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认识生物学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安徽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青棋我们知道,生物学规律对自然界中所有的生物都是适用的。那么,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种,是否也遵从生物学规律,或者说,在一般生物界普遍起作用的生物学规律是否能够不加限制地推广运用到人类社会,这一问题其...  相似文献   

2.
人生存是建立在地球上的其它生物生存的基础上。文章介绍了生物多样性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阐明了只有保护生命多样性之链,自然界才能得以平衡。和谐地发展人类社会才能得到稳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3.
邹敏华 《生物学教学》2007,32(11):66-66
谋求人与自然和谐,解决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从“治本”入手,让人人心中都筑起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的强大合力,而这绿色屏障就是生态道德。什么是生态道德?生物和自然界应和人类一样拥有道德地位并享有道德权利,人类应对生物和自然界负有道德义  相似文献   

4.
人与饮食     
人与饮食王恩涌中国俗语所说民以食为天。就是说食物对人是极其重要的,没有食物,人就无法生存。人类在早期是依靠天然的食物,其中有陆地上的植物、动物和水中的鱼。人类就是采取采集、狩猎和捕捞方式来获取不同生物维持自己的生存。这种依赖于自然界的生物,只能是有什...  相似文献   

5.
人类社会一产生,人与自然的联系,就成为自然界最基本的关系。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作为自然界的生物,与自然界其它的生命物种不同,是自然界唯一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物种。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一个具有根本性意义的重大问题。从历史的视角看,自然界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先后扮演了敌人、榜样、对象和伙伴的角色,人与自然界关系也经历了从人对自然界的敬畏与崇拜到对自然界的征服与控制,再到谋求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的发展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人作为主导性主体存在的意义得到了持续的强化,使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体现出对象性关系和价值关系的特征。因此,当人类面对日益严俊的生态环境困境时,仅从人与自然界关系层面寻求解决之路是不够的,更要从人与人关系层面着手,努力使人类对自然生态的价值引导达成一致,实现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和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7.
素汐夜 《新读写》2011,(5):62-62
我不知道,人是否是自然界最神圣的生物,但我知道,作为人存在于这个世界,背负了太多的罪恶惑。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毁灭其他生物的本性和生存的权利、尊严,使它们成为奴隶。对于那些不屈服于人类铁骑的,必欲赶尽杀绝。  相似文献   

8.
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前提 ,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必须依赖自然界才能生存。进入工业社会以来 ,人类破坏生态平衡 ,造成环境污染。维持自然的稳定与和谐是人类幸福和繁荣的首要条件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正确解决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 ,才能解决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不同于一般动物与自然界的关系。人在“破坏”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在保护着自然界。人类不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导致人类消亡和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而与大自然协调发展,都符合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规律。应该从世界观角度的非人类中心主义与价值观角度的人类中心主义的对立统一中确定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丰富的物种资源是自然界生物生长繁衍离不开的良好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社会的本质就是文化。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要想获得健康成长必然也离不开多元的良好文化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在自然界,植物的成熟常以金秋的果实来判断.在人类社会,人的成熟指标则是双重的,人的成熟不仅指生理上是否有自然属性的成熟,更是指思想上、心理上是否有社会属性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大约从5000年前的农业文明时代开始,人类的不合理活动对自然界的破坏开始加剧,毁林开荒、过度放牧使森林和草地等遭到了严重破坏,引起了水土流失、沙漠化,使生物多样性的丧失速度大大高于自然丧失速度。特别是18世纪以来,人类由农业文明跨人工业文明,伴随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也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五大”所确立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实质就是强调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性。它不仅涉及到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的理论问题,同时也是在新时期如何强化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现实问题。1人和自然必须协调发展众所周知,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在特定的时期产生了人类,可以说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但是,人区别于其它生物,就在于意识活动使人具有了能将自我与环境加以明显区分,社会实践活动使人成为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种力量。因此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从而形成了人和自然的特殊关系。表现为:一方面人…  相似文献   

14.
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追问人与自然界对立的物质根源和哲学价值论基础,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关系,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走向成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一、自然界先在性的含义乌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界先在性命题具有特定的内容,它包含着双重含义。一是指自然界先于人类的存在,人类在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二是指自然英先于人的现实活动的存在,自然界是入的现实活动的基础。自然界之于人类的先在和自然界之于人的现实活动的先在是自然界先在性的双重含义。这双重含义之间存在着区别。gD果说前肴强调的是得在于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人类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后者强调的则是和人类并存的自然界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物质基础。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自然界的先在性是相对与其构成…  相似文献   

16.
孟子的表达艺术●邓明辉在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传递信息。鸟儿靠鸣叫声的长短、高低、急缓相互沟通;蚂蚁靠触角的碰撞传情达意;蜜蜂以优美的舞姿指示蜜源。作为自然界万物之灵的人类相互之间沟通的基本工具是语言。志士仁人慷慨激昂的言辞催人奋...  相似文献   

17.
教育生态观的核心是"生命观",它的内涵是尊重生命、尊重受教育的人,它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特殊人群作为整个人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然界生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突出体现.  相似文献   

18.
人生活在自然界,对自然界既要开发,又要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生活在自然界,人还生活在人的社会。人要成为“人”,不仅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动物”,而且还是生活在人类社会中的人。对人须教育,此即对大脑须“开发”,也须保护。首先要开发,开发人类进化五百万年来所累积的先天所具备的人性与灵性的潜力,不开发就成为既无人性又无灵性的“狼孩子”、“熊孩子”或白痴等等,与动物何  相似文献   

19.
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态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按照生态学观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建立在生物环境内部、文化环境内部、生物环境和文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和谐的关系之上,发展应当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职工教育》2009,(7):60-60
《黄帝内经》里说。夏季自然界一切生物都处在繁茂兴盛时期,人类亦处在天地气交之中,生活亦应符台自然界气候变迁,晚睡早起,情绪愉悦,适当活动,使体内阳气向外宣泄,才能与“夏长(zhang)繁茂之义)”之气相适应,符合夏季养“长”之机。一年24个节气对人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引起疾病的发生或旧疾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