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利益的强烈愿望,往往引起对技术理性的偏爱,却漠视了道德理性。从静态看,似乎道德与生产力是分属于不同领域的。但在动态的社会中,道德缺失增大了市场交易成本,造成社会运行中的过高消费,使整体社会生产力只能处于一种低水平状态。有德性人格的社会生产力才会促进社会高效率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和矛盾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一个重大课题”。这种物质利益的关系处理得好,就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经济利益的对立和矛盾就是一种客观事实,只是在私有制社会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中,其对立和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形式而已。在私有制社会中,经济利益的矛盾和对立是一种阶级矛盾和阶级对立,这种对立的阶级矛盾的斗争和解决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社会形态更迭的动力。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特别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上,生产力水平的每一次质变,总是和科学技术的划时代发展相联系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生产力的质的飞跃,引起了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作为人类社会最活跃的因素,始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不同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始终受着科学技术的推动与制约,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在不同时代是存在着巨大差别的。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发展还是阶级斗争呢?本文想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我认为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一个,这就是生产力。这是因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发展史。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正如马克思说的:“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处于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中,而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则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在生产力和生产  相似文献   

5.
本文针对当前道德现状评价问题上存在的“滑坡论”与“爬坡论”,指出把生产力进步与否作为评价道德状况的标准是欠妥当的,不是任何生产力的发展都必然引起道德的进步。西方发达国家生产力高度发展,而道德上却极度堕落。当然,生产力发展与道德进步是可以统一的,因为只有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提供道德进步的物质保证,但这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导向,才能使二者辩证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6.
当代国际经济生活凸现了生产全球化,市场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基本特征,其实质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组合,最佳配置所驱动的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客观历程进程,其速度,内涵,外延受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其利益流向和运行方式与社会历史形态相联系。  相似文献   

7.
劳动者是社会生产力的主体,这本来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的一个基本观点。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总是过多地强调生产力的自然属性,如生产工具的进步程度、劳动对象的开掘状况,等等,而对生产力的社会属性,即劳动者——人在生产力中的主体地位有所忽视。当人们谈论促进生产力发展时,常常不包括人的发展;讲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往往把人的利益和要求置之脑后;在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中,更是明显地离开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为生产而生产。理论上的偏颇造成实践上的重大失误,其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主体是多元的、多层次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也必然是多元的,甚至可能是相互冲突的。要使经济和社会生活能够充满活力、健康有序,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努力形成科学、统一的社会主导价值观,使各种不同的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的原则下得到调适和整合。价值是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主体需要又表现为各种利益.而怎样认识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或义与利的关系问题,是人们价值取向的关键所在。牢固树立和大力弘…  相似文献   

9.
经济交往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系统中的一个层面,其基本原则是经济交往中的利地原则,这最能再现道德境界的利他。利他原则的确立反映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道德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在经济交往领域的道德准则,突出了特有的利益关系在道德上的要求。利他原则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与社会集体主义原则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一、经济利益的分化及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存在人类社会的利益分化是社会历史演进的客观产物,生产力发展推动着社会分工,以及由此造成不同群体和个体的贡献差异,是  相似文献   

11.
“义利”之说,源于中国古代的伦理思想。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思想化等方面内容的变迁,人们不断赋予“义”、“利”以新的时代的内涵。但义利关系始终是道德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因之道德所调节的^与人之间,个^与集体、社会之间,总是离不开利益关系,人们所奋斗的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并且,从人类道德发展的历史来看,如何看待和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是各种社会道德体系在原则上相区别的最显的标志之一,所以,人们常把义与利并提;  相似文献   

12.
刘怀 《甘肃教育》2008,(17):6-7
生产力要素中包含劳动者即人的要素。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是否保持先进,是否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思想和道德水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高尚的思想品德,牢固树立强国富民的科学发展观,调动人们为祖国、为社会作贡献的积极性,使人们整体素质不断提高,这对于改善生产关系、促进先进生产力不断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市场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的产生和发展无不受到人类物质生产方式本身的制约。作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开放的大系统,市场除了主要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还受到许多内外条件的影响,诸如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自然地理、道德观念以及风俗习惯、主观思维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市场的发展产生程度不同的作用。因而在不同的社会阶段,市场不仅具有不同的历史性质,而且还具有不同的内部运动规律和外部表现形式。本文试图粗略概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14.
<正>社会公德属于道德的范畴,它以一种社会事实的形态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前所未有的社会改革,经历着巨大的社会变迁,在这一历史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结构的重新调整和社会利益的重新分配,作为社会核心价值的道德规范体系在调节社会生活,实现社会整合方面的传统权威发生了动摇,社会的道德生活呈现出某种程度的混乱,人们的行为亦出现了所谓的失范状态。其中,作为最初步最基本规范体系社会公德的缺失成为我国道德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学校道德教育改革是本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和核心内容之一。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道德水平的普遍下降和青少年犯罪率的持续上升。在这种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把目光转向了学校,希望学校能转变这种令人不安的状况并为之做出贡献。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所说的那样,当一个社会对自身的道德状况不太满意的时候,它常常求助于学校,以期在未来有一个能令人满意的结果。综观本世纪世界各国所进行的道德教育改革,尽管各国在社…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劳动力商品化是社会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往人们都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很少有人把它同生产力发展联系起来考察。劳动力商品化是特定历史时期劳动力同生产资料两大生产要素结合的社会方式,是各经济主体实现其经济利益的具体形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劳动力商品化的深厚基础,反过来劳动力商品化又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  相似文献   

17.
社会发展理论中的生产力发展观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主要讲解放生产力的问题,全国解放以后则强调,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一改毛泽东“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提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要通过改革来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特别是结合新的时代特点,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道德与道德教育范型的嬗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道德源于人的二重性,个人利益(个体性)和社会利益(整体性)的不同关系构成了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道德范型。不同的道德范型要求不同的道德教育范型,而道德和道德教育的范型最终都取决于人的时代生存状态。历史地看,与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群体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相一致,依次也有三种不同的道德范型:规范伦理、个人主体道德和商谈伦理,与这三种道德范型对应的道德教育范型分别是灌输式的、个人主体式的、交往式的。当代中国发展的特殊性,使得道德教育必须确立双重的任务:既要成为个人主体的催生剂,又要成为个人主体的解毒剂。为此,在弘扬个人的道德主体性、主张个人利益的同时.又要健全以公正为核心的德性制度,维护社会的公共道德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9.
1 个体的欲望、需要和利益,是善还是恶,与社会道德要求是一致的还是相悖的?一句话,道德究竟应该维护、肯定个人利益,还是应该抑制甚或否定它?道德与个人利益的关系这一古老的伦理学问题,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人们又开始重新审视它,权衡它,以确定它们在自己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何理解、处理二者的关系,不仅对于个人的完善和社会道德的发展关系重大,而且对于社会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因此,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不仅基于自身建设的考虑应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而且从人类社会和道德的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角度来看,正确地解决这一问题,也显得颇为迫切  相似文献   

20.
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协调人民利益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协调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坚持以生产力标准协调人民利益关系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制订路线、方针和政策必须始终遵循的根本标准。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党三代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协调的这一基本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伟大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