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3年的秋天,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引起国际社会和沿线国家的热烈反响。"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充满东方智慧、致力于共同繁荣发展的中国方案。中国是"一带一路"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但建设"一带一路"是大家共同的事业。当前,"一带一路"建设开局良好,我们应凝心聚力、乘势而上,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需要夯实沿线各国路相通、心相连的民意基础,使各国人民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进程中相逢相知相敬,让亚欧非大陆上不同文化、不同信仰的人们携起手来,打造沿线各国人民相互欣赏、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实现合作共赢,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坚持互尊互信,筑牢合作共赢基础;坚持开放包容,把握合作共赢机遇;坚持务实创新,激发合作共赢动力;坚持和平发展,守护合作共赢之路。  相似文献   

2.
<正>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或"现代丝绸之路"),是惠及各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共建项目,是沿线国家的共同事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目前的重点是推动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内的互联互通。深化沿线国家智库的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智库的专业研究能力及对政府和公众的影响力,对促进各国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是增进对现代丝绸之路建设"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理念历史认同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从丝绸之路开始的中阿友好交往绵延两千多年,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都保持着这种固有的美好友谊。阿拉伯国家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伙伴,埃及、叙利亚、约旦、黎巴嫩、巴勒斯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巴林等国家都在"一带一路"沿线上。始于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不仅对涉及的阿拉伯国家造成了深深的伤害,而且严重影响了  相似文献   

4.
<正>为加大对"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宣传,北海市于2016年7月上旬在北京北海公园举办了"一带一路·北海遇见北海"系列外宣活动的启动仪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被认为巧妙地利用同名结缘,吸引公众眼球,成为"传播声音、讲好故事"的城市形象营销新范例。习近平主席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北海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我们发现,  相似文献   

5.
正一"一带一路"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从此拉开"一带一路"的序幕。"一带一路"(英文: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陆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倡议的主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发展区域合作平台,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  相似文献   

6.
<正>自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来华留学生数量明显增长,"2015年,在生源排名前15的来源国中,除了韩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五个国家,其他国家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①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  相似文献   

7.
<正>2 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中亚期间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区域发展策略。在2014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总理进一步强调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性。"一带一路"为全球不同民族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提供了契机,同时对于我国在新时期的文化"走出去"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的建构丰富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回望历史,早在"丝绸之路"时期中国文化的传播就为我国树立了良好的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五年来"一带一路"已成为国际共识,凝聚了全球智慧,彰显了国际影响力,得到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和热情参与。"一带一路"既是经贸自由之路,也是文化交融之路。广播影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正发挥文化载体的独特优势,成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强大的文化力量推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9.
<正>一、意义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东盟国家时提出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构想,也是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全球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全球化的形势已经引起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视。从全球化视角来看,中国正在发展中的"一带一  相似文献   

10.
正众所周知,2013年的秋天,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国际社会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一带一路"倡议取得积极成果一是从政治层面看,"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日益增多,中国与沿线国家高层互访频繁,政府、议会、党派、地方友好往来持续升温。截至目前,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方制定出台了推动共  相似文献   

11.
正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蓝图,"一带一路"的倡议和建设,正是这幅宏伟蓝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是个大手笔。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新格局。那么究竟什么是"丝绸之路",为什么要提"一带一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精神与当代"一带一路"倡议  相似文献   

12.
"一带一路"倡议自2013年提出至今,在三年多的发展时间里,持续扎实推进,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依然面临着重重阻碍。"民心阻隔"是当前"一带一路"建设的最大障碍。而民心相通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心理基础。要夯实这一基础,必须借助对外传播。我们的对外传播应该立足于打通阻隔,实现民心相通。首先,要从国家战略的高度统筹对外传播,立足全局,以实现"民心相通"为终极目标;其次,要对"一带一路"战略进行全面化、多元化的详实解读;第三,摒弃过去常用的单向"灌输式"传播,实现全民"互动"传播,尤其要注重青年的作用。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非政府组织、公众等均可以作为传播主体,作为国家流动的名片和代言,演绎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一带一路"沿线民众心相近、民相亲。  相似文献   

13.
<正>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一通",可为其他四通提供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民心相通的建设中,尤其要重视高校学生的作用。作为高知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高层次人文交流的主体,可实现与对象国未来精英群体的精准对接。作为普通青年群体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是一般性人文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为民心相通建设增添活力。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是现代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可保障"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  相似文献   

14.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在世界各国经济联系越发紧密、世界加速从单极向多极转变、文化价值日趋多样的背景下,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沿线国家纷纷积极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开展各项合作。"一带一路"建设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语言起到"搭桥铺路"的重要作用,这对汉语的国际教育与传播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正>"‘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对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而且是构建新型国家关系,促进国家之间、民众之间的相互欣赏和相互认同的重大举措。"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外文局原局长周明伟在两会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他今年的提案针对如何抓住"一带一路"机遇,进一步提升出版"走出去"水平,充分发挥出版产品在"民心相通"中的作用,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周明伟委员认为,出版产品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交流、民心相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对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研究起步较晚,此次"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建设为推进此项工作提供了契机和平台。"一带一路"中提出了实现"五通"的重要观点,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的实现,最基础最重要的前提就是语言相通。只有语言相通,才能更好地开展各方面的合作与交流,形成文化之间的借鉴与认同,它是其他一切经贸合作的先决条件。在这种多民族、多国家、多语言的复杂语境  相似文献   

17.
<正>自国家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于2013年下半年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已过去了2年时间,而今年3月国家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后,"一带一路"这个本世纪中国宏伟的规划方略已基本完成顶层设计、总体规划及图纸描绘,进入可操作化的实践阶段。然而,"一带一路"倡议虽然是中国"弘义融利"义利观的直接反映,更是合作共赢的现实选择,但西方世界从一开始就对中国倡议抱持怀疑态度,从地缘政治角  相似文献   

18.
正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东南亚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作为横跨欧亚的世界大国、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参与者,俄罗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理解认知、态度举措对国际社会,特别是"一带一路"途经的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影响和示范作用。因此,全面了解俄媒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模式,不仅有助于了解国际媒体对中国形象的认知情况、塑造逻辑,也可为优化国家形象对外传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提供有益借鉴。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广播电台(以下简称卫星社)成立于2014年,旗下拥有英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  相似文献   

19.
正宁波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宁波、泉州、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被誉为记载"一带一路"历史的"活化石"。早在七千年前,先民们就在宁波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河姆渡文化。身为古代丝绸之路的"活化石",这里潜移默化地孕育出商品观念,地处江海相通的三江地区,不仅汇聚出商业的兴盛,还孕育出城市的繁华。宁波舟山港位于中国海岸线的中段,地处长三角经济带,坐拥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相似文献   

20.
正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延伸发展,"一带一路"倡议显示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伟大理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报道和解读,世界公众对其的看法和态度对于把握"一带一路"倡议在各国的推行现状,增强政治互信,并最终提升中国形象有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国外新闻报道、公众讨论进行分析,探究国外媒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舆论倾向及其背后的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