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陈芸 《新闻与写作》2001,(11):27-28,29
2001年8月,“新华视点”专栏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这既是新华社通稿改革的一个突破性成果,也是名专栏评选工作的一次突破。 常设的报道攻坚、突击、特种队伍 进入21世纪,人们对新闻的需求除了及时和丰富外,还需要对新闻事件的深度报道,即在重要新闻或是人们感兴趣的新闻事件发生时,提供对于事件本身、相关背景,以及专家评论等进行有组合的深层次报道。这是因为人们的知情权意识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当今媒体多了,信息传输手段先进了,特别是随着网络出现,新闻的时效和数量产生了飞跃。于是,深度报道就成为媒体争…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信息技术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必定会对传统广播电视新闻造成一定的影响,为此要想不断提升广播电视新闻报道水平,就必须不断强化新闻采编人员的采编技巧,丰富采编渠道,从而为众多热衷于广播电视新闻的观众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信息,获取其忠诚度以及信任度。因此,本文将研究分析新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存在的问题以及采编技巧。  相似文献   

3.
王治平 《新闻界》2001,(1):51-52
谈到经济报道,我们会时常听到读者的抱怨,“报纸上的经济新闻难读”;记者叫苦,“经济新闻写不出新意”;编辑苦恼,“编的经济新闻不疼不痒”。类似“产粮多少”、“创产值多少”、“获利润多少”、“套话+数字+过程”式等,简单化、填空式,一厂一店一村一品式的经济报道常常占据着报纸经济新闻的版面。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这与我们新闻工作者对急剧变化着的社会环境缺乏深刻的分析和认识;对变化着的受众群的新需求缺乏准确的把握;对新时期经济新闻的特征和社会功能缺乏全面的理解等有很大关系。因而改进…  相似文献   

4.
新闻摄影报道的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要求新闻摄影报道必须策划 1、新闻媒介激烈竞争产生的新格局使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新闻事业的竞争比过去任何一个时代都要激烈。在新的媒介格局基础上,新闻信息传播出现了新的特点。这主要表现为两点。 其一,受众对于新闻信息已从“量”的需求转向了“质”的需求。新闻媒介的丰富使得受众获知的信息量从匮乏转为足够多甚至饱和过量。人们并不缺少信息,而是缺少对信息的分类整理;人们并不在乎得到多少信息,而是在乎得到多少有效的信息。新闻报道仅仅以“多”取胜、以“快”取胜,显…  相似文献   

5.
“娱记”这个词,似乎带点儿黄色幽默的味道。一说这个词,新闻圈里的人都别有会心。好在“娱记”们都是跟得上潮流的人,心胸开阔,不在意这种“黄帽子”,有时还自己给自己戴上自嘲,也是一乐。 “娱记”们都很辛苦,因为得四处奔走去“追星”,不追星们跑,就没抢眼的新闻。“娱记’”们可以说是职业追星族,有了新闻圈里的职业追星族,才有那些沸沸扬扬乃至五迷三道的业余追星族.如此.报纸、电视不但多了读者和观众,娱乐界也旺了人气和财气。所以,歌星、影星和“娱记”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娱记”会不吝笔墨宣扬明星,…  相似文献   

6.
所谓新闻偏见,指的是对新闻所作的不公正的、不诚实的、自私的、不平衡的或误导性的歪曲。它违背了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的原则。如果误入新闻偏见的思维陷阱,就容易产生新闻失实和造假,严重的还会造成导向错误。  相似文献   

7.
金震茅 《传媒观察》2005,(10):51-52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道,到2005年4月底,我国上网用户数量已经突破1亿。网民数突破1亿,这就意味着每13个中国人就有一个与网络亲密接触。在我国不仅上网人数多,而且上网浏览新闻的人数也是与日俱增,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信息的网民比例从前几年的70%多一点,达到了目前的84.38%左右。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新闻的增多,数字在新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越来越广泛。翻开每天的报纸,几乎每篇新闻里都或多或少有一些数字。但是,大多数数字不能给人以深刻印象,有时甚至会给人留下单调、枯燥、繁冗、面目可憎的感觉。究其原因,是数字运用不当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生活中同样一件事,出自不同人的叙述,其效果会大相径庭。有的能将其讲得有声有色,有的却讲得平淡无奇,甚至不知所云。新闻写作也是这样,结构设置不同,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许多新闻作品之所以具有较强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其结构的精心安排有着很大关系。新闻结构是指新闻作品内部的组织构造和总体安排。它包含新闻素材之间的内在联系、联系过程中的过渡与照应,以及新闻素材的取舍和详略安排等。结构设置得好,就会增强新闻作品的表达效果;反之,就会削弱作品的表现力。因此,优化结构是增强新闻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作…  相似文献   

10.
正面宣传果真能起到正面效果吗?我看未必,比如有这样一条新闻:一位北京人到唐山遭到几个坏人围打,被唐山的警察“解救”出来。这个警察怕这几个坏人再来,就把这位北京人护送到了车站。北京人对警察非常感激。这条新闻无疑是表扬警察的,但是仔细想一想,社会治安怎么到了这种境地?假如警察不护送,坏人就有可能再来,坏人的邪气何等猖狂!当然,类似这样的新闻经常见诸报端,在广播电视中播放,随便就可以举出一堆例子:如告诫小朋友不要和陌生人说话,来了生人不要开门;在打黑中查出了多少窝点多少枪支弹药;住宅小区安上了电子眼;市场上的假贷如  相似文献   

11.
王封 《青年记者》2004,(6):44-44
目前,气象新闻日益受到平面媒体的广泛关注。关于天气预报的消息,大多刊发在报纸最突出的位置上,越来越多的报纸还开辟出固定的版面,专事气象新闻的报道。而在由中国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共同完成的“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中,天气预报排在收视率排行榜首位。做好气象新闻报道,就必须从气象新闻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服务性等方面下工夫。  相似文献   

12.
案件报道的侵权方式和法律应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案件报道虽是属于社会新闻,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新闻。它往往是曝光社会的假、丑、恶的一方面,很容易引起社会的强烈关注和震动。由于案件报道在新闻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在新闻实践中涉讼新闻侵权的案例比较多,有必要引起新闻记者和新闻传媒的注意。一、案件报道中不当公布未成年人资料涉嫌侵权案例:在案件报道中,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报道,由于记者编辑未按法律或者不熟悉法律规定,在报道中点了未成年人的姓名、地址、学校、家庭等,或从叙述中让人推断出来是该未成年人;有的违反规定将不公开审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进行了公开…  相似文献   

13.
这里说的文化新闻要“文化”,这个“文化”指的是:文化内涵、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   文化新闻要有文化内涵,这是一个关于文化新闻题材的命题。一条文化新闻的含量,就是指这条文化新闻的内在力量,在这个文化新闻的题目下,读者能得到多少东西──多少文化信息、多少文化知识、多少文化积累。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文化现象:一个歌星的一次商业性质的演出,一个企业的一次广告性质的晚会,一个作家的一部媚俗作品的出版,一家杂志的一期女性专号的问世,等等,你说这些信息除了浪费我们的银子一样的新闻纸…  相似文献   

14.
新闻与文学作品、哲学著作有很大的差异,它是从人对新奇事件的关注而逐渐形成的一种专业传播,而新奇是与时效相关的,先睹为快。所以,亚里士多德说:惊奇是发议论的开端。(《形而上学》首篇)“雅典人和住在那里的客人都不顾别的事,只将新闻说说听听。”(《圣经·新约·使徒行传》)“多少新闻见,应须语到明。”“旧业久抛耕钓侣,新闻多说战争功”(李成用诗,《全庙诗》19册7396、7408页)。显然,在古代,新闻已是一种人们精神交往的需求,只是当时没有形成规模而已。 哈罗德·拉斯韦尔1948年在《社会传播的结构与…  相似文献   

15.
杜永和 《军事记者》2002,(11):27-28
基层新闻干事报道员刚搞新闻时,总感到身在基层没有什么新闻可写,其实不然,只要你留心连队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就能时时处处发现新闻。从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新闻基层报道人员每天生活工作在基层,对周围的环境,接触的人,从事的专业都是再熟悉不过了,这应该说是个优势,但这也往往造成“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什么事都习以为常,熟视无睹那就很难发现新闻。记得一位作家说过,不是生活中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套用这句话,不是基层没有新闻而是我们缺少发现。生活是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只要留心,做生活的有心人…  相似文献   

16.
江凌 《新闻传播》2009,(10):7-10
会议新闻报道是一种强调时新性、重要性和现场感的动态新闻,重在迅速传递信息.属硬新闻范畴。中西媒体由于新闻价值观不同、报道立场不同、报道角度不同.因此,会议新闻报道的篇幅、内容、结构、表现风格和语言习惯不同。就角度而言.中国媒体习惯于从正面角度和官方视角进行会议报道.西方媒体主要从负面或中性角度和平民化视角进行报道;就报道内容、结构而言。中国媒体篇幅冗长、面面俱到.以直线式结构为主。西方媒体篇幅简练、主题集中.以曲折起伏式结构为主;就表现风格和语言特色而言.中国媒体庄重严肃.以“硬新闻”式报道为主.语言多间接转述,多表述和概括,表现力稍弱,西方谋体活泼风趣,以“硬新闻软化”式的报道为主,语言生动形象,多直接引用,多解释和表现.表现力较强。  相似文献   

17.
论新闻的文学化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卫红 《新闻界》2005,(6):135-136
文学史上,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带有些新闻的要素和特点,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自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石壕吏》等等,而在新闻史上能传承下来的新闻作品几乎都是成功运用了文学技法的作品,像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李大钊的《新纪元》、刘白羽的《沸腾的北平城》等等。其实,在中国新闻事业开创之初,报人就以文学笔法写新闻。试看下例:  相似文献   

18.
王英涛 《新闻知识》2001,(12):20-21
近年来,由于新闻侵权诉讼--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官司的困扰,使得传媒的老总和编辑记者们大为头疼。于是乎,稿件中的南方某地、北方某市以及A、B、C、D越来越多,原来应该清清楚楚的新闻要素变得隐隐约约、残缺不全。尽管这样或许可以避免一些官司,但毕竟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且不说隐去地名、人名是否就可以不当被告,但没有具体人名、地名的新闻给读者的却是一个残缺不全的、甚至是被阉割的事物。那么,我们能不能少惹官司、或惹了官司不输官司呢?以笔者多年从事政法新闻采编的经验而言,回答是肯定的。 一、常见的新闻官司及其…  相似文献   

19.
一条有报道价值的新闻,往往可从多个角度去挖掘、表现。角度的不同、挖掘的深浅,表达出的主题和意义就会相去甚远。如果不能对新闻素材进行认真提炼,写出的稿件就会角度不新、思想陈旧,本来颇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也可能被淹没于其它芜杂的材料之中。因此,如何选取表现新闻事实的角度,把新闻写深写透写活,  相似文献   

20.
目前,县级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宣传中经常出现的“四多四少”现象.即“会议新闻多,社会新闻少:播出时间多,新闻信息少:跟随领导镜头多,反映群众呼声少:剪裁拼凑多,现场新闻少。”这就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科学的新闻观,并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