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诗学史上的“做诗”与“做人”论,实质上是诗歌创伤中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论。主流派的观点认为,诗人是人格创造的表现,诗的风格来自于诗人的个性与人格,学诗者首要的就在于学诗人的人格,“做诗”和“做人”应是完全统一起来的。它对中国现代诗哥创作与理论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中古诗歌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有分量的著作,胡大雷教授的新著《中古诗人抒情方式的演进》(以下简称《演进》),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把中古诗歌的研究推向了新的境界。文学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是连续不断向前推进的不同时段,清理文学史的线索,关键在于线的连接,而非单纯的点的深化。(傅璇琮语)《演进》研究的主要是从建安至唐前约四百年的诗歌,正是“线的连接”与“点的深化”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4.
回顾诗学传统中“诗歌体式论”的演化,提出了文体为“文本范型”的概念,考察了它的产生过程,研究了它的演进,指出了它的转型与升华,结论是:体式是诗性生命在形体结构中的开显。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学艺术最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和制约的,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内在的发展规律,因而,文学艺术的繁盛时期决不同社会的物质生产的发展成比例的。中国古代“建安文学”的发展与其时代之政治动乱、经济衰败的强烈反差的现象,完全符合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艺术发展不平衡的论断。  相似文献   

6.
笔者在一次校刊的编辑中发现,在103篇来稿中,记叙文所占的比例最大,约52%;其次是散文,约占30%;最少的是诗歌,只有5篇.也就是说,在一所1700人规模的初级中学里,只有千分之三的学生对写诗表现出兴趣.我顺便翻了翻手头的两本现行语文教科书(1997年浙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书和199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书),发现高中语文书所选入的诗歌为零,初中语文书除了每单元2篇诵读的古诗词外,列入正式篇目的也为零(<黄河颂>和<长江之歌>是歌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诗歌).  相似文献   

7.
《山中》是徐志摩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该诗采用“移情”的手法,融情入景,以清风新碧传柔情,创造出含蓄优美的意境。“情景相生”是诗人创造意境的高妙手段,也反映出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徐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阿毛是活跃在湖北当代诗坛的极有影响的一位女诗人,她以其独特的视角与极具女性特色的抒写赢得了湖北乃至全国诗界的认可。本文通过对阿毛诗作的整体分析,从作为女人的预言式写作、理想的浪漫主义与高傲的梦想、回忆中叙说三个方面来阐释其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9.
秦思 《中学生英语》2023,(4):95-107
20世纪70年代迄今,美国出版多部中国禅诗英译选集及禅宗隐逸诗僧诗作单行本,英译中国禅宗诗歌逐渐形成中国古典诗词在美译介一个醒目的翻译诗学特征与诗歌翻译次场域。禅诗翻译既是翻译文学,也是诗歌文学和宗教文学。本文试图从禅诗英译发生时美国的宗教、文学、以及诗歌翻译三个方面回溯与梳理禅诗英译次场域形成的历史脉络,再现禅诗英译在美的滥觞与发展。归根结底,禅诗翻译的形成与建立,源自宗教、文学与翻译场域的历史互动与对话融合。  相似文献   

10.
丁芒1940年代初的诗作凝视生命与现实,关注人民群众的命运,传达富有蕴蓄感与意境追求,有独特的艺术价值。新时期“归来”后的歌唱,多数流于流畅与平庸,缺少独特个性的凝想与沉思。他的那些属于自己深层精神世界的体悟与歌唱,咏物抒怀中深藏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批判锋芒,无论是创作还是平庸,都昭示一个事实:当前青年的精神匮乏正是那一代人的灵魂所拥有。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独特的人生体验,孤独天性和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情怀使得他形成一种独特的幽暗意识。通过对人性的正视和文学书写,沈从文力图改善人性,提倡美与爱,重造"神性—原欲—人性"三位一体的"神"。这种努力使得他获得了与世界文学对话互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2.
满族作家文学在清代中期出现质的飞跃,不仅创作主体与文本数量大增,一门几代作家的文学家族也大量出现。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细致爬梳,依据创作主体的血缘关系将满族作家的创作以家族的方式呈现,并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可以对这一时期满族文学家族产生整体认识,进而归纳出其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3.
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风之树》、《檀香刑》、《丑行或浪漫》这三部长篇小说在写作语言上都存在方言进入写作的现象。从每一部小说的语言形式并结合作者的创作意图来看,它们有着内在的一致性即突破现代汉语写作的束缚而达到民间语言写作的自觉,从而构建自己想象的民间社会。在想象民间社会的过程中,民间语言写作是完成这种想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陕西于中华民族之整体,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其潜在的政治学价位、历史学价位、文化学价位和显在的地理学价位、经济学价位为世人所首肯。作为守土供职的本地学子,和位移他地的秦籍学子,应以织入陕西意识、承续陕西文学精神为生命之脉源,以便使其进入社会化过程的人文潜质积淀得更为浑厚,更好地具有参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陕西独有的良好素养与学养。  相似文献   

15.
强化大学生的写作意识,这并不是一个新颖的问题,但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的问题。从文学写作的角度上说,我们要特别强调写作观念的更新。强化大学生的写作意识,一定要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敏感,一定要让写成为自觉的行动,一定要有很强的修改意识和很强的欣赏意识。  相似文献   

16.
屈原是楚国的同姓贵族,其贵族身份与宗国立场导致他具有贵族化意识。对高贵出身的认同与精英教育下培养出来的贵族修为形成了他的贵族化意识,这使屈原的理想在经历现实打击后产生巨大的心理反差。屈原的作品在内容上表现为追求崇高理想、诉说怀才不遇、渴望谒君求女等方面,在艺术上开创香草美人意象、描写虚幻神游场面、体现主体情绪等崭新形式,这些都是其贵族化意识的文学书写特征。  相似文献   

17.
周国平 《高教论坛》2002,2(6):30-32
"人的需要"形成人的行为动机和行为目标,写作活动是满足"人的需要"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写作教学中应用有关的"人的需要"理论对扭转目前写作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高耗低效"局面和消除学生写作活动中的"热情缺失"以及"失语"等消极现象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料库运用于英语写作教学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意识提升,使学生既能注意到语言的形式也能顾及其意义,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技能.  相似文献   

19.
与传统的纸媒文学相比,网络文学没有严格的编辑程序和审稿机制,所谓"文学体制"可以看成是范围更广的"把关"现象.网络上即兴的、化名的或经过反复转贴的无名氏的创作打破了传统的文学体制,大量的写作者不是文学精英或以写作谋生的人.许多作品没有现实和想象的区分,在篇幅与修辞等方面突破了传统文学的规范性.后现代文本的所有特征在网络文学中表现得最为典型.感受、冲动、表达欲望对决规范和体制.网络写作从文学体制中解脱的过程就是网络文学成长和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从词语的本义出发考证文章、文学两个词的形成过程及其意义的发展过程,可以证明今天“文学”一词的意义是由中国古代“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演变而来的。文学不是外来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