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2.
"君子"一词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出现频率较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因而对"君子"的英译研究也应该引起翻译学者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古今对"君子"的不同理解,以及亚瑟·韦利、理雅各、庞德等人对《论语》中"君子"的英译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3.
《风雨》一诗中的"君子"一词有其特定的含义,此诗非思君子、淫奔之词,而是男女幽会诗。这类诗歌的产生与上古郑地风情有关。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著作,蕴含十分丰富的传统文化,运用的词语特色鲜明,包含诸多文化负载词,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基于文化翻译观角度,解读文化负载词的含义,并通过对比不同的译本,了解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5.
肖婷 《考试周刊》2013,(9):23-23
辜鸿铭作为一位国学大师,其论语英译大量采用了意译,或者归化的翻译策略。君子作为儒家经典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本文从文化翻译观入手,以辜鸿铭英译论语中君子一词翻译为例,阐述一个观点,就是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同时无论何种翻译策略,只要能起到交流作用,就无所谓高低优劣之分,都是互为补充的。  相似文献   

6.
论文基于文化负载词定义的基础之上,围绕着英译本《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归纳总结了译者在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如何使用的“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并提出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应基于译者翻译目的、译者生活文化态度及读者的关注点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关于《诗经·伐檀》“敬老说”商榷论文的回应及理论思考。文章从《诗经》阐释史角度就阐释本身进行较宽泛界说,在较大的文化环境里着眼分析了阐释的多元性困限,又从民俗学角度对有关历史背景和“君子”一词再作了论证,以期引起争鸣,且对全面深入理解《伐檀》题旨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8.
《菜根谭》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古籍。作为儒学经典,菜根谭中有大量的儒家文化负载词,而这些负载词在不同译本中却有着不同的翻译。文章通过《菜根谭》原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心""天""君子"为例,考察了蒋坚松译本中儒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菜根谭》为明人洪应明所著,是一部内容丰富,充满智慧和哲理的经典古籍。作为儒学经典,菜根谭中有大量的儒家文化负载词,而这些负载词在不同译本中却有着不同的翻译。文章通过《菜根谭》原文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三个词"心""天""君子"为例,考察了蒋坚松译本中儒家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和而不同"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他在《论语·子路》中这样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追求和谐一体但能容纳不同观点,小人强求步调一致而排斥任何不同意见。"和"有融合、调和、和谐等含义,"同"是相同、一致、同一等意思,两词的现代词义相近,但在中国传统哲学里它们的涵义完全不同。孔子之前,西周末至春秋有过两次"和同"之辨,基本厘清了"和"与"同"  相似文献   

11.
何为君子?对"君子"一词的具体说明,始于孔子。"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先秦早期,"君子"一语主要是从政治角度立论的,"君子"的主要意思是"君"。而后"君子"一词赋予了道德的含义,自此,"君子"一词有了德性。  相似文献   

12.
《论语》是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拥有众多的英译本。而把握"君子"和"小人"的内涵是正确理解《论语》精神实质的关键之一。"君子"和"小人"在《论语》中成对出现,体现了两种人在政治立场、地位出身、道德伦理观等方面的对立,其蕴涵的意义十分丰富。而目前部分英译本试图在英语中找出一对词来完全取代《论语》中成对出现的"君子"、"小人",不能将其丰富含义完全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不少资料中对《诗经·伐檀》中的"君子"一词褒贬不一,笔者试图从历来古人对"君子"一词如何看待,古书中的"君子"一词有无反用,尔、彼的不同指称作用,反语辞格古代是否盛行四个方面作出解读,认为《伐檀》中"君子"应是肯定的形象,更该作正面之解。  相似文献   

14.
《AP》中的文化负载词主要可分为习语和品牌名称两类,笔者赏析译者对这些文化负载词的巧妙翻译,并兼论小说中品牌名称的双重或多重含义。  相似文献   

15.
田霞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2):143-146
作为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词,考察了《圣经》中的God与中国的“上帝”和“神”各自所负载的文化内涵后发现,God在宗教形象和文化内涵上并不等同于中国的上帝或神;在这种跨文化词的翻译中,所谓的“神”已不再具有它原始的文化内蕴,而是演变成了西方的God和中国的“上帝”和“神”的形象复合体。由此可见,这样的跨文化词的解读和翻译应该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问题。论文指出文化词的翻译是一个复杂的历史性和交际性的问题,并提出了异化翻译的策略,这有利于加强本土意识,凸现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避免卷入到文化殖民霸权的意识中去,在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和互补方面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Beruf"一词翻译现在成英文有诸如"job,occupation,profession,trade"意思,而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对该词也有详细的论述,他说"在天主教占优势的民族里,找不到我们对所谓"职业"一事(就生活上的地位与一定的工作领域而言),含义相类似的表达字词,古典古代也是如此,反之,这样的字词存在于所有基督新教占优势的民族里"。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这是对Grice会话含义理论中关联原则的修正。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活动,因此用关联理论来分析翻译中语码转换的过程有很强的解释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在翻译中,最考验译者能力的是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本文从关联理论的视角,讨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技巧。  相似文献   

18.
戴骏 《海外英语》2014,(15):109-110
《红楼梦》翻译一直是文化翻译的一大焦点,其中,专有名词作为一类特殊的词,其翻译也引起了不少争议。《红楼梦》中的专有名词大多选自古诗词,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与人物性格、命运等密切相关。该论文从奈达动态对等理论出发,着重分析霍克斯翻译版本的《红楼梦》英译中部分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的翻译策略,并试图进行归纳总结,发现译者主要采用了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三种策略来最大限度地传译专有名词承载的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中国封建君主自称词是文化负载词的一种,对其的汉英翻译不只是汉英词汇的一一对应,更体现了译者对特有文化元素的处理方法及其原因。《西游记》中分布着大量的诸如"朕、寡人和孤"这样词,Jenner和Anthony的《西游记》英译本中,对其进行了一一翻译。但是二者的翻译却不尽相同。Halliday的语境理论可以揭示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并为其提供理论支持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医学典籍,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医学成就,奠定了我国医学发展的基础。其中大量的文化负载词真实反映了中国历史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正确理解和准确翻译《黄帝内经》中的文化负载词是中医英译的重点与难点。本文旨在通过生态翻译理论中三维转换理论,探究《黄帝内经》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得出较符合"生态翻译学理论"的英译本并丰富中医古籍英译中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