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轼学写诗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春梅,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诗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诗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小苏轼想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行吗?”  相似文献   

2.
小苏轼写诗     
孙铭 《少年读者》2008,(1):75-75
苏轼10岁那年,一个早春的夜晚,和暖的东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溶溶的月色映照着淡淡的梅花,小苏轼向父亲请教写文章的秘诀。父亲苏洵看着小苏轼那稚气的样子,又看看眼前这美好的夜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得这两句更加符合眼前的情景,更加有韵味吗?”  相似文献   

3.
苏轼有三子,唯季子苏过一直伴其左右,受其濡染也最深。父子相处中,苏轼抚养教化,不辞劬劳;苏过感馈春晖,亦尽心竭力。苏轼晚年贬居岭海,罪不及孥,然苏过纯孝,南迁侍父,躬行孝道,宽解父愁,他的陪伴成为苏轼晚年的重要支撑。苏轼病卒,子承父志,忠厚传家,诗书继世,以斜川诗文弘扬苏学,续写苏门传奇。纵观苏过一生,前半生伴父辗转漂泊,后半生携家艰难度日,长眠后与父亲黄泉相伴,与父亲谱写了人间情笃的美妙乐章。  相似文献   

4.
父亲的菊园     
阳台上的几盆菊花开了,晨风轻拂,一缕馨香透进窗来,沁人心脾。看着晨曦中的菊花,我的眼里仿佛看到了父亲的菊园,此刻一定已是姹紫嫣红,一片灿然。小时候,父亲就爱菊,家里除了栽有两棵栀子树,其他都是菊花了。父亲给我讲的最多的故事,就是王安石与苏轼关于菊花诗的争论,至今仍记忆犹新。大意是某日苏轼访王安  相似文献   

5.
曾清源 《新教师》2023,(2):86-87
<正>近日阅读了《苏轼传》,深深折服于苏轼的人格魅力,感慨其“才情观”难以企及。教师要用心去感悟并积极践行苏轼的才情观,才能真正成长为新时代大先生。一、感悟苏轼贯斗才,争做学识扎实、学养深厚的大先生在父亲苏洵的督促下,苏轼少年时期就刻苦学习,在家读书时专注到“我昔居家断还往,著书不暇窥园葵”,出门放牛还能“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由于刻骨铭心、难以忘却,年过花甲的苏轼还曾梦见父亲督促学习的情境。苏轼治学强调“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读书要广积累、取精华、善运用。  相似文献   

6.
北宋嘉祐元年(1056年)春天,未满20周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在父亲陪伴下,离开家乡,踏上了进京赶考的路程。一路上,他们走出剑门、翻越秦岭、经过关中后,继续向着东京汴梁跋涉而来。在苏轼的一生沉浮中,这实在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它却属于一个伟大时代渐渐开始时的紧密一环。  相似文献   

7.
苏轼小时候学写诗,有一段佳话。有一天,他向父亲苏洵请教写文章的秘诀。苏洵沉吟了一会儿说:“观察加体会。”这天夜晚,和暖的春风吹拂着摇曳的细柳,融融的月光映照着淡淡的梅花。苏洵指着这美丽的晚景。对小苏轼说:“你看,轻风细柳、淡月梅花。你能根据平日的观察和体会,在这两句中各加一个字,使它更加切合实景,更加富有韵味吗?”  相似文献   

8.
苏轼在《贾谊论》中表达的"善处穷"思想,主要来自于父亲苏洵的影响和自身的人生经历。尽管苏轼作《贾谊论》时才二十四岁,但其豁达的"善处穷"思想并非纸上谈兵。苏轼一生宦海浮沉的经历处处可见其"善处穷"。  相似文献   

9.
宋彦和 《教学随笔》2008,(Z1):132-132
宋代文豪苏轼一家,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文学"专业户",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同属唐宋散文八大家,其妹苏小妹也是著名的才女。一次,苏小妹到京城去看望哥哥苏轼,兄妹久别重逢,分外高兴。苏轼暗想,小妹素来文思敏捷,备受时人的推崇。但好久没见了,不知她学业有无长进,我不妨撰得一联,考考小妹。于是,吟出  相似文献   

10.
<正>一坨醉红从地平线上落下,沉落在无尽的黑暗中;一抹皎洁从背后升起,悬在青黛的夜空中。今日中秋夜,万家皆团圆,苏轼的《水调歌头》萦绕在我的耳畔、心间。苏轼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中了进士,嘉祐六年(1061年),他参加制科考试后,入朝为官。治平三年(1066年),苏轼的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后,苏轼还朝。  相似文献   

11.
难解的别号     
张戬 《语文知识》2005,(9):30-30
《语文知识》2005年1期所刊《苏东坡名号知多少》一文称苏轼号“东坡居士”“老泉山人”。苏轼号“东坡居士”众所周知,但“老泉山人”不知出自何处。笔者孤陋寡闻,只知道苏轼的父亲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三字经》中有“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相似文献   

12.
从嘉祐元年苏轼与父亲、弟弟第一次走出四川眉山,到后来的两轮“在朝——外任——贬谪”仕宦经历,苏轼一生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是东坡先生对自己政治生涯的自嘲式总结,同时也反映出他宦游范围之广.走南闯北,品四方美食,如此丰富的宦游经历也为苏轼的饮食文学的开拓与创新打下基础,北宋饮食文学的繁荣,就在苏轼一站又一站的旅途中萌芽.  相似文献   

13.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写这首诗的人是一个古代才女。叫苏小妹。不知道?那她的父亲和兄长可是鼎鼎大名的哦,是“唐宋八大家”里面的“宋三苏”:老苏苏洵、大苏苏轼和小苏苏辙。 这首诗其实就是苏小妹调侃苏轼…(苏东坡)的,因为苏轼的脸长得特别长,有点像马脸,辜负了他风流才子的美誉。  相似文献   

14.
<正>公元1057年,出身书香世家的苏轼,从他的家乡眉州出发,跟着父亲苏洵进京赶考,一举成名天下知。苏轼这个名字,自此在中国文学史上流传千年。【走近苏轼】苏轼是个全才——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在散文上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诗歌上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在词上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上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  相似文献   

15.
苏轼谪居惠州是其人生中的重要阶段。在书法观念上,苏轼惠州时期的书法观念是其“尚意”书法观念的继承与发展。苏轼对黄庭坚草书变法的认可,体现着苏轼主张在“学古”的基础上“自出新意”的创作观念。苏轼在惠州关于酒对书法的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探索。苏轼醉后作书能让自己心手两忘,达到“醉笔得天全”的境界。除此之外,苏轼对颜真卿《争座位帖》的题跋,体现着苏轼“入晋人之室”与“知人论世”的书法审美观。  相似文献   

16.
王芳芳 《教师》2010,(29):123-123
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文人身上,自古有着浓重的诗酒情结。苏轼之爱酒堪称一个“痴”字。酒在苏轼的创作思想中表现着丰富的内涵。苏轼的诗酒情结始终与其思想和创作的复杂变化过程相联系,展现出丰富的情感指向。  相似文献   

18.
在号称“百年无事”的北宋中叶,我国文学史上诞生了一位独具人格魅力的大文豪——苏轼。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他是欧阳修以后的文坛领袖,多才多艺,诗、词、文、书、画都堪称一代大师,著述十分丰富。有《东坡文集》、《东坡东府》等。苏轼二十一岁时随父亲苏洵入京参加进士考试,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二十六岁踏上仕途。三十岁时,因苏洵病故,回乡守丧。三十四岁再到汴京,判官告院。此时,正是王安石推行新法之时,苏轼在变法思想上与王安石存在分歧,他不主张遽变,反对求之过急,于是接连上书神宗,反对王安石变法。元丰二年,苏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起源甚早,苏轼继承和发展了先贤的民本思想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民本思想深刻影响着苏轼的文学创作心态,并进而影响到他具体的诗文创作,研究苏轼的民本思想为我们研究苏轼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另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20.
诗歌本源于性情,性情个人有千面.在苏轼的诗歌中,竹诗不下百首.苏轼对竹了解甚多,感情至深.竹象征着诗人虽饱受忧患却保持傲骨劲节的倔强性格,竹又象征着诗人浑朴豪放的坦荡胸怀.本文从苏轼的几首竹诗说起,探寻苏轼与竹的不解之缘,揭示竹诗背后诗人旷达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