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线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慢慢在发生变化。很多教师能够对各种理论心领神会并将之正确、灵活地运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极大程度地提升了自己的教学水平并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最后与学生真正做到了教与学的“双赢”。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课堂教学中所谓的“出彩”“出色”,曲解新课标,在语文教学中摆花架子,  相似文献   

2.
陈客斌 《福建教育》2007,(11):56-56
多一点主动提出问题,少一点被动思考问题。在传统的自然课中,教师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知识目标”、“教学任务”,只得把学生硬往教案上拉。学生被动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然后按照教师的意愿进行观察、实验,得出共同的结论,就算是圆满的自然课。新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如教学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时,教师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蜗牛的基础上问:“观察了蜗牛后,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是有什么问题想研究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如“蜗牛的身体分为几部分”、“蜗牛靠什么爬行”、“蜗牛的壳有什么作用”等。  相似文献   

3.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成功的教师注重“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交流。这种浓缩的情感应当包括三种:一是教师的“爱人之情”,二是教师讲授中的“感人之情”,三是教学中的“审美之情”。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这多种情,传达给学生,并使之内化在深层素质中。   教师的“爱人之情”。一个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没有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搞好的。只有具有爱的深情,教师才会更好地备课、讲课,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学生们能强烈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一种“怪现象”,还未形成“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一句话,由此整合而成的教案已经是臻于完美、“天衣无缝”;课上,教师努力营造自己“想象”无比美好的教学情境,在启发学生时或是旁敲侧击,或是单刀直入,这样“软硬兼施”的目的就是为了将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回答出教师想要的问题,而唯恐教学环节和学生有任何的“节外生枝”现象。对于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更是如此。而这恰恰忽略了一个重要的事实——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动态的、不确定的。一堂真正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教学,动态性和不确定性表现得很明显,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水平恰恰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作出及时判断与处理。学生的困惑、疑问与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成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相互交流中,消除困惑、解决疑问、满足需要的过程,就是学生获得进步和成长的过程,电就是教学相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一、问题的提出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教学应提倡教师自我反思。我国学者熊川武教授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索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这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从而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过程。我国名学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的重要途径。[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教师是新课改能否顺利进行的最关键因素。在教改实践中,我们要面对各种挑战,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自觉地将改革目标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在教育观念、专业能力及教学方法上有一个大的角色转变。其中,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反思性教学是指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素质和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型教师的过程。我国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因此,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教学形势下,反思性教学应当成为每个数学教师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8.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将课文中包含的意思用一定的情境“设置”出来。情境设置是指在教学中创设情感和认识相结合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得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较好地发挥情境“设置”的艺术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利用教师自身的体态语言。教师的体态语言是指利用身体的动作来传递信息的非自然的无声语言。如在教学《少年闰土》第一段中“那猹却将身一扭,从他的胯下逃走了”这句话,我就让学生比较,鉴赏“扭”字的背景。教师:“扭”与“转”的…  相似文献   

9.
校本教学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一、什么是校本教学研究教师在自己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具体的教学问题并产生教学困惑。教师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呢?一般来说,有责任心的教师会“想方设法”地去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教师可以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一次性地解决。教师凭借个人经验能比较轻松地一次性地解决教学问题,这显示为教师的“日常性教学”,所以也有人将这种“日常教学”称为“经验性教学”。在“日常性教学”(或“经验性教学”)中,教师虽然遇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对教师而言并不构成“难题”,但是,有两种情况将对教师的“日常性教学”构成“难…  相似文献   

10.
吴春燕 《天津教育》2013,(13):26-28
当前,社会正朝着信息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也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面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一系列的相关研究课题自然应运而生。其中之一,便是在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中,过去的“教书匠”型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教育的要求,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有了新的要求,新时代的教师要承担促进者、研究者、课程开发者、学习者、合作者、创新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为此,新型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自己信息素养的锤炼,提高反思性教学的能力,能够对自己的教学“提出问题一探讨问题一解决问题”,将“学会教学”和“学会学习”有效结合起来,努力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种怪现象(好在只是“怪现象”,还未成为“流行病”)——课前,教师力求将自己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灌进”某种“权威”的教学模式(不如说是“模具”)中,教师本着这种“做工”精细的课堂教学模式,预设好自己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每~句话,由此整合  相似文献   

12.
身体作为教学的基础、途径与载体,是教学的关键元素与重要关涉,对于教学有着十分关键的意义。但智能时代教学的虚拟化、工具化与片面化导致其自身呈现“离身之态”,离身的教学背离了学生身体的本性,拒斥与禁锢着学生的身体,同时遮蔽着身体的追求。因而,实现教学的身体转向是智能时代教学的必由之路。应将身体本性作为其自身的基本前提,关注与“解放”身体感官,指引学生追溯灵魂世界与生命意义,最终实现教学由“离身”至“具身”的跃升。  相似文献   

13.
具身教学强调身心一体,摒弃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从属的“灌输式”教学,提倡课堂教和学应该是集多感官、多触觉、多动觉的身体体验。通过架构“身体”与“平台”的关系、分析平台具身教学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应用于专业课程教学。通过具身实践,提炼“身体”与“平台”互构的基本逻辑与策略,探索具身实训教学的创新路径,为具身认知理论在专业学科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身体思维是学生科学学习的思维方式。借助于“身体思维”,能优化学生的“做中学”学习方式、策略。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要树立“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观念,打造“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机制,研究“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策略,优化“身体思维”的科学教学样态,让学生感受、体验到科学学习的美妙、美好。  相似文献   

15.
邓志伟 《广西教育》2014,(17):18-19
作为贵港市教育示范窗口学校,新世纪学校秉承“让学校成为师生向往的成长乐园”的办学理念,积极引导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学校推行的培育“五个好学生”特色课程文化建设,包括“身体好、写字好、口才好、合作好、读书好”五个方面。如何将“好身体”与“阳光体育”结合起来,多维度强化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笔者在此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相似文献   

16.
裴晓菲 《云南教育》2005,(20):11-17
总的目的。和要求面对新课程改革,“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是广大教师长期以来思考的几个问题。《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一书从“数学课程理念”、“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教学内容”、“新课程教学设计”、“新课程教学实施”和“新课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作出了相应的回答。为此,学习《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法》的总体要求是:理解数学课程理念,把握数学课程标准,掌握小学数学的基本教学法和评价方法,并逐步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教学思想,用于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外现为自己的教学行为,最终建构起科学、民主、开放、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在课后思与教后研中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科研型智慧型教师的转化 要想站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高度上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必须将学校视为自己“进修”的天地,将课堂视为自己实验、研究与创新的场所,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发展。教师应在上课体验之后不断进行深刻的全面的反思与研究,反过来修改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变革,对自己的学识和经验进行优化重组,在优化重组过程中去重新体验与再探索,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逐步提高自己的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一、通过‘储、研、练”提高教师素质 1.“培”——专业引领.增强全体教师的前瞻性。一位成熟的教师绝不是简单地将学科知识、理论知识“运用”到自己的实践中去就行。而是要在学习理论和亲身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信念,结合自己所处的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好的教学绝不仅仅是预设的,而是始终伴随着动态生成。  相似文献   

19.
1.教师的“三抓”。1.1抓课堂: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战场,谁抓好了课堂,谁就掌握了教育教学的主动权。因此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必须选在课堂上。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把学生的权利还给学生,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明确提出把长期以来学生服从教师,“学”服从“教”的观念变为教师的“教”服从学生的“学”。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  相似文献   

20.
张玲 《甘肃教育》2001,(11):17-17
在知识经济挑战的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改革将更加深入发展,对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应由单纯的“教育型”向“教育科研型”转化,这是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客观要求。苏霍姆林斯基说:“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的教师必须具有独立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要仅仅把自己看成一个教书匠,而应把自己看成一个教育教学实际工作的研究者,能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专家”。进行教学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教学,把教学和研究结合起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