的人生究竟是怎样?该怎样?从出生、上学、工作到买房,想到这里就很慌张。我的人生竟有可怕的预设,设计者不是我。在大都市迷茫的人大多可能与我有相同的感受,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受伤、仿徨,因为我们好忙。  相似文献   

6.
论超脱     
世上种种纷争,或是为了财富,或是为了教义,不外乎利益之争和观念之争。我们身在其中时,不免很看重。但是,不妨用鲁宾孙的眼光来看一看它们,就会发现,我们真正需要的物质产品和真正值得我们坚持的精神原则都是十分有限的,在单纯的生活中包含着人生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平时老师常常教导我们,写作文不仅要写人、写事、写物,也要写写自己的看法和感情。我们一生下来就在用自己的眼光看这个世界,在作文中表达一下自己的观点,抒发一点自己的感情,也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不过,你想过用其他人的眼光甚至是动物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吗?还有,你能设身处地地为一些没有生命的东西想想,看看它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吗?也许有人会说:“把自己想象成动物或其他物体,这不是拟人吗?”其实这不是拟人,拟人是把动物或其他东西想象成人,想象它们有人的喜怒哀乐,也就是在动物或物体上涂上人的主观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8.
小作文:读了《一个七美元的梦》(阅读考查中的一篇文章),相信你会有许多感受,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段200字左右的短文。分值占10分。大作文:有句歌词唱道:“回家的感觉真好!”一提到家,就会给人一种亲切、温馨之感。家是我们人生的起点,也是我们成长的避风港和归宿。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家,小到血亲之家,大到一个集体、一个国家,扩而广之,乃至整个世界、整个地球、整个生物群。我们每个人都以各种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充当着不同家庭的成员。根据提示,请你围绕“家”这个话题,写一篇650字左右的文章。要求:①自拟题目;②…  相似文献   

9.
我们留恋着世界,留恋着人生,是因为世界那么缤纷,人生那么绚丽。但是,并不是人人都能发现和感受得到世界与人生的美之所在,虽然美原本就存在着。但是,从根本上来说,美,美它源于心中的感动。只有带着感动之心出发的人生,才会欣赏到满程的花香鸟语。  相似文献   

10.
世上本无所谓“极”与“最”,也无所谓“有”与“无”,因为万物之所在,存于比较,存于内心。你永远不会知道大海有多宽广,直到你亲身感受到海风在耳边呼啸,海浪在腿上拍打,却如何也看不见天与海的分界线时的那种浩瀚之感。人,同样也是这样,拥有一片心海,我们或许在别人的话语中徘徊惆怅,或许被自己的内心所困,不敢迈出求索的步伐,但只要沉下心来,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你就会清晰地看见人生又一个入口——通向更高处。  相似文献   

11.
人活世上,要学习,要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要去努力奋斗,要去追求成功;在努力奋斗和追求成功的过程中,我们会经过诸多刻骨铭心的人和事,会涌出许多激动人心的感与悟,会产生很多让人难以忘怀的情与理……那么,如何将它们诉诸笔端呢?下面,我们就来进行一次有关“成功”或“成才”的话题作文写作训练。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已经成了近年来的一个时髦语词。众多专家学者围绕创新教育发表了许多深奥的言论,出版了众多煌煌的巨著,让人感到创新教育既可敬又可畏,似乎离我们的教育现实十分遥远。实际上,在我们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几乎时时处处蕴藏着创新的因素,每一位老师也都在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种种创新。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由此可见,创新教育并不神秘,创新教育就在我们身边。为了展示老师们在日常工作中所进行的种种创新,我刊特意开辟了“创新教育百例”专栏,这个栏目面向全体教师:无论是在思想教育工作中还是在课堂教学里,无论是在班级管理中还是在课外活动设计上,只要有所创新,哪怕是一个片断、一个细节,都可以写下来,寄给我们。我们衷心希望老师们能大胆敞开思维,展示自己的创意 !  以下发表的一组文章就是普通老师们的创造,希望这些短文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来稿请在信封上注明“创新教育百例”字样 )  相似文献   

13.
<正>师:2020年高考语文上海卷的作文材料说:“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无能为力?”这是一个老问题了,但是许多同学还是习惯于回答“是”或“否”。我们动动脑筋想一想:尽管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但是,人毕竟是“会思考的芦苇”,如果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完全无能为力,人的存在与一条“咸鱼”还有什么区别?当我们这样说,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的发展进程能够完全操控呢?  相似文献   

14.
王云建  张越 《教育》2006,(6):24-27
“择差”学校的出现是合理的吗?或有人会引用黑格尔的这个命题来证明其合理性:凡是现实的都是合理的,凡是合理都是现实的。既然现实的生活已经出现了“择差”学校。而且不止一所两所,可见其出现有其合理性。但是,他们忘记了恩格斯在引用黑格尔这句话时还指出:“在黑格尔看来,凡是现存的绝非无条件地现实的。” 这里,我们并不是要去讨论哲学问题。“择差”教育是现象,也是存在。合理否?这是一个现实的哲学命题。 在庐山择差教育中心举办的一个论坛上,“差生”这一叫法就曾受到来自国内的六位教育专家的一致批评,甚至被认为是“反教育”的。 自从“择差”一词的出现,人们就提出疑问:何谓差?差之标准?差之界限与界定?差之源?等等。“择差”教育,是合伦理,还是合法理?是合人之常情之理,还是合教育规律之理?再者,“择差”教育之手段与目的之统一何在?——是钱,是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诸如此类的问题,既拷问生活,也拷问生活中的人。 带着“拷问”之重负,我们记者造访了学者、专家和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如是说——[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把握幸福     
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想使自己有所成就,都在寻求幸福的人生,但是,并非人人都能在追求中得到幸福。幸福是什么?幸福不是金钱、不是成功、不是健康、不是美满的爱情,甚至不是单纯的快乐。将幸福等同于拥有金钱财富,那么导致的将是掠夺者的血腥或守财奴般没有人性的贪婪;  相似文献   

16.
我不是人     
余生 《学语文》2005,(3):25-25
“人”,多么庄严而神圣的词儿!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呢?作者叙写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由。不是人”到“是人”的转弯过程,而获得了。真善美”,悟出了人生的真谛:为他人活着,生活才有意义,才是真正的“人”。本文除用恰当的修辞方法(如“人就像一只鼎”,“真是骨骼,善是内体”等)和是不是人的前后对比写法外,最突出特点在于巧妙构思——假托初恋的失败和成功,从而讴歌真、善、美!  相似文献   

17.
“一粒沙可以是一个世界。一刹那可以是永恒。无论什么事情,只要你钻进去,就会有无穷的收获和乐趣。何况是我原本就钟爱的书和学生……每当需要作自我介绍的时候,我总是认真地自报家门——‘小学教师薛瑞萍’.自我感觉还不错。”这就是薛瑞萍老师“享受读书享受教育享受人生”的全部奥秘,网上不少人说。我是“看云迷”(薛老师的网名看云比她的真名响多了)。职称仅是小高、教研组长都不是的看云老师,魅力何在?这个专辑,也许将让你窥见“一粒沙中的浩瀚世界”。也许还会让你醒悟: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片有待发现与开垦的处女地——只要持之以恒、乐此不疲地“向内挖掘”.  相似文献   

18.
一、反刍、思考
  听课的最终目的不是简单的“听、写”,而是“学”。是要通过“听”的形式来实现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吸取别人失败的教训,做到取长补短,进而切实提升自身业务水平。所以,我们在听课结束后,必须认真对照听课记录及时地进行“反刍”。这里的“反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记忆唤醒”,而是通过“课堂再现”将自己置身于整堂课的教育情境中,对课堂进行二次甚至多次的深度分析、研究:一是,要站在“听课人”的立场进行分析研究,我们不仅要找出本节课都有哪些亮点和缺失,而且还要用心去感受授课者“教技”背后所蕴含的智慧,并及时总结出一些有规律性的认识;二是,要站在“授课人”的立场进行反思研究,如果自己是授课人又会怎样设计本节课?与之前授课人相比,自己的“授课”又有哪些长处和不足?前授课人的课堂与自己的课堂又有哪些共性和相通之处?有哪些亮点能对自己有所启示?有哪些优点是适合自己进行学习借鉴的?又有哪些不足是需要自己规避的?今后如果自己讲授该课又应该怎样做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三是,要将他人课堂中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以及自己对本节课的思索及时进行聚合、总结,并叙之以文予以记录,这样我们的听课所收获
  的就不只是对课的外在形式的感知,而是真正领会了课堂教学的实质。如此,我们的听课效果就必然会与之前大不相同,真做到听有所悟、听有所学。  相似文献   

19.
翻开中国古典学,在历历可数的女性形象中,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女性不是闺阁淑女,就是烟花柳巷风尘沦落人;不是为爱殉情的薄命女,就是担负“红颜祸水”之名的可怜人,让人慨叹之余,不免失望。时至明朝,怪才徐渭一反陈习,创作了《雌木兰替父从军》杂剧,“以一女子而铭绝塞”,是“人生至奇至怪之事,使世界骇咤震动也”。  相似文献   

20.
蔡康永 《小读者》2013,(7):27-27
亲爱的宝宝: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在还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就开始我们的人生了。很奇妙吧?吞感冒药前多少会先看一下服药需知、搭火车前多少会先看一眼时刻表的我们,会这么莽撞地就开始“活”了。我们哭了,才知道这就是伤心;我们跌倒,才知道这就是痛;我们爱了,才知道这就是爱。会因为这样,就需要一本“导游手册”吗?还是,特别为所有像你这样、还没正式抵达的宝宝们,先举办一场“行前说明会”?我看是不必了,因为人生之所以值得活,就是因为人生是无法解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