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日益受到国际医药界的重视和关注,但中医学的科学内涵至今尚未能完全被国际社会接受。该文从其语言文化特点着手,分析中医学国际传播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瓶颈,并探索应对策略,认为语言文化差异和其独特的理论体系是制约中医学向世界传播的重要因素。中医经典内容广博、文字古朴、医理深奥,使得中医学难以同表达方式迥异的现代国际语言文化相对接。中医学的国际传播必须突破语言文化瓶颈,通过熟读经典、准确英译和融汇新知等策略推进中医传统语言向现代语言跨越,向现代汉语、现代国际语言及现代科技语言转变和融合,方能传承、发扬和创新中医学文化,加速中医学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2.
盛娟 《文化学刊》2008,(6):164-167
学生学好日语,除了培养扎实的基础功、因时因人选择合理的教材、采用兴趣和压力并重的教学方式调动学习积极性外,还应改革传统纯粹语言教学模式,建立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日本文化,让学生了解日语的实际运用环境和日本人的思维方式,真正培养社会需求的日语人才。  相似文献   

3.
正美国学者爱德华·霍尔(Edward Hall)认为"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然而,任何文化和价值理念都必须借助于特定的媒体形式才能进行有效地传播。近年来,随着新媒体迅猛发展,传播学界越来越关注如何发挥新媒体传播高效快捷、双向互动的优势,以更快捷、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推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慕课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和文化传播载体,借助远程在线的教学方式,有利于打破原有的跨文化传播壁垒,让学员在日常学  相似文献   

4.
正本刊讯2013年11月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主办的"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共享"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英东学术会堂举行。会议由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执行院长傅红星教授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郝芳华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出席并分别致辞。海内外嘉宾张维为、成中英、焦雄屏、克利斯朵夫、于丹等四十余位专家学者受邀出席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正一、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与接受研究的新时代背景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和平崛起、造福世界的新时代大国角色做出了准确定位,对中国作为新时代强国的大国文化姿态做出了准确指引:"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1)十九大报告中蕴含的世界性高度和国际担当精神,凸显了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大格局观",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大历史叙述,是中国梦宏伟蓝图的现实书写。  相似文献   

6.
语言服务行业,是一个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的新兴行业,其范围已经远远超出传统意义上的翻译行业,成为全球化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定势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深刻和直接的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有限的教学经验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所崇尚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定势。无论国际汉语教师站在哪一种立场,持有何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我国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的一项外宣工程,致力于提升我国的国际话语权。启动至今,我国国际传播整体实力取得了明显的提升,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以广播影视领域为例,截至2015年初,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中、英、法、西、俄、阿和英语纪录7个频道,进入171个国家和地区播出;在全球建立了2个海外分台、5个中心站和63个记者站。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56个国家开办了102家海外落地分台,播出频率134个;在海外建成8个地区总站、32个记者站和23个海外节目制作室。中国电视长城平台已经建成了美国、亚洲等9个平台,全  相似文献   

9.
正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文化生态已然造成重创。国际航线的限流使得各国间文化交流活动锐减,强调场景与氛围的多元文化体验难以实现。人际隔离的措施使得各国文化场所及设施被迫关闭,电影、演出、展览等文化产品走出国门之路更为艰难。当然,基于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在线数字文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释上述基于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国际传播物理空间壁垒。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文化既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地位的重要任务,也是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新媒体时代,具有去中心化、社交性、低门槛等特点的短视频新业态成为国际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借助短视频新业态进行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潜力巨大,但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与挑战。立足当下,需要不断优化传播路径,创新传播方式,既要提升对外传播内容质量,打造独特文化品牌,又要推进话语转型,丰富文化内涵,同时注重媒体间相互融合,拓展传播渠道,构建跨文化多维传播格局,以此共促我国数字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构筑新型国际传播业态。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战略背景下,分析当前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的现状,有助于提升赣鄱文化的传播效能。该文基于孔子学院的视角,赣鄱文化国际传播面临孔子学院的平台作用未充分发挥、依托品牌孔子学院传播赣鄱文化的意识未树立、整体跨文化交际能力存在短板等问题。从问题出发,赣鄱文化国际传播策略应该在提供制度保障、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树立品牌意识、找准内容契合点4个方面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12.
正本刊讯2014年11月28-29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会林文化基金和英文国际期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ICCC)》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话语体系与文化形象"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组织了两场大会发言、四场圆桌论坛,聚集了6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实践家。与会学者探讨了全球背景下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现状和问题,共同关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过程中遭遇的碰撞和冲突,探讨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道路,为基于新媒介的"第三极文化"跨文化传播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3.
<正>世界中国学论坛的创办及其发展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海外对中国的关注和研究与日俱增,既有"中国奇迹""中国模式"等论述,也有"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声音。如何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如何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2004年世界中国学论坛应运而生,旨在为海内外研究中国的专家提供交流平台,为国际社会深入了解中国创造条件。首届论坛由上海市政府主办,上海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分析珠海香山文化对外传播的现状,提出利用高校人力资源和智力优势,展开多维度双向研究,借鉴国外经验,在弘扬中国文化的新时代和全球化大背景下,在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和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时期,珠海借助毗邻澳门和香港的特殊地理位置优势,抓住历史发展的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珠海香山文化的国际传播,打造珠海城市品牌,提升珠海的国际声誉,同时为传播岭南文化和弘扬中国文化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5.
《文化学刊》2011,(2):37-37
秦贻、陈志义在《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10期撰文指出,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全球媒介环境,我们应该以多种路径、语境化的方法来研究。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人类社会的多元文化需要进行重新整合,以增强多元文化相互之间的兼容性。  相似文献   

16.
国际传播中的伪信息呈现肆虐之势,严重干扰国际传播秩序,给国际受众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带来了不可低估的危害。受到政治隔阂、意识形态偏见、地域鸿沟、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甄别与纠正远距离的国际伪信息难度更大。近来,事实核查在甄别与纠正国际伪信息方面广泛应用,呈现注重核查来自“他者”的信息、新信息技术加持、跨国合作等新样态。在肯定事实核查于国际传播中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应当不断提升对不当的、有偏向的事实核查进行反核查的能力,警惕政治倾向、商业力量、技术黑箱作用下的伪事实核查陷阱,避免事实核查演变成新的信息霸权工具。  相似文献   

17.
宁莎莎 《文化学刊》2023,(7):196-199
黄河文明是中华文明进程中的一朵璀璨奇葩。黄河流域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意蕴,黄河文化精神具有深厚的时代价值,立足于黄河文化传播现状,从其资源挖掘、传播方式、书籍编写、人才队伍建设等多个角度,探索黄河流域文明的世界传播路径,不仅有助于创新黄河流域文明的全球传播方式、推动黄河流域文明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同时也将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世界各国文明之间的交流融合,建立更加开放包容的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相似文献   

18.
两千多年前,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与此同时,这位在中国被尊为万世师表的布衣圣人,又身体力行而周游列国,以宣扬和传播自己的思想学说。孔子显然是儒家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孔门的教育与儒家文化的传播是交织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现在我们所从事的以传播中华文化为宗旨的大学教育工作,也是对孔子精神的一种继承和发扬。想到这一点,我们不能不敬畏和骄傲于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大学,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舞台。在中国众多的高校中,北京语言大学又以其特殊的建校宗旨和办学历史而在这方面显得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中国科幻影视作品逐渐成为能够进入国际传播领域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中国科幻影视如何能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新兴力量、其被海外目标受众接受的底层逻辑、如何呈现人类共同危机下的中国责任担当想象、“爆款”科幻影视作品出现的多维助力素、中国科幻影视品质如何突破等是亟待讨论的根本问题。中国科幻影视国际传播诉诸的人类共通价值与文化超越性,是国际传播中跨越藩篱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正在国家形象塑造中,文化形象相当重要。不仅因为它与政治、外交等因素一起构成了约瑟夫·奈所定义的软实力1,更因为文化传播所包含的政治意味较隐蔽,遭遇的接受阻力较小,成为国家形象构建策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文化形象建构的子系统,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除了服务于国家整体形象,还直接提升区域竞争力,带来区域利益。因而,区域文化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也随着中国国家形象构建意识增强成为一个趋势。本课题组以广东国际文化形象的实证分析为基础,意图揭示区域文化形象塑造和对外传播的一些问题,并探讨改进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