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康德通过对统觉的“先验性”规定,为知识找到了确定的根据;通过论证统觉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使统觉与经验自我区分开来,自我的统一性保证了经验对象的统一性;通过对统觉的联结、综合、建立对象等功能的规定,使其成为对知识起主动构建作用的自建主体。  相似文献   

2.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只有能动的主体才能真正正确地揭示人类认识的奥秘。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影响着认识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和形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关系等方面;并且,认识的主体性根源于“自我意识”或“统觉”的先验统一性。康德的主体理论对以后的各派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对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知性理论、先验统觉的综合统一性原理、图型说以及现象和本体的划出的研究,明确指出康德的认识论是不同于传统认识论的本体认识论,认识论在康德哲学中仅仅占有导出的地位,是康德哲学的入口。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的康德主义学派中,以斯特劳森为代表的众多学者通过表象的自我归属来阐发康德的统觉同一性理论,是当代康德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创见。斯特劳森认为只有身体才真正提供了主体同一性的经验性标准。然而,与此相反,身体在康德的统觉学说中根本不扮演任何角色,统觉的同一性应当理解为逻辑的同一性,而不是经验实在的同一性,而且只有从这种逻辑的同一性才能推演出范畴化先天综合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5.
康德是唯心主义哲学家,是二元论者。马列主义经典作家对批判康德哲学,早已做过原则指示,标明了方向和路线,这是必须认真遵循的。对待康德哲学,马克思主义者主张揭露和批判康德哲学中的先验唯心主义;同时,在辩证的否定中,估价和肯定康德哲学的合理成分。在康德认识论中,“综合”思想占有突出的地位。通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等著作,经常可以发现“综合”的思想在闪光。“先天综合判断”中有综合,“统觉的综合统一”中有综合,范畴体系的“三分法”中也有综合……康德何以这样注重“综合”?这自然要引起康德哲学研究者的兴趣和注意。  相似文献   

6.
冯契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统觉”范畴。作为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他的“统觉”包括两个部分:所思的判断和能思的自证。文章从三个方面对冯契的“统觉”范畴进行了探究:统觉的内涵、康德与冯契“统觉”范畴的异同、冯契“统觉”范畴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康德想象力本身是感性的,却具有自发性的功能,它通过再生性综合和生产性综合,发挥着中介作用,想象力是实现感性和知性、主体和客体相统一的内在动力。想象力的作用就是要将统一的秩序性赋予感性杂多的质料,而这种统一的秩序性最终来源于先验统觉(自我意识)的综合统一性。“图型”构造的联结功能也是先验想象力的产物。康德实际揭示了从感性直观材料通过想象力的综合形成表象,再通过统觉的先验统一形成概念的一个认知过程。想象力的综合功能贯穿于整个经验性认知过程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8.
康德的统觉理论包含的具体内容原则上可以被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维度,一是面向经验的维度:一是面向主体(实存)的维度。结合康德关于统觉与经验、统觉与主体之间关系的相关思想,这两个维度分别被诠释为"统觉作为经验的先验条件"和"统觉作为主体知识的限制性条件"。统觉是作为思维的形式而对经验具有建构作用。统觉最终的作用是经验性直观,而对于这个证明则分两个步骤展开,先是统觉对一般直观的客观有效性,然后是统觉对经验性直观的有效性。统觉作为先验自我意识对主体的先天知识起限制性的作用。先验谬误推理的根本错误就在于"对统觉的误解",消除这种误解就意味着限制主体知识的扩展。统觉的先验自我意识只能指示某主体的实存,不能表象该主体,也就不能作为构建关于主体的先天知识的根据。  相似文献   

9.
康德哲学中的自我意识概念只适合于认识论,因为只有纯粹统觉是那种能够直接地意识到自身的自发性的能力,并且在对自身的意识中自我的实存已经被先天地给予了,自我意识揭示的正是思维对思维自身的直接性意识,而实践的主体、情感的主体都是不能直接地被意识到的。但这种先天的和纯粹的自我意识如果没有现象作为它的规定对象就完全是空洞的,这就是康德"思维无直观则空"的论点。而直观为思维提供的首先是空间中具有持存性的物质的知觉,由此自我在时间中的经验性意识才显示出来。所以,尽管纯粹自我意识是先天的,但对作为现象的经验性意识的认识却只能后天地进行,并以空间中持存之物为前提。由此,康德也批判了笛卡尔的那种存疑式的唯心论。  相似文献   

10.
德国古典哲学奠基者康德对冯特所创立的科学心理学产生深刻影响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实验内省法,三、心理学的数量化,四、心身平行论,五、心理学体系 ,六、统觉的创造性综合学说 ,七、意识的两大领域观点.文章试图从分析康德对冯特创立的科学心理学的影响来揭示康德对科学心理学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1.
德性与幸福的统一是康德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问题.德性是理性追求的对象,幸福是感性的欲求.二者在康德的哲学体系中明显是矛盾的.但是康德却又论证它们是统一,那么二者为何统一?又是怎样统一的呢?康德又是怎样论证的?本文拟从三个维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12.
康德哲学的两个关键观点是:人具有先天的认识能力;人的先天认识能力用于认识超验本体就产生幻相。关于前者:时空概念和知性范畴不是先天的;提出先天认识能力是为了解决认识论的一般与个别问题;先天认识能力的观点会使认识能力固化,在认识论上会导致现象主义和不可知论,在存在论上会步入唯心论。关于后者:康德对超验本体指什么没有一致的明确说法;二律背反普遍存在,其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的认识能力和方式与认识对象的矛盾;超验本体是可知的;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笛卡尔关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受到诸多批评,本文通过两个步骤将其论证补充完整:一是提供基于语言分析的先验分析论证;二是提供基于先验统觉的先验综合论证.“先验统觉”是康德先验哲学的奠基石,但却被他错放在知性直观的位置,本文则将它改为感性直观,并且区分了自返性统觉和对象化统觉,进而区分了“我思之我”和“自由意志”,在此基础上阐明先验主体和先验客体、先验时间和先验空间等重要概念及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恩格斯曾经这样说:“在法国发生政治革命的同时,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个革命是由康德开始的。”(《马恩全集》第一卷,588页)按本人理解:康德哲学的革命作用在于,不仅使哲学的重心由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而且使哲学由对认识客体的关心转向对认识主体的重视;康德哲学的主要贡献在于,对辩证法(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的发展。直观与对象——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的辩证建立康德认为,旧哲学由于陷入迷误而收效甚微,问题首先发生在对认识对象的错误理解上,他们把对象确定为超经验的、人的认识能力无法把握的“物自体”,这样一开始就将认  相似文献   

15.
《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康德认识论的基本问题,即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但其最杰出的贡献,在于从认识论的角度阐发了能动的主体学说,强调了人在认识中的主体能动作用。能动的主体是认识的前提并贯穿在整个认识过程中,主要集中体现在知识的构成、知识对象的建立以及认识主体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方面。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所谓“感性”是指主体自我借助于感觉经验而形成感性直观知识的先天认识能力,即感性直观形式。他把人类的直观分为经验的直观和纯粹的直观。直观在康德认识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康德的直观学说反映了康德哲学的调和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实质,但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特点。  相似文献   

17.
想象力问题在认识论中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曾经被拒之于认识论门外的想象力被康德从先验的角度赋予了在认识论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尽管如此,康德并没有将之置于理性之上,相反,在对想象力的论述中始终伴随着"理性中心论"的色彩.所以想象力,无论在康德以后被置于何等重要的地位,至少在康德哲学体系中还是次居理性之下.因为毕竟康德的时代是理性的时代而不是想象力的时代.  相似文献   

18.
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归纳推理在人类认识过程中的有效性提出质疑。在休谟看来.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归纳推理,一旦超出特殊经验这一范围而向普遍性延伸,便变得不可靠。“休谟问题”的提出在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众多科学哲学家开始重新思索科学的认识过程是否具有统一范式的问题,康德问题和否证主义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来的。然而,无论是演绎推理、归纳推理,还是“假说一演绎法”,抑或是归纳概率理论.都不能作为科学认识过程通用的方法论规则。事实上,科学的认识过程是没有统一的范式的,充满了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而且,在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的主观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纯粹理性批判》中对象含义不同,容易造成混乱。对象主要含义为现象和物自体,这种设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关于先验对象,实际上它是统觉统一性的一种模糊的模具模式,以便统一感性杂多。关于对象和客体,它们的含义基本一致,但客体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直观杂多的表象结合而成的东西。  相似文献   

20.
一、统觉概念简述 统觉(apperception)既是一个哲学概念,又是一个心理学概念。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他认为有些客体的属性有赖于共同感觉才能认识,这里的所谓共同感觉,即是统觉思想的萌芽。 对统觉概念贡献最多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和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