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问题 作为全球第一本专门探讨数据新闻的著作,《数据新闻手册》这样对数据新闻下定义:用数据报道新闻。自2013年中文版的“数据新闻手册》在网上面世以来,国内业界和学界纷纷展开对其的关注和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数据新闻的理解。章戈浩认为,“数据新闻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它指的是对数据进行分析与过滤,从而创作出新闻报道的方式”。方洁从新闻呈现形态、新闻生产流程和新闻行业的发展三个角度对数据新闻的内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文卫华认为“数据新闻是记者通过数据统计、分析、挖掘等技术手段从海量数据中发现新闻线索,最后以形象化、艺术化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以图表、数据为主,辅之以少量文字的客观、系统的报道以及良好的阅读体验”。  相似文献   

2.
正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是近年来新闻实践领域的一大热点话题,指的是由数据驱动(data-driven),从中挖掘新闻价值,对数据进行处理,最终予以可视化呈现的新闻报道方式。近年来,《纽约时报》《卫报》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数字化改革,推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数据新闻作品(如《雪崩》《伊拉克战争日志》等),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相比之下,在对外传播领域,中国的数据新闻发展方兴未艾,不仅实践者较少,而且作品质量参差不  相似文献   

3.
<正>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新闻报道与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的一部日记。"新闻在传承、延续、推广文化方面承担着重要任务,同时,文化又从内容和形式上深深制约和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方向和质量。正如有学者所说:"文化关乎新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适合于特定文化价值观的内容,就会得到新闻人的重视并被媒体采纳和传播;而不适合特定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新型农村社区思想文化阵地,就是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新型农村社区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就是要稳固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指导地位,应对多元文化对农村的强烈冲击;就是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更好地保证农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权利;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在新型农村社区的具体化现实化和通俗化以及传播方式变革创新研究,用农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社会主义新文化;就是要对农村社区文化进行处境化理解和阐释,变"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唱主角。  相似文献   

5.
<正>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媒体的外宣工作提供了新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背景下,中央电视台于2015年国庆期间重磅推出一档全新大型数据新闻节目《数说命运共同体》,通过挖掘超过1亿GB的数据,向人们展示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40多亿百姓休戚相关的密切联系,引发广泛关注和讨论,不仅帮助了国  相似文献   

6.
从某种程度上说,人民网和新华网就是新闻网站阵营里的"通才型企业",提供全方面的新闻产品和新闻服务。新闻网站陷入了一个悖论:把自己的新闻让商业网站转载,则失去了自己的部分读者;如果不与商业网站合作,那么自己的影响力和"声音"就越来越小,"沉默的螺旋"将消失在互联网。毋庸置疑,新闻网站是商业门户网站以及其他类别网站的产业链的上游重要的供应商——新闻信息产品提供商,这才是新闻网站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数据新闻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与发展,不仅给新闻业带来了新的报道方式,也给我们的对外传播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手段。占有和应用数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应用大数据于对外传播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探索。大数据的客观性有利于增强对外传播的说服力,淡化宣传色彩。在大数据时代,用"数据讲述中国故事"成为变革对外传播方式的一条新思路。我们应培养具有一定数据素养的外宣新闻工作者,利用大数据实现新闻的个性化定制,做到精准传播。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化传播元素、进行多维度的受众分析、把握媒体议程设置、实现舆情监测等等,不断优化对外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8.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评论短视频凭借其可视化呈现、故事化叙事和交互式传播的组合优势,正在成为新闻业务领域最具竞争性的融合报道形式之一。目前,信息资讯类新闻短视频的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观点类的评论短视频正在成为新闻机构深度挖掘新闻内容、积极回应民意关切、帮助受众了解新闻事件本质的重要契机。要通过主动设置议题与巧用直播,争取制作时效;以系列策划拆分复杂议题,体现内容深度;建立短视频新闻品牌,注重分众化传播,提高传播效果;以舆论引导的立场与担当,提高评论声誉,流量向善;培养从业人员的视频化意识与多媒体能力,向“全能媒体人”发展,最终提高新闻评论短视频的传播力、影响力与引导力。  相似文献   

9.
正当下,各新闻单位正在努力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在此过程中,日常采编工作已经被赋予了一个新的概念,即:全媒体采编工作。近年来,全媒体采编工作已然实现了如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新媒体、APP客户端等各类新闻产品的"聚合",但笔者在近两年多的全媒体工作实践和调研中发现,每日奋斗在新闻工作第一线的全媒体记者、编辑们正在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如:传统媒体的多渠道呈现可否等同于"媒体融合"?距离真正  相似文献   

10.
<正>如今,新闻移动化成为全球媒体不得不面对的一种发展趋势。而移动网络新闻中,很大一部分用户是通过新闻类客户端阅读新闻的,新闻客户端成为媒体与用户直接沟通的新渠道,也是国际媒体的兵家必争之地。国际媒体是如何利用新闻客户端开展传播活动的?本文以路透社、《纽约时报》和《赫芬顿邮报》为例,分别代表全球通讯社、老牌传统媒体和新兴网络媒体,尝试对国际媒体的客户端传播策略进行梳理和分析。路透社:信息服务化与视频化  相似文献   

11.
常江  杨奇光 《对外大传播》2015,(2):70-72,75
<正>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互联网不但是一种不断改进新闻生产和流通机制的技术,更应是一种直接作用于内容和流通等层面的思维方式。目前,社交媒体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是普遍性的事实,具有国际影响力并致力于国际传播的西方主流媒体大多"审时度势"地制定了完备的社交媒体战略,以克服国界与媒体准入政策等现实壁垒,实现有效的跨境传播。目前来看,将社交媒体应用于国际新闻传播主要有如下两种模式:一是传统媒体搜索筛选社交媒体(如  相似文献   

12.
黄鹂  傅琼 《对外大传播》2016,(4):73-75,1
近年来,"拥抱移动"成为国际一流媒体的重要战略。"移动优先"的想法已经深深植入到国际一流媒体,移动浏览已经成为未来用户浏览新闻的大势所趋。当前,国际一流媒体移动端发展呈现几种新态势:首先,在战略上将移动客户端置于与电视新闻和网络新闻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在内容上越来越趋于满足窄众的需求,从专业和地域上细化用户定位,提供更为具体的服务;第三,在形式上提供更为精细、多元和便捷的用户体验。  相似文献   

13.
《马尼拉公报》在政党更替语境下塑造的中国形象发生了历时性的变化,媒体所呈现的话语很大程度上就是各自政府及其官方代表对此议题态度的媒介化呈现。在"一带一路"倡议被阐释、加工的过程中,两届政府形成了鲜明的对华态度,塑造"积极的菲律宾"和"消极的中国"的界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需要利用不同主体、不同话题的关注度,探寻对外传播新空间与新策略,真正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对外传播的跨越式升级。  相似文献   

14.
本期以英国《金融时报》的《中国经济去年增长8.7%总量逼近日本》和英国《每日电讯报》的《中国的地下赌博问题》两篇文章进行点评剖析。作者剖析了外媒如何通过年度经济数据发布,来深度解读中国经济,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参考;作者还剖析了在报道"硬"新闻时,以人物故事作为新闻报道主线的"软"方式所具有的一些优点。  相似文献   

15.
<正>新闻评论历来是国际新闻的重要报道领域,一直以来,作为国家通讯社,新华社对新闻评论产品(包括社评、评论员文章、时评、述评等)高度重视。在对外报道中,因为用户、受众的特殊属性,新闻评论尤其需要记者、编辑"独具慧眼"和"推陈出新"。笔者以多年来执笔和经手的时评、述评入手,试从选材和立意的角度,梳理一些对外新闻评论的写作经验和需要规避的问题,供同业参考指正。一、选材:既要回应社会热点,也须摆脱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6.
<正>融合时代正在营造一个全新的传播图景,人们的媒介使用方式和媒体消费习惯也在发生历史性的变革,正如学者所言:"一场具有历史意义的技术革命正在改变着人类生活的基本范畴:时间和空间。"1在融合的媒介环境中,传播移动化、互动化、社交化特点正在打破媒介使用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让人们随时随地可以获取信息、享受娱乐、相互交流。电视对外传播的发展与技术因素密切相关。1986年学者莫拉纳(Hamid Mowlana)的跨国传播理论模式曾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化传播的今天,我们时刻都处在无数的新闻信息之中。但同时我们也深感困惑,我们从媒体上所看到的外部世界是全面、客观、真实的吗?媒介为什么要告诉我们这样的新闻事实而不是另外的新闻事实呢?他们的选择依据是什么呢?至今,新闻理论界给我们的答案多是从新闻价值、意识形态的角度来回答。而本文试图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切入,认为新闻作为现代国家部落化的一个重要机制,它的制作与传播是基于一种亘古已久的部落情感,以及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的挑战与应变对策。部落情感和新闻部落化人类伊始,就是依地缘关系集聚而居,生活在某一区域的人…  相似文献   

18.
卫星传感器采集地物电磁波,通过物理模型与空间数据挖掘算法,实现观测数据到地表变化、人类活动的动态感知,具有超时空性、及时性、可对比性、易可视化性等特点,与全媒体时代的新闻生产需求十分契合,孕育了新的融合媒体形态——卫星新闻。本文详细阐述了卫星新闻的概念及产品生产的理念和流程,延伸了新闻从业者的感知范围,重塑了新闻的边界;在理论上,以卫星数据作为新的客观信源,以数据驱动的可视化表达作为新的媒介,拓展了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在实践上,建立了卫星数据驱动的新闻产品生产流程,包括新闻选题转化、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及可视化等关键步骤。结合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的产品实践,验证了所提出卫星新闻的大众传播模式和生产流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五年一次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传递了一系列重要信号,其中之一就是"重塑外宣业务、重整外宣流程,重构外宣格局"。新华社已经率先行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新华社85岁生日的贺信中明确要求,"加快建设国际一流的新型世界性通讯社"。2017年,新华社召开了历史上首次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座谈会。2018年,新华社提出,到2020年构建起内外并重的工作格局,重点在中国新闻对外报道上取得突破。地方新闻是中国新闻对外报道的基础。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和与世界的深度融合,中国新闻今日已成为国际新闻的一部分。在"新时代"和"世界性"构成的新华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9月3日,我国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举行的盛大阅兵,引起了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这次阅兵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作为我军形象对外传播的一个窗口,阅兵在中西媒体报道中呈现出不同的镜像,中西方媒体对其意义也有不同解读。一、报道内容的差异化呈现中西方媒体在9·3阅兵报道呈现中,差异明显。中方媒体对于这一重大事件保持较强的新闻敏感性,阅兵前后的报道总体呈现积极、自豪的基调。而西方媒体则在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