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避讳略说     
避讳是我国历史上一种特有的现象。它是中国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和宗法制度的产物。辛亥革命前,人们对于皇帝及其祖、父、后妃等和自己家庭的祖先及尊长的名字,在说话或书写时,都要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示不敢、不能、不愿直接说出或写出的意思。全国都避讳的,称为“国讳”或“公讳”,全家都避讳的,称为“家讳”或“私讳”。 古代书籍中不少因避讳而将文字改易的,甚至改变前人的姓名、官名、书名、地名、物名、常语以及年号等等,还出现一改再改和回改的情形。  相似文献   

2.
<正>避讳,是指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延续了上千年。避讳的对象主要有四种。一是帝王,对当代在位的帝王及本朝历代皇帝之名要避讳,称"国讳"或"公讳"。如,在汉光武帝刘秀时期,"秀才"被改成"茂才";清朝时乾隆曾下诏,门联中不许有"五福临门"四字,为的是避讳顺治帝"福临"之名。有时,甚至还要避讳皇后之名,如吕后名雉,  相似文献   

3.
<正>在《辞海》中这样解释"避讳":"封建社会对于君主或尊长的名字,避免写出或说出叫避讳。"在中国,避讳有悠久历史,《礼记·曲礼》载曰:"名字者不以国,不以日月,不以隐疾,不以山川",明文规定取名的避讳;后来,《左传》又加上"不以畜牲,不以器帛"的词条,正式宣言"六避"。可见,早在周代就已出现了避讳。不过直到战国时,避讳还没有一整套制度。秦汉以降,大一统的政局形成并得到巩  相似文献   

4.
避讳,也称讳饰,是一种修辞格。封建时代统治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从而规定说话或写章时.遇到当朝君主的名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而用其他的字或词来代替。从而产生了“避讳”这种修辞。了解这种现象,对我们解释古代的很多社会现象、阅读言、学习古典学很有帮助。这看似小小的避讳给人们说话做事造成了许多的不便,闹出了很多笑话。甚至于影响到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因而在古代的说话作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熟悉《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成“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古代封建社会里,人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如果遇到皇帝或尊长的名字以及和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讳。例如,古时候皇帝去世了,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或“山陵崩”。同样的道理,唐武宗的名字叫李炎,因此,从他当皇帝的那天起,人们说话、写文章凡是遇到两个“火”字相重的字,都要避讳,用其他字代替。于是,人们在写“夜谈…  相似文献   

6.
《天方夜谭》是同学们熟悉的一本书。但对《天方夜谭》的“谭”字为何是“谭”而不是“谈”字,却不一定了解。“夜对”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写“夜谭”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在封建社会里,说话写文章时,如果边到皇帝和*长的名字或与他们相关连的字,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避免念同音字,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过讳。譬如说皇帝去世,就不能直接说死,要说“驾崩”。柳宗元在《捕蛇者说》的结尾写道:“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这句话中的“人民…  相似文献   

7.
避讳趣谈     
在我国封建社会里,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尊亲、上司的名字,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必须用其他方法避开或代替,叫做避讳。古人把避孔、孟、周公、三皇五帝等先圣与当朝君主的名字叫做公讳;子孙避父母及尊亲的名子叫做家讳;下属避上司的名字叫做宪讳。  相似文献   

8.
说“讳”     
避讳是封建时代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尊严,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子时,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而是用缺笔、空字、易字、改读等方法回避,这便  相似文献   

9.
读过《天方夜谭》的同学知道,“夜谭”就是夜间说话、讲故事的意思,其实就是“夜谈”。那么,大家要奇怪了,为什么不直接写夜“谈”而要找个看似没多大关系的“谭”来呢?这得说到我国古代的一种习惯——“避讳”。古代,人们在说话和写文章时,遇到皇帝或尊长(如祖父)的名字以及与他们有联系的字时,都不能直接说出或写出,甚至于同音的字说话时也要避免念出来,必须用别的字来代替,这就叫“避讳”。有“诗鬼”之称的李贺,就因为他的父亲名字是李晋,“晋”与进士的“进”同音,为了避讳,满腹才华的李贺只能放弃科举考试,终不得志。唐太宗李世民登基…  相似文献   

10.
趣话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常见于文学作品,用以描写各类人物。从古到今,死是人们特别避讳的。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常用的有亡、尽、  相似文献   

11.
柳宗元《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句中的“人风”即民风,·是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而改的。那么,什么是“避讳”呢?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趋吉利讳,指说话、写文章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别的词来代替。比如“死”,就改称“去世”“谢世”“升天”“老了”“不在了”“与世长辞”“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这种避讳,在各个民族的今天,还可以见得到。本文所谈的是另一种避讳,即人物姓名的避讳。这里的“避”是指躲开,回避…  相似文献   

12.
趣话避讳     
所谓避讳,通常有两种。一种指的是修辞格。即说话时.遇有犯忌触讳的事物。不直接说出该事物。而用旁的话来表述。常见于文学作品.用以描写各类人物。从古到今,死是人们特别避讳的。人们用了数十种同义的词语来间接表述,而不直接说“死”。常用的有“亡”、“尽”、  相似文献   

13.
古人避讳趣录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写文章或说话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讲出,甚至连同音的字也不能提到。比如:皇帝的名人人要避,尊长的名子弟要避,上司的名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讳,免得触犯而引起不快。所...  相似文献   

14.
浅析禁忌语与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禁忌语和委婉语都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的语言现象。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等原因应避免使用的词语或忌讳的行为我们称之为禁忌,人们为了避讳禁忌或表达不雅或不宜直接提到的对象而采用的婉转且温和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委婉语。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国家,禁忌语和委婉语都有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本文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对比并分析了禁忌语和委婉语的中西方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15.
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特别是上层。所谓避讳,通常是指在说话或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长的姓名不能直接讲出或写出,甚至于连同音的字也尽量避免提到。遇到帝王的名字人们要避,尊长的名字弟子要避,上司的名字下属要避,朋友之间交往也得留意,并且还需了解对方祖宗三代的名讳,免得因触犯而引起不快。所以,那时候一个人从家庭到社会单是要记住各方面应避的讳,就真够麻烦的了。这也由此产生了不少趣事,足以令人失笑,现辑录  相似文献   

16.
英语委婉语的社会功能及语用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委婉语是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遇到一些诸如禁忌的或敏感的话题时,不直接说出,而是使用别的语言以间接的方式说出,以达到更好的交际目的。由于委婉语有一定的规约性和模糊性,在交际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分寸,恰当使用。  相似文献   

17.
讳辩     
在我国封建社会,人们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不能直接写出或说出,而必须用其他字来代替,这叫做避讳,如汉高祖名邦,就改"邦"为"国"。唐代著名诗人李贺,才气横溢,少年成名,但因为他的父亲名晋肃,"晋""进"二字同音,所以在他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时就遭到了非议。韩愈也因鼓励李贺应试,而被人指责。面对这种陈腐的思想,韩愈十分愤慨,因此写下了《讳辩》一文,驳斥这种滥讳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避讳是中国古代为回避君父尊亲的名字而改写为其他字的一种制度。在言谈和书写时,遇到君父长上的名字一律要回避。取名时也不能取他们的名字中的或同音的字。这种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历史和文化现象。在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里,人物姓名的  相似文献   

19.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英语学习者在交际过程中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或理解别人的情感,会说出中国式英语。本文详细介绍了几种避免中国式英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浅说避讳     
《捕蛇者说》:“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一句,为避太宗李世民的讳,不用“民风”,而用“人风”。在封建社会里避讳是普遍的。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面则回避。《春秋公羊传》“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避讳通常采用四种办法。一是“缺笔”,即缺一个字的最后一两笔。如,将宋赵匡胤写作匡胤;为避孔子的讳,将“丘”写作“丘”。二是“空字”,即用“某”或“□”来代替。如《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某”指“启”,是汉景帝的名。三是“易字”,即改用同义词或近义词。如《离骚》“民生各有所乐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