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族“绕三灵”的发展和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白族“绕三灵” 的起源和性质》一文中,我们通过对“绕三灵”发祥地桑林谷的自然形势的描写和历史的透视,指出“绕三灵”活动所崇祀的对象是女性生殖器官;又通过对“绕三灵”者在太阳穴上所贴的具有“会徽”性质的太阳膏图案的剖析,确认“绕三灵” 活动最早是白族先民不加区别的群婚活动.据此,我们得出了“绕三灵”活动产生  相似文献   

2.
“绕三灵”是大理地区白族人民传统的民俗活动,是以唱白族调为主的白族歌舞节,是人们理解白族文化的重要途径.“绕三灵”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其在实现白族文化的传承、强化白族民族认同、实现白族人民审美教育和维护白族人民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周黔玲 《教师》2013,(32):127-128
白族民间舞蹈今收集到七十四种,最具代表性和流传最广的是“霸王鞭舞”,它不仅在“绕三灵”“闹春王正月”“田家乐”三种民俗活动中存在,而且在建房娶嫁或喜庆佳节中,都有表演.霸王鞭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本文以白族“霸王鞭”舞蹈为例,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单一民族舞蹈的细微特点,研习白族“霸王鞭”舞蹈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4.
安徽贵池的社祭祀圈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该文对安徽贵池社祭活动中的社祭源流、社祭与傩仪、社祭祀圈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地探论,作者认为明代或明代以前池州一带傩事活动已与社祭相结合,并以“社”为活动中心,傩坛“社神”泛指面具。贵池傩事活动始终贯串着对宗族土地的祭祀仪式,傩祭以社祭为依托为内核,因而贵池傩戏也是一种具有浓厚宗法色彩的“社戏”。贵池乡民对土地的祭祀分为不同等级,具体有土地公婆、大社、社会、土主,它们与旧政权中村户、甲、保、县州等机构形成平行的对应关系,构成了大小不同的社祭祀圈,这些社祭祀圈又包容了古代的傩、雩、殇、高禖等祭祀内容。贵池傩神会以社为组织单元,但傩神会的组织形式与社又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有朋友问这“禖”、“媒”两字为什么从“某”?问题提得很好。探寻“禖”、“媒”两字形成的过程,是一件绕有兴味的事。然而,我们却不得不绕绕弯子,话头似乎还要从“社”谈起。 “社”及其功能 什么是“社”? 《说文》曰:“地主也”。地主,犹今语之“土地爷”。从这个意义引申,“社”便有祭祀土地的意思。旧日农村中的“社日”——在“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时当“春分”前后,就是专为这老人家而设的。但是,“社”除了祭祀土地之  相似文献   

6.
“社”是土地神,或称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或指祭祀土地神的场所。古人认为,“社”的神力,由土地生发出来,非常广大。“社”的桑林则是生殖象征如社木。“社”的节日,社日,包括春社秋社,“秋报春祈”意义不同。  相似文献   

7.
一、民间香社与乡村社会性质著名学者顾颉刚在20世纪20年代调查妙峰山香会时,认为“香会”即是从前的“社会”,与社祭有密切的关系,后来由于佛教的传播,固定的“社会”逐渐演化为流动的“社会”。香社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与佛教祭祀有很大关系。后来香社活动逐渐普及到民间社会中去,到明清时期,成为民间祭祀活动中的组织主体。现存最早记载泰山香社的资料,出现在唐末五代时期,就山东地方文献资料而言,泰山香社却是在明中期以后成为民间香客朝拜泰山的组织主体,明嘉靖万历时期,德州、临邑都已经出现了祭祀碧霞元君的香社,章丘善人张自成连结同志,  相似文献   

8.
(一)商周的"社"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是洞见本原的名论.先有人民而后有公社,有了公社而后才有国家,民贵君轻的论点,是孟子就他所见所知的历史发展进程提出来的.照古代的语义,社是田神,古籍或称"田祖"(诗甫田),或称"地主"(说文).古人立社为的是祭祀田神.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祭肥:春祭在开始春耕时求田神保佑,秋祭在收获时谢神.这两次祭神名为"祭社",有时就简单称为"社"(如春社、秋社),祭社也必祭稷(五谷神),所以社稷连称,通常只单称"社",说社,稷就包括在其中.每一共同体各有各的社,不容改变,所以"变置社稷"在古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  相似文献   

10.
用牲是我国古代祭祀时的主要活动之一。同祭祀的其他活动一样,这个先民的遗风被后代的统治者加以丰富和美化,成为一套繁文缛节的仪式,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上古祭礼用牲的有关礼仪,是古代文化史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本文拟以祭宗庙为主,对这方面的情况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
“桑林”考     
“桑林”是古代华夏民族的民俗活动,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其源流考述如次.一“桑林”之名夏称台桑.《楚辞·天问》:“禹之力献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台桑.”殷名桑林.《吕氏春秋·顺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宋为殷后,也称桑林.《吕氏春秋·慎大篇》:“武王胜殷,立成汤后于宋,以奉桑  相似文献   

12.
先秦音乐文献中出现的“桑林”一语,主要有两种含义:一表地名。或指祭祀求雨的场所,或指会男女之地。二表乐舞名。用采娱神或娱人的乐舞。桑林不仅是远古先民生殖崇拜的场所,而且是生殖崇拜的对象。先民在举行“桑林之祭”的祭仪之时,生殖崇拜的乐舞也会同步产生。表现生殖崇拜内容的乐舞,才是“桑林”乐舞的本义。  相似文献   

13.
示:天显现出某种征象,向人垂示吉凶祸福。《说文》:“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后来引申为告诉,教导。“示”作为部首多表示“神事”,“征象”义,都与“神灵”有关系。如:神:天神。《说文》:“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社:传说中的土地神。《说文》:“社,地主也。从示,土。”后来作为祭祀社神之所。《礼记》:“天子大社,必受霜露风雨,以达天地之气。”祖:祖庙,奉祀祖先的宗庙。《说文》:“祖,始庙也。从示,且声。”祀:祭,永久祭祀。《说文》:“祀,祭无已也。从示,巳声。”祝:祭祀时司祭礼的人,即男巫。…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秘密社会史可以直接上溯至宋代。但是,有关宋代秘密社会的参加成员、组织结构、基本活动、性质诸种问题,目前史学界尚论及甚少。本文不揣浅陋作一初步探讨。 1 “社”是中国古代一种民间基层组织。三代至唐,民间社邑见于史籍者多至不胜枚举,且都作为一种政府认可甚至依赖的民间基层组织而存至。发展到宋代,冠以“社”、“会”之名的这种组织更为普遍,如弓箭社、忠义巡社、湖南乡社、业咀社、西湖诗社、齐云社、净发社、耆英会、同甲会、真率会等等,不一而足。但是,宋代又广泛存在一种被政府严加禁止并明令取缔的“会”、“社”,他们有的“聚党数十,横行村落  相似文献   

15.
古代把土神和祭土神的地方、日子和祭礼都叫“社”。由“社”产生出“稷”,“稷”是五谷,也指“五谷神”。因为土地、粮食关系到国家兴亡、百姓安危,所以从夏代开始便有“立社”(筑社稷坛)的风俗,并规定时间祭祀社神。祭祀社神的日子称社日,一般在春分、秋分前后几天举行,分别称春社、秋社。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有“箫鼓追随春社近”的诗句,写出了当时江南农村春季社日活动的热闹景象。社戏是社日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社戏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演给“神”看的,一类是演给“鬼”看的,其实都是演给人看的。后来,有许多社戏并不在春、秋…  相似文献   

16.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选编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本文试将这篇课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不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一类文章的某些性质。  相似文献   

17.
春秋二社,即春秋二时的祭社活动,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官方祭祀活动,然其在唐宋之际的敦煌却转变成了佛教斋会,这使我们看到一种传统的祭祀活动,在本土文化、礼仪和外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是如何维系自己的职能与地位的,同时这也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佛教相互适应发展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刘树勋、刘邦富两同志关注拙作《论我国古代唯物主义者的真理标准观》(载《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3期),并对墨子“三表”说的性质等问题提出不同看法,体现了贯彻“百家争鸣”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两位同志的《墨子和他的“三表”说是唯物主义的吗?》一文的基调是,强调《墨子·天志》篇对“三表”说的支配作用,从而断定“三表”说是唯心主义的,这不失为一种学术见解。但是,我以为把“三表”说笼统地归结为唯心主义,还是值得商榷的。下面略述个人的  相似文献   

19.
唐宋之际,祭文写得多而且好的,要数“唐宋八大家”,而尤以韩、欧两家为最。本文试将韩愈的《祭十二郎文》和欧阳修的《祭石曼卿文》作一番比照解读,旨在通过分析二者的异同,品赏二位大家的为文风格,探讨我国古代哀祭类文章的某些特质。先看两篇祭文的相同之处。一、典型规范的体式祭文,亦称哀祭文,一般在祭奠死者时宣读,属古代应用文的范畴,有一定的体式和结构。祭文的题目,须标明祭奠的对象,常用“祭××文”的形式,也有用“吊××文”(如祢衡的《吊张衡文》),或“××哀辞”(如方苞的《宣在人哀辞》)等形式的,不过较为少见。韩、欧的这两…  相似文献   

20.
“英勇的反抗强暴的妇女形象”成了《陌上桑》中的采桑女秦罗敷的形象定位;更有论者独具慧眼,从秦罗敷的夸夫,推出“这是一出喜剧”,并且进一步写道:“罗敷越说越高兴,那使君自然越听越扫兴。‘座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喜剧便是在这种充满胜利快感的哄堂大笑中结束”,于是“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作为喜剧形象的附属品。然而,恐怕论者不曾注意到:喜剧的故事,喜剧的人物,乃是一个重大的文化背景发生了转换的结果,也就是文化变迁的结果。一、《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桑林)从《陌上桑》所设定的故事场所来看,中国古代,以男耕女织为分工。“女织”从广义上说,也包括采桑养蚕。桑林在野外,活动比较自由,桑计茂盛,又容易隐蔽,所以在男女之大防还不很严厉的时代,桑林实是极好的幽会场所。自然而然,桑林便不断出现于爱情诗篇中。这在《诗经》中已经很普遍。再有卫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