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诞生篇:顺势而为多点开花2011年以来,全球传媒业对新媒体的反应愈加敏锐,传统媒体纷纷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整合内容和技术资源,自主开发或与技术商合作,推出数字出版产品。BBC、CNN等知名媒体也推出了或免费或收费的iPad阅  相似文献   

2.
正近几年,"雾霾"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热词",雾霾天气频发,不仅牵动着国内民众的神经,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国际媒体争相对其进行报道。当代社会,国际新闻媒介的报道,尤其是西方主流媒体的新闻和言论中所呈现出的虚拟形象,对于一国国际形象的建构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西方媒体如何反映和解读中国雾霾问题,对于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展雾霾等话题的对外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解外媒所呈现的中国雾  相似文献   

3.
列宁在《青年团的任务》一文中,明确指出了青年最基本、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学习,他强调了对于青年基础知识的学习、理论联系实际的锻炼和共产主义道德的培养的重要性。这启示高校学生干部要把学习当作基本的任务,要将学习与实践联系起来,要拥有共产主义道德,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4.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一本上海市徐汇区文化局编写的法租界老房子调查档案。这本手写档案几乎是上海最早调查登记历史建筑的一手资料之一,老建筑的照片还是文普工作人员自己拍摄后一张张粘贴上去的。但正是这本质朴粗糙的档案启发我在《上海日报》开设专栏,  相似文献   

5.
<正>在西方圣诞节和新年跨年钟声敲响之际——2016年12月20日至2017年1月24日,由沈阳市委宣传部、沈阳市政府新闻办与新华社合作拍摄的《中国名片·沈阳》城市形象宣传片,亮相"世界的十字路口"美国纽约时报广场、澳大利亚悉尼世界广场和墨西哥华雷斯国际机场大屏。该宣传片每天循环播出500次,跨年之夜仅在纽约时报广场一处,就有100多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现场目睹了中国沈阳的风采,有效地传播了沈阳城市形象,对于  相似文献   

6.
正该书对中美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作者认为,经过几十年的崛起之后,中国已经进入到寻求将经济力量转化为全球影响力的新的关键阶段。中国与美国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权力争夺将主导21世纪。  相似文献   

7.
正上海广播电视台制作并播出的重大外宣纪录片《东京审判》,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东京审判开庭70周年、国家公祭日、"七七事变"纪念日等重大节点,在美国、加拿大、中国等海内外多家电视台和网站播出,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第一时间主动回击了日本NHK播出的同名纪实剧集《东京审判》中的错误史观。该系列纪录片共为两季,每季三集,每集48分钟,先后斩获第21届亚洲电视奖最佳系列纪录片大奖、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4月30日,新华社推特、脸书、优兔账号同步播发动画《病毒往事:中美疫情对话》(以下简称《病毒往事》),以卡通动画展现"兵马俑"与"自由女神"围绕疫情的对话,揭示中国一边积极抗疫,一边不断预警,提醒美国防范新冠病毒,但美方先是傲慢地无视劝告,等到疫情失控又攻击中国以推卸责任。中方负责任的态度、行动和及时通报,与美方推诿、甩锅、歇斯底里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新华社国际部海外社交媒体采编室制作的这条动画短片,迅速走红推特、脸书、优兔、Reddit等各大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包括《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  相似文献   

9.
2020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英国广播公司(BBC)和央视纪录片中心联合推出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首次向世界介绍中国"诗圣"杜甫,然而,这部纪录片在国内外遭到的评价褒贬不一。本研究对该片的豆瓣影评进行了量化和质化分析,发现中国受众在解读这部由"他者"参与讲述的中国题材纪录片时,多数采取了对抗和协商的立场,其中原因既有语言的壁垒和文化观念的差异,也有社会背景、受众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杜甫》在中国的多元、分化的接受情况对于中国纪录片的国际传播策略具有颇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1月23日,《中国梦——365个故事》100集电视片(法文版)再次登陆欧洲,继在英国、德国播出后,又面向法国观众播出。《中国梦——365个故事》是北京市委宣传部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指导北京电视台制作的全景展现当代中国普通百姓故事的"微纪录"作品。按照北京市委宣传部总体部署,北京市外宣办借助海外华文媒体平台,积极推动该片本土化译制推广,英、法、德文版连续三年在英国、德国和非洲电视台播放,  相似文献   

11.
1920年代至1940年代,以"林兰女士"为名,赵景深、李晓峰等新文学阵营的青年学者,大力提倡民间文学重新整理,借以提高民众素质。他们系统地收集整理各种民间故事,以主题形式出版,在事实上形成中国传统民间传说故事的汇总,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上非常特殊的一页。这些故事的文学化表达及其运用,有力推动了新文学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刘康 《对外大传播》2011,(10):38-39
《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实汪调研》让我们可以从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以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作用和角色,同时可以深层次地比对我们所宣传的“中国形象”和美国民众眼中的“中国形象”之间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在媒体融合时代,媒体对不同国家间民众的相互认知和情感互动产生着重要作用,也承担着特殊责任。《人民中国》从创刊到见证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关键节点,以独特的视角和重要版面展示了时代发展演进过程中大国博弈因素和日本政府因素对“以民促官”“官民互动”直至实现邦交正常化历史进程的影响,以及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既坚持原则又积极灵活掌握主动开展对日工作的主要脉络,为新形势下开展对日公共外交尤其是“媒体外交”寻找可资借鉴的方法与智慧。  相似文献   

14.
在当下飞速变革的世界,仁者依旧。他能与万物浑然一体,独自享受精神的自由与快乐,这是一种能力。司马云杰写作此书,提神太虚,"入于寥天一"高处,唤作大鹏,击水三千,扶摇而上九万里,独于天地精神往来,日以继夜,以游无穷,写出了这本中国五千年至七千年的精神史,这真是一次壮举!司马先生说,"汉有略、晋有疏、唐有典、元有考、明有补、皆有所成,但唯独没有精神史。"精神史是真正的文明史所在。"中国精神史,绵延几千年,贯通几千年,而无《中国精神通史》之撰写可乎?"他要寻找中国文化精神的源头,证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是因为有一个深厚博大的精神世界,才得以高明悠远的存在,他"要为解决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问题提供一个精神史的借鉴",为"中华民族何处安身立命提供性命之理"完成历史书写。  相似文献   

15.
正今年5月12日出版的国际权威科学期刊《自然》杂志(Nature),刊登了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喻菲与广东分社扶庆撰写的深度报道《聚焦广州:从贸易枢纽到创新热土》(Spotlight on Guangzhou:trade hub to innovation hotbed)。这是中国特稿社首次为英国《自然》杂志撰稿,也是为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供稿中断数年后,再度登陆国际顶级专业期刊。  相似文献   

16.
正《中国关键词》是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翻译研究院联合推出的多语种系列图书,目前已出版发行《中国关键词:第一辑》《中国关键词:"一带一路"篇》《中国关键词:十九大篇》《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等多种图书。继翻译出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图书之后,该系列图书是中国外文局在中国政治话语对外传播领域作出的又一次重要尝试,是用中国话语阐释中国实践的又一次深入探索。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关键词》多语种系列丛书已与多家国际出版商签订了17个语种的29项版权输出协议。为纪念中俄建交70周年,今年6月5日,在由国务院新  相似文献   

17.
正2017年12月6日至8日,以"开放与创新:构建经济新格局"为主题的2017《财富》全球论坛在广州成功举办。借助《财富》全球论坛的国际新闻价值,会前广州相继在纽约、伦敦、慕尼黑、东京、新加坡等全球13个重要城市举办一系列路演推介活动,中外近1500家企业参与。通过《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BBC等国际媒体和中国网、《中国日报》等开通的海外社交媒体,及时全面准  相似文献   

18.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涵盖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做好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工作,需要从不同维度出发,立体化展现中国发展成就。《解码中国美好生活:甘肃甘南实践》和《解码中国美好生活:甘肃实践》由甘肃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与中国外文局全球发展知识交流中心联合策划出版。该系列以案例为核心,综合运用柔性、场景化传播策略,将中国式现代化的地方实践推向多边舞台,转化成为满足国际受众需要的公共知识产品,是进行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的一次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9.
《资本论》作为一部思想巨著,包含了丰富的反贫困思想,马克思在其中列举了大量的研究报告揭示无产阶级的贫困状况,指出由于资产阶级的残酷剥削使得无产阶级自身无法得到发展,自身可行能力较弱,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此他指出要发展生产,提高受教育水平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自身发展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体现出来的能力贫困思想对于巩固精准扶贫已有的成果、推动精准扶贫朝向可持续性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丹 《对外大传播》2020,(11):24-25
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了调查报告。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民意调查、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