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南岳衡山与浙东天台山都是典型的释道儒融摄睦居的名山。佛教天台宗先驱慧思对南岳的三教互融起了关键作用。两山的文化特色及其互动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南岳慧思的《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范围,探讨慧思别具特色的心意识说。慧思继承《大集经》、《大智度论》中对心相与心性的分类,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心性问题。在八识说中,慧思首先强调六识中意识对前五识的重要地位,接着认为意识作用之改变,是初心菩萨所用之第七转识,初心菩萨的根本所依是第八藏识,它为如来藏真心的异称。在慧思关于心与识的分析中,处处贯以大乘空观,这是他作为注重禅修实践的禅师的特色。  相似文献   

3.
以南岳慧思的《随自意三昧》、《法华经安乐行义》、《诸法无诤三昧法门》为范围,探讨慧思别具特色的心意识说.慧思继承《大集经》、《大智度论》中对心相与心性的分类,更为深入地探讨了心性问题.在八识说中,慧思首先强调六识中意识对前五识的重要地位,接着认为意识作用之改变,是初心菩萨所用之第七转识,初心菩萨的根本所依是第八藏识,它为如来藏真心的异称.在慧思关于心与识的分析中,处处贯以大乘空观,这是他作为注重禅修实践的禅师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南岳福严寺历代高僧辈出,北宋高僧洪諲禅师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曾经隐居禅修于三生藏二十年,承继慧思大师开创的朴实禅风,开创了潭州神鼎寺并住持该寺三十年,在禅史上留下盛名。然而,历代佛教史籍、纪传、灯录、语录及文集中关于洪諲禅师事迹的记载虽然很多,但对某些问题的记载语焉不详。论文对此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5.
南岳福严寺历代高僧辈出,北宋高僧洪担禅师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他曾经隐居禅修于三生藏二十年,承继慧思大师开创的朴实禅风,开创了潭州神鼎寺并住持该寺三十年,在禅史上留下盛名。然而,历代佛教史籍、纪传、灯录、语录及文集中关于洪趣禅师事迹的记载虽然很多,但对某些问题的记载语焉不详。论文对此进行考述。  相似文献   

6.
正如南岳寺庙与国家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样,南岳寺庙与地方社会秩序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契合。南岳寺庙对地方社会秩序的稳定几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佛寺道观所体现的政治思想;佛教、道教与儒家思想合流后所体现的社会伦理思想以及寺庙本身所体现出来的社会功能等。这种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宗教政治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南岳衡山的宗教寺庙建筑数目十分惊人。大体上可以把它们分为四大类型:原始宗教的祠庙、佛教的寺院、道教的宫观以及南岳寺庙建筑的次生形式——书院和牌坊。南岳寺庙建筑是随着佛道二教的传入南岳而兴起的,魏晋南北朝出现了第一次高潮,唐代是rr4:盛时期,清代则达到了巅峰。南岳寺庙建筑的格局是以半山亭为等腰线、以登祝融峰山路为中轴线而形成的。建制典型、规格高贵、选址幽深、分布广阔、造型各异、石墙铁瓦、佛道同寺、寺庙园林是南岳寺庙建筑的鲜明特点和独有个性。  相似文献   

8.
南岳尊者慧思大师依"一心三观"之法,证得"法华三昧",解行高明,并以此所证智慧而弘扬大乘佛法。弘法过程中,几度受到恶比丘和恶论师们的毒害,其护持正法、度化众生的慈悲大愿,便由此而有"金刚怒目"的特殊部分。从其自身的理论论证,及其宗教修行的证量、弘法的宗教实践来看,其"金刚怒目"的形式,正具有着"菩萨低眉"的慈悲本质。  相似文献   

9.
唐代衡山佛教在我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自开元以来,南岳集禅宗,净土宗和律宗之精英,成为三宗传教的中心;同时,它又是全国最大的佛教徒出家修行的传戒地,每年传戒收徒上千人之多。禅宗慧能的传人怀让和希迁,其弟子所传的五家七宗是后代佛教的主要派别;号称净土宗二祖三祖的承远、法照被唐德宗奉为国师;律宗大师人材辈出,津公、希操、日悟等在南岳设坛授徒,前后达五十年,从王公贵戚到庶民百姓,纷纷拜倒在释氏门下,形成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0.
南岳慧思大师于《法华经》,具深信,发妙解,能实修,得证入,对天台智者影响非常大,后世尊之为天台宗先驱。他虽然对多部大乘经典都非常精通,但独对《法华经》具有终极、究竟的信心,而且还具有非常独特的体会,形成了非常高妙的见解。他以能入甚深禅定著称于世,尤以据《法华经》而修《法华经安乐行义》著名。他艰苦修行,得证法华三昧,临欲入灭之时,自谓得六根清净,入铁轮王位,表明他一生都是依持《法华》而修行的。  相似文献   

11.
净从·保唐禅派是中国佛教禅宗史上最具有思想解放个性的一派。该派创始人四川遂宁广德寺克幽禅师的身世及该派的发祥地,在佛教界有争议。本文考证认为:无住禅师同克幽禅师实是一人。无住是其法号,克幽是其赐号。净众保唐禅派发祥地在四川遂宁广德寺,该派的思想在百姓中口头承传,为中国民俗佛教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12.
天台遗则为牛头禅六祖慧忠门人。慧忠寂后,他移居天台佛窟岩习禅,前后40年,自有所悟,时人称“佛窟学”。佛窟学的特色可概括为:继石窟佛教遗风,杂有牛头禅色彩的道学化禅宗。  相似文献   

13.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多民族文明冲撞交融、社会秩序重组的特殊历史时期,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重要阶段。山东地区是北方佛教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至今仍保留着北魏时期直到北齐阶段的诸多造像、刻经、寺院等佛教遗迹。基于类型学的方法,研究山东地区北魏佛教造像变化的轨迹,讨论其造型风格来源、流变,结合当时当地佛教传播、社会背景和地域文化特点,寻找造像背后的诸多信息。  相似文献   

14.
诞生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的天台宗,作为中国汉化佛教第一宗,其佛宗思想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之后建立起来的三论宗、华严宗、禅宗等宗派,而且其用于各种仪轨的佛教音乐也对其他宗派的仪轨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天台宗佛教音乐所形成的宗教、历史、社会背景等以及佛教音乐的特征对天台宗祖庭国清寺的佛乐文化进行初步探索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南少林"研究的检讨和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南少林”的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同时也存在不少疑惑,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关于“南少林”的确定标准并不科学,证据也缺乏说服力。本文从阐述少林寺以及佛教禅宗的发展的历史,以及少林寺在佛教禅宗发展中的地位入手,说明历史上所谓的“南少林”问题的提出可能是由于禅林中自我标榜领袖地位的产物。在没有新的证据出现之前,可以断定历史上福建地区确实没有“少林寺”的存在。在检讨了这一研究过程之后,对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出现地方利益的错误诱导和狭隘的地方情结给予批判,使之回归实事求是的轨道。  相似文献   

16.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初传中国,佛教高僧多精通方术,以方术幻化吸引中国民众。南北朝时期,南方佛教高僧前期受玄学影响,谈玄之风甚盛,后期儒学礼教成为佛教高僧学习的重要内容;北方佛教沙门前期多重内典而不重儒学,后期则出现精通儒家经典的佛教高僧。到南北朝后期,南北佛教界都出现了三教合一的典型僧人。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高僧学风好尚和知识结构三个阶段的变迁,反映了佛教中国化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17.
白玉蟾是宋代内丹南宗第五代祖师。嘉定(1208—1224年)间,他居武夷山时曾与自号“懒翁”的武夷山冲佑观主管苏森情趣相投。在武夷山或浙江金华山,他们相互唱酬,品藻风月,诗酒往来。两人彼此了解,结下深厚情谊,并且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大通县的部分民众崇信道教中奉为“北方之神”的“真武大帝”,当地“老爷山朝山会”是移植武当山地区朝拜“真武”的朝山礼俗,时间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并且发展成为该地区民众世代延续的重要朝拜祈福、进香、还愿的民间习俗。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与慧远关系之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与当时庐山高僧慧远之间的交往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但却颇有似是而非之处.渊明常去庐山游观,而东晋名士与名僧交游乃为时尚,故其与慧远交往当为情理中事.渊明人品高尚,慧远不入世俗,学识渊博,这是两人交往的基础.然渊明终究不入庐山僧团,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哲学思想与慧远佛教思想之间存在深刻矛盾,致使两人无法志同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