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美术是创造美的过程,是美术家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认识的过程,而美术欣赏则是对美的事物的一个再认识与弭创造的过程,是了解美术家主观思想、意念的过程。由于每个人的审美观念不同,有的片面、简单,有的比较全而、复杂,这就导致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包括美术作品。而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也是发现美得过程,是对自己审美观念的摹写。美术家根据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审美认识,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作,他们的作品所表现的是他们自己的审美观点,是他们的“胸中之竹”。  相似文献   

2.
“综合”就是体认不同的事物与观点以达到一个整体思考并表现出一个整体的秩序,“创造”则是有意识的提出整合不同事物的了解及不同观点的思维和认识。综合的创造是中国哲学发展的通则,它不唯是逻辑上的归纳,而且还是紧密联系经验及体验的一种思想创造。唯基于此,中国哲学的“生命之流”与“道德传统”才能重建起来与发展下去。创造的综合是西方哲学的展开方法,其含义是指用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或理解与说明经验与认识的事实,以构成概念、建造理论。要实现中国哲学的世界化与现代化,就须将综合的创造与创造的综合融为一体,赋予中国哲学所包容的人生与人性之经验与体验以理性的语言与理性的表达方式,方能为世界做出普遍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与艺术的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传统哲学为了更好地说明现象世界而创造了一个理念的世界,认为现象世界是假,理念世界是真;人的理性是达到理念世界的途径。从这种哲学观出发,传统形而上学高扬科学而贬低艺术。但科学对事物的把握是机械的、数字化的,不能把握事物的生命感。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也并非如哲学的初衷所设想的和谐完善,相反,现代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现代人的精神处于极度的不安之中。原因是传统哲学独尊科学、贬低艺术所致。因此,我们应倡导科学与艺术的和谐,既要用科学的眼光去认识世界,使之能达到清晰、精确,同时也要用艺术的“眼”和“心”去把握事物,体验事物的情调和生命,用艺术去引导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一、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 罗素说:“如果A引起B的‘观念’.A就是B的符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用来标识、指称另一事物.能引起关于另一事物的观念,能在观念中充当另一事物的替身,它便是另一事物的符号。它怍为另一事物替身的资格,或者说它所标识的含义,是主体的人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符号形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也是通过这些符号形式而为人所认识的。  相似文献   

5.
一、西方素描观念的嬗变1.古典主义绘画理念古典主义绘画是在欧洲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古希腊时期“艺术摹仿自然”的理念,通过摹仿自然去创造“现实中可能有的”和“应该有的形象”。艺术摹仿论的创始者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的摹仿本能,这是因为人的天生就有摹仿的本能,其二是人在摹仿中能体验快乐感。但艺术不仅摹仿了自然事物的形象,而且艺术作品还比现实世界更为真实,它摹仿的是现实世界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像画家和其他形象创造者一样,诗人既然是一种摹仿者,他就必然在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去摹仿,照事…  相似文献   

6.
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与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含义不同,二者不应混为一谈。恩格斯、毛泽东所说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从“必然”和“自由”这两个概念演化来的。必然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的必然性,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自由则是人“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做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或者是人认识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能够根据这种  相似文献   

7.
感时花溅泪     
我国有诗人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句诗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的感情是有很大关系的。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8.
人们可以通过研究事物的间隔与差异,进而认识主客观世界,从而创造一种新的方法论学说——距离论。从联系与表现来看:距离与科学现象、与人际关系、与物我联系、与生存智慧、与“文明冲突”、与管理艺术、与攻防搏弈等自然、社会及人的心理现象都紧密相连,并表现出千差万别的状态与特征。研究距离就能有效的研究各种自然、社会及心理现象,认识距离就是认识主客观世界。  相似文献   

9.
一、符号世界与客观世界罗素说:“如果A引起B的‘观念’,A就是B的符号。”这就是说,任何一个事物,只要能用来标识、指称另一事物,能引起关于另一事物的观念,能在观念中充当另一事物的替身,它便是另一事物的符号。它作为另一事物替身的资格,或者说它所标识的含义,是主体的人所赋予的。也就是说,人是通过神话、宗教、语言、艺术、科学、历史等符号形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客观世界也是通过这些符号形式而为人所认识的。符号世界的优点是其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使人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从而不再受制于环境的束缚,通过符号人了解了许多不曾接触过的…  相似文献   

10.
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基本观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工作和思考着的特定客观世界以及反映这个客观世界的各种数学概念、运算方法、规律和有关的数学知识结构 .这就是说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数学现实” .这里的“数学现实”乃是人们用数学概念、数学方法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总体 ,其中既含有客观世界的现实情况 ,也包括个人用自己的数学水平观察这些事物所获得的知识 .对数学教师而言 ,我们为学生准备的数学 ,也就是我们要进行教学的数学必须是 :确定各类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必须达到的“数学现实” ,然后采取相…  相似文献   

11.
人以“体认”的方式认识世界,认知离不开人的身体经验。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和对世界进行范畴化的工具就体现了人的经验。人的生理结构以及所处环境的大致相似性决定了经验和认知模式的相似性,这是翻译中可译性的认知基础。但是不同民族所处具体环境的差异和不同文化背景对人具体认识事物的影响使得不同民族的人对事物认识在语言上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思维,这是不可译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感时花溅泪     
诗人云:“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其实,这正说明了景随情迁的道理。对事物的认识和一个人感情有很大关系。对于常人来说,一粒沙子就是沙子,而在诗人的眼里,一粒沙子可以弥漫整个世界。一粒水珠在诗人的眼里便可折射出整个世界。因为诗人富于感情,对事物的认识便不同于一般人。“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感情的亲疏不同造成的。在“人比黄花瘦”的女词人李清照眼里,她的生活安定,幸福且少受战乱之苦,因此她才会“兴尽晚回舟,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然而世事沧桑,后  相似文献   

13.
如果我们只是生活在感觉印象的世界里,那我们就仅仅接触到事物的表面。如果我们对自然界和艺术作品的观看,仅仅看到了形状、色彩、空间或运动,那么这种知觉仅仅是普通知觉。对事物的深层的认识,总是需要我们在积极的建设性的能力方面做出努力。艺术经验具有自由创造的生产性,审美知觉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一种能动的形式。欣赏即是一种创造。歌德说,创造性是人的天性的最内在的性质。如何让“最内在的性质”得以发展,是艺术教育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14.
<正>十二、在实践中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我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享受美好生活。生活,人一生的活动。生活是人的生活,人是生活中的人;一个人的生活样态是怎样的,这个人就是怎样的。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怎样”。所以·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生活”与探讨“创造与享受美好人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5.
一会写文章的人都知道,在确定写作的对象之后,常常遇到从哪个角度去表现才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的问题,因为大多数的描写对象,不可能采取“全方位”的表现。这就是艺术视角问题。所谓艺术视角,说得规范些,就是指“创造主体把握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角度,也即艺术家在表现时所凭依的立足点、位置、方向等等.”它既是主体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也体现了创造主体对生活的把握方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大自然千姿百态,事物都是由各个不同的侧  相似文献   

16.
“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的一个文学主张,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常见的事物失去敏锐的感觉,以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产生了所谓“自动化”的现象。而艺术则不同,它应当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使人感受到这种事物的特征,而不是仅仅为了让人知道这是什么。这就需要运用艺术技巧。形式主义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7.
张淑芳 《教学与管理》2007,(11):137-138
一、相似的本质与相似论 我国古代先哲云:“与天地相似,故不违。”正是人与天地的相似而不是对立创造了和谐。所谓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矛盾的统一。正如高士其所说:“世界上的事物,虽然千姿百态,但究其内在的本质,都有其相似的哲理,当我们摸清了事物各自迥异的个性后,就需要开始去寻找它们内在的共性,这才是一个明哲、智慧的作法,也是认识事物的最好途径。”这也是著名思维科学家张光鉴先生创立“相似论”的缘起。  相似文献   

18.
无论是科学创造,还是艺术创造,都存在着灵感这种精神现象,但科学创造的灵感和艺术创造的灵感既有共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它们的共同之处,表现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都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反映;它们的不同之处,表现在科学创造和艺术创造认识和反映客观世界的方式不同。我们探讨艺术创造中的灵感时,要从艺术创造的特殊性出发,不要把艺术灵感和科学灵感混为一谈。这是本文探讨艺术灵感的出发点之一,也是本文标题在“灵感”一词之前冠以“艺术”二字的含意。 我们探讨艺术灵感时,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艺术灵感的本质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准确、深入地把握艺术灵感的其它问题。很多人都指出灵感是思维的一种飞跃,这是毫无疑义的。但是,仅仅指出这一点是不够的,因为它不能说明艺术灵感和科  相似文献   

19.
“心理障碍”是人在认识客观事物过程中因“困惑”、“曲解”和“误会”而产生的一种消极心理现象。要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得首先弄清“病源”。产生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很多,但总的来说又不外乎“认识”和“情感”两个方面。在认识方面,有对事物本身认识和对事物结果认识之分,在对事物本身认识方面,如一个学生在上课时未能听懂所讲的内容便会产生一种焦虑感,这种焦虑感又会引起新的抑制,如此恶性循环,久之,必然会导致“厌恶”、“惧怕”的心理障碍。同样,在对事物结果的认识上,如一个学生未能了解数理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便会产生  相似文献   

20.
如果人是地球上最杰出的生灵,那么,艺术就是人创造出来的最美的事物。只有人在现实世界之外,还拥有一个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可是,正如人并非从来就是人,而是由最初级的有机体进化而来一样;人类的艺术活动,也有着一部从非艺术的精神活动到艺术的思维活动的发生史。神话,也许是我们探讨艺术思维发生史最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