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土默特蒙古地区社会文化风貌的变化,是蒙汉长期交往,两种文化融合之必然。该地区既有中原文化传统,又有浓厚蒙古族特色,新型地域文化的形成,突出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汇聚,一体化发展的总趋势。在中华文明史上占重要位置。研究它对巩固民族团结与进步,会提供宝贵经验。正确认识两种文化关系在相互吸收、输出上的客观规律,对研究两种文化关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则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在各民族文化交融逐渐加剧这一推力之下,在很多国家、民族都实现了现代化或走向现代化的今天,文化现象的变容走向了趋同模式,而在这一模式中学生物质文化的变化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透过变化分析导致的因素包括:经济生产、生活方式的极大促进;社区小环境、社会大环境及语言观念的深人影响;家庭期望的直接鼓励;宗教文化因素的淡化和现代理想信念的强势;通讯与传媒因素的助推;学校环境与教育的核心力量等。  相似文献   

3.
14世纪后半期至17世纪中期,蒙古族史学史的主要内容由明朝学者的蒙元史学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两部分构成。其发展也呈现出前期的明人蒙元史学一枝独秀和后期的明朝学者和北元一蒙古学者蒙元史学齐头并进的局面。分别看来,明人的蒙元史学呈现出学随时进的特点,而北元一蒙古的蒙元史学则在黄教与史学结合方面表现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明清寡妇生活浅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明清时期寡妇守节不断增多,寡妇依靠社会、家族及自身努力竭力维持一个不完整家庭,在穷困与情感折磨中度过自己余生。一般而言,寡妇要独自承担家庭生活的重担,承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代(1840年前)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总结时期,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由此进入高度成熟的阶段;同时,又是中国历史发展遭遇从未有过的世界变局的时期,中国从一个历史悠久的世界强国在由西方文明为主导的全球化浪潮中被迫融入世界体系,而一步步走向被动挨打,犹如一条巨轮,行驶到三岔港湾,其走向如何,直接决定着此后中国的命运。因此,探讨这一时期发展的历史特点,总结其经验教训,无论对于深刻认识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还是对现实提供有益的借鉴,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刊特约请张显清、南炳文、冯尔康、李治亭、林金树、常建华等明清史专家围绕明清时代的历史特点及其走向问题进行讨论,在此一并刊出,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畜牧业、狩猎、捕渔、采集业、手工业(包括家庭手工业的畜产品加工、木制品、专业手工业的铁加工、土木建筑等)、农业,交换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论述明代中晚期的蒙古经济,不少重要史料是第一次引用。  相似文献   

7.
作者认为“北元”这个史学概念的下限只能到脱古斯帖木儿败亡而止。“蒙古”的含义既可指国家,也可指代民族。同时,分析了使用“明代蒙古”这一术语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贞节作为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内容,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始终。明清两代贞节之风盛行,与其他地区相比,徽州贞节之风尤甚,无论贞节的人数还是“贞节坊”的数量都位居前列。针对徽州地区这一特殊的现象进行个案研究,揭示了明清徽州贞节之风盛行的表现,分析了该现象形成的原因,并以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从徽州妇女的心理结构和徽商的直接作用等方面对这种现象作了社会心理方面的探析。  相似文献   

9.
青海蒙古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在清政府的民族政策不断调整下,从人口、阶层、婚姻、文化、习俗等社会结构方面发生巨大了变化,本文从社会结构角度研究这段时期青海蒙古社会的变化,分析这些因素在青海蒙古社会变化中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10.
11.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2.
清代是词学和词社发展的高峰期,也是女性词创作的高峰期。清代女性词社是清代词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所论及的清溪吟社、顾春社等女性词社,有自己独特的理论思考和创作面目,为清代词学的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13.
欲认识乡土社会,茶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新角度。清代四川茶叶与农民生计关系较大,见证了农民之间社会关系的常态与病态。通过川茶,部分农民为一些商人的活动提供了条件,他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也由此而生。茶叶为农民与商人的分工创造了机会,又成为他们互相联系的纽带。商人对川茶贸易做出了较大贡献,其中陕商、徽商地位突出。茶叶与部分手工业工人、知识分子、官吏等相联系。它还是城乡社会风俗的显著因素之一。川茶与乡土社会的关系,将引起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4.
自平定罗卜藏丹津之后,清朝为实现对青海的完全统治,实行了"蒙藏分治"政策,对青海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利用文献档案史料全面阐述清廷的"蒙藏分治"政策,进而深入分析青海地区蒙藏关系发生变迁的原因以及蒙藏冲突的表现,旨在全面客观地看待青海蒙藏历史。  相似文献   

15.
宋琬,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国朝六大家之一,诗作代表了清前期诗作的繁荣与风格的转向:前期以明七子为尚,诗作质实典雅;后期因人生遭际与当时诗坛风格变化的影响,诗作凄清激宕,有宋诗风味。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机构,为中国教育、文化、学术、出版、藏书等事业的发展,对民俗风情的培育以及国民思维习惯、伦常观念的形成都作出了诸多贡献。通过对明清时期郧阳书院创办时间、地域分布及其管理和教育形式的研究,从而考证郧阳书院的时域特点及其类型。  相似文献   

17.
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鄂北的秘密社会也经历了由兴盛到分化、衰落、最终走向覆灭的过程。在各个阶段,中国社会的社会矛盾和主要任务不同,而秘密社会“反社会”的破坏性始终没变,使得他们的活动由具有一定积极、进步意义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转而走向反国家、反人民。可以说,正是秘密社会自身“反社会”的实质,决定了其自身的命运。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在中国古代社会,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冲突与对立是经常存在的,有时甚至极为激化。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往往成为社会是否稳定的关键所在。对此,不仅封建统治者关注它,希冀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且在朝和在野的官僚和士大夫亦十分关注它,并力图去寻找解决国家与社会矛盾、冲突和对立的最佳对策与方案。该文以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为样式,从明清时期最高统治者对民事法律规范不断调整以缓解国家与农村基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冲突与对立的角度,探讨和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客观存在的国家与社会的冲突与整合问题。指出:明清时期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对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清代徽州宗族社会的组织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清代,徽州宗族借助自身的文化权力获得了乡村社会组织控制的权力.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的制订和宣讲,对族人的约束,以及对违规者的教化与惩罚等,成功地实施了对乡村社会的控制,维持了徽州乡村社会的稳定、有序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士绅作为地方精英是拥有领导地位及各种特权的社会集团,在国家政治事务和地方事务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但是清代云南政治、经济舞台上的主角,也是很多社会责任的承担者。清代云南士绅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共活动,对云南的地方认同和地方利益的维护以及中央政府对地方社会的控制和国家认同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是清代云南社会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