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能力,目前,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化背景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北京理工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例,对该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构建进行分析,探讨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当今东南亚兴起汉语热的情势下,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侧重于提升面向东盟各国的跨文化能力。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面向东盟文化背景的跨文化交际课程建设为核心,从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有效提升汉教专业学生能够面向东盟各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态度、知识和技能的教改路径,以期增强学生跨文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李莉  董海琳 《文化学刊》2023,(9):193-196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华北理工大学2022级汉语国际教育研究生。研究重点解决了两个问题:1.研究生对于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是什么 2.研究生的跨文化水平如何?通过采用SPSS22.0对需求分析调查问卷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我们发现研究生对跨文化交际课程的需求集中在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汉语教学能力方面。研究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普遍超过一般水平,敏感度得分为3.8,效能感得分为3.1。然而,由于跨文化交际知识、技能和素养的不足,他们在处理问题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方法,导致交际信心不足,无法获得愉悦感和放松感。因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和高阶思维能力成为跨文化交际教学体系的目标,该体系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也能够满足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角度的跨文化意识内涵,分别从跨文化态度培养、文化比较意识培养、文化输出意识培养三个途径探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的跨文化意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应该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和高度的跨文化敏感性,提高其跨文化能力和素质,更好地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本研究旨在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建议,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培养坚实力量。  相似文献   

5.
汉语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对象是海内外的汉语教育问题。从涉及的领域看,包括境内汉语教育(汉语的学校教育、汉语的社会教育)和海外汉语教育(海外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从教育内容看,既包括汉语知识传授和汉语技能训练,又包括汉语的文化教育、审美教育、情感教育;从教育途径看,既包括汉语课堂内外的教育与教学,又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的养成教育与环境熏陶;从教育手段和方法看,不限于汉语知识讲授和汉语技能训练,汉语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拘一格;从理论和方法看,汉语教育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自海外华文教育、汉语国际教育、境内汉语社会教育、境内汉语学校教育所涉及到的理论和方法,但又不是这些理论和方法的简单相加,而是针对海内外汉语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择其善者而用并使理论和方法达到高度融合;从学科前景看,汉语教育学的学科性质、汉语教育体系、汉语教育手段、汉语教育途径、汉文化素养的养成、汉语教育现代化、汉语教育效果评价等,会使"汉语教育学"的学科面目焕然一新。  相似文献   

6.
研究表明,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一门具有多学科性质的新兴学科,在诞生初期受人类学的影响最大,而跨文化交际学者和研究人员也从人类学过往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中受益最多。本文以格尔兹和拉图尔提出的经典方法论为例,浅析了跨文化交际学研究从人类学方法论中可以得到的借鉴,以及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方法论所受到的挑战及新方法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7.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对于大学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不仅衡量了我国外语语言教育的能力,也是我国教育面向全球化、现代化改革的选择,因此当代高校要重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以语言学科为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实现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全球、面向现代的转变。而在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中,语言学科的教学和学生的主观态度有着深刻影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外语学习情况和跨文化交际的自我认知进行调查,以找到存在的问题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方法。该文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了高校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提升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对策,以期帮助高校找到语言教学改革与调整的方向,促进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文化定势与文化传播——国际汉语教师的认知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定势是人类一种普遍的认知方式,对跨文化交际具有深刻和直接的影响。国际汉语教师在传播中国文化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三种不同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有限的教学经验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中国文化所形成的文化定势;基于自我所崇尚文化而形成的文化定势。无论国际汉语教师站在哪一种立场,持有何种文化定势都会对国际汉语教学产生影响,从而阻碍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文化因素是第二语言教学的灵魂。为提高汉语学习者的汉语习得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就"汉语热"语境下的中外文化差异进行分析,探讨中外文化差异对语言教学的影响,第二语言教学应该导入哪些文化因素,怎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以期使汉语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克服中外语言语义和语用失误,形成良好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概说崔永华引言简略地说,对外汉语教学就是教外国人汉语。学好一门外语,是一个复杂的“教”和“学”的过程。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是研究教授外国人汉语规律的学科,它探讨怎样使学习者又快又好地掌握运用汉语的能力。本文的任务是概略地说明我国对外汉语...  相似文献   

11.
"跨文化传播"的英文名称为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更为准确的翻译是"文化间传播"。但在中国,它对应的名称很多:跨文化沟通、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流、跨文化对话、跨文化研究,等等,这反映了对学科的定位还没有达成共识。  相似文献   

12.
新疆是一个多元文化聚集的地方,各族文化在此交融碰撞,其中维吾尔族和汉族文化差异最为典型,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极易产生隔阂甚至冲突,因此,进行维汉跨文化交际研究已刻不容缓。对此,笔者提出可在南疆高校开设跨文化交际课程,帮助维汉大学生培养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构建跨文化知识框架,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立志于将文化认同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双语教育有机结合,最终推动南疆高等教育事业良好发展。  相似文献   

13.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跨文化交际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而跨文化效力则是陈国明教授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理论模型的三个组成要素之一。本研究旨在针对Portalla和陈国明教授所开发的跨文化效力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在本研究中,笔者对跨文化效力量表进行了可靠性分析和确认性因子分析,从而得出了该量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内部一致性和结构效度的验证结果。  相似文献   

14.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语言及文化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际。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交际者的语言交流能力或素养就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商专业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一种体现,对于其从事跨境电商行业有重要的影响。在跨境电商活动中,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交易双方在语言沟通、价值观、消费观、审美观等方面存在差异,只有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更好地正视文化差异,促进贸易达成。该文首先介绍了文化与跨文化交际的概念,其次分析了跨境电商中存在的文化差异和跨境电商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主要指标,最后提出了相关策略,旨在提升电商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似文献   

1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思想。十九大报告也进一步强调了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讲好中国故事,既是一个关系到中国自身发展、构建中国与世界新型合作关系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做好跨文化交际以及构建国家形象的复杂技术问题。汉语国际教育是我国对外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交际能力概念出发,研究国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汉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留学生管理不成系统、课堂教学太注重汉语知识传授、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者文化适应能力存在差异,汉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不成系统。为此本文提出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从留学生管理、教学、第二课堂创设及留学生自我管理等策略着手,建立完善的汉语交际能力评价体系、把汉语知识和汉语能力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7.
余扬晨  李慧 《文化学刊》2022,(7):170-173
纪录片《当一天中国人》以文化碰撞、职业体验为主题,融合了短视频的形式,体现了多元化的国际视角,实现了中国故事讲述主体的创新。本文通过该纪录片构建的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从文化传播的方式与视角、外国人探悉中国的途径与交际策略、中华文化对外的展现姿态三个角度出发,探究该类纪录片对于跨文化交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高焕云 《职业圈》2007,(2S):38-39
文章从文化因素的角度阐述了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通过教学中的实例,表明学好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好它的发音、词汇、语法和句子结构,同时也要学习和理解与这种语言密切相关的文化,即这种语言所反映的思想、价值观、习俗和生活方式等。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际已经日益普遍,培养具备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成为高校日语教育的目标。当下,学生跨文化交际的现状不容乐观,这与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专业基本功不扎实、文化学习的欠缺有着密切关系,但追本溯源,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也需要作出改变。  相似文献   

20.
王端 《文化学刊》2008,(3):117-121
民俗语言又叫"民间语言",是指广大民众口头传承的,具有浓厚民俗文化特色的俗语和套话。民俗语言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既是一种民俗事象,同时又是其他民俗事象的载体。在跨文化交际中,民俗语言往往容易成为交际障碍,影响人与人的沟通与交流。对外汉语教学中,民俗解说是帮助留学生跨越交际障碍,提高汉语交际能力的有效手段。民俗解说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的实际汉语水平,不同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侧重点。民俗解说还要从当代生活中的民俗现象出发,兼顾历史变迁和地域差异。对外汉语教师只有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饱满的热情、开放的胸怀,才能实现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民俗的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