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教师发展是大学内涵建设的核心任务。为了引领教师发展,需要转换理念,以"发展"代替"培训",促进教师关心"教学学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在这一理念的引领下,需要以活动为载体,关注教师专业素养的整体提升,同时,需要从组织与政策方面予以支持,以保证教师教育活动的实施和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往基于学科教学的校本研究模式以教师的"教"为主,更多关注教材中的知识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而对学生的"学",尤其是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关注不够的问题,"双通道"校本研究模式以关注学生差异为切入点,从基于学科教学和基于学生发展两个维度引导教师注重学生学习规律和成长规律的研究。同时在研究实践中,两个"基于"的研究不断形成研究学科与研究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在研究内容、方法和成果上相互借鉴,成果共享,效果共促,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课堂练习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几乎在每一节课上,学生都要完成一定数量的练习。但是,就目前课堂教学实践来看,普遍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教师"要学生做",但学生"不愿意做"。如何进行练习活动设计的研究,以提高教师课堂练习设计的能力,促进学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该理念指导下,美国高校学生工作呈现两个基本特征:一是以"服务"为特征的工作定位,二是以"整合"为特征的运行机制。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着两个基本矛盾:一是学生的全方位需求与资源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二是"大学工"模式的迫切需求与部门机构难以整合的矛盾。因此,可以将"服务"与"整合"作为化解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矛盾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既是课程实施参与者,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教师如何参与课堂,如何引领课堂,将最终决定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转变角色,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进行。  相似文献   

6.
所谓"国培计划",即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国培计划"包括"中小学教师示范性培训项目"和"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两项内容。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实施"国培计划",是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举措,对于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如何确保"国培计划"的质量,我们需要确立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本。如果说学校工作是育人为本,那么,"国培计划"则要以教师为本;课堂要基于学生起点,"国培计划"则完全基于教师,面向教师。  相似文献   

7.
陈平 《江苏教育》2010,(1):56-57
"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是学校常常采用的两种管理方式,体现出两种不同的管理思维。从目前来看,更多的校长相信及正在实施"过程管理",而更多的教师则希望淡化过程,希望更多地关注"结果"及"绩效"。无论"过程管理"与"结果管理",  相似文献   

8.
党内民主是"组织本位"还是"党员本位",党内能否有竞争,发展党内民主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更适宜,党内民主能否替代政治体制改革,这些问题在发展党内民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总结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教学的效果是思政课存在的合法性基础,也是广大思政课教师孜孜以求的职业向度。在我国经济总量稳居世界第二、改革开放步入"深水区"、国际国内矛盾极为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高薪养师",促进思政课教师回归本位,"保证出路",促进大学生回归本位,"净化环境",还大学生一个健康的"磁力场",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0.
随着远程教育的快速发展,教师发展问题已经受到远程教育机构越来越多的重视。如何更好地促进远程教育教师的发展,即教师发展途径的问题,在理论和政策上已有诸多探讨,但这些探讨大多是从应然的角度对远程教育教师和教育机构提出的理想化要求,并没有切身关注教师的实际需求、期望和实效。以这一研究视角为切入点,通过调查某开放大学全体专职教师对教师发展途径实效的看法,结果发现:在我国远程教育系统目前主要存在的8种教师发展途径中,"学历深造"的认可度最高,"自我反思"是最具弹性和自主化的发展途径,"同行交流与互助"比"专家指导"具有更大的实效,"校外培训"比"校本培训"的实效更好,"教研活动"的实际帮助程度较低,"竞赛和公开课"的实效最低。为了促进远程教育教师持续而系统的发展,远程教育机构应积极探索新的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既要明确身份和定位,从制度和组织层面进行系统规划,又要为教师发展途径的选择提供弹性和灵活性,更要注重教师发展途径具体的实践性和情境性,以此来重构、重组和优化远程教育教师发展系统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早期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美15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早教是必须的。目前,国内的早期教育主要以早教机构教育为主,因此早教机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早期教育的质量提升,重视早期教育必须关注早期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以兰州市早教机构教师调查报告为个案对于目前早教教师面临的发展困难与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早期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给出几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幼儿早期教育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欧美15年来脑科学的研究发现,早教是必须的。目前,国内的早期教育主要以早教机构教育为主,因此早教机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早期教育的质量提升,重视早期教育必须关注早期教育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以兰州市早教机构教师调查报告为个案对于目前早教教师面临的发展困难与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如何促进早期教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给出几点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有效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区在工作中始终做到坚持"一个中心",即: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抓好"三个结合",即:在实施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充分发挥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等职能部门优势,在师资培训中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强化"四项措施",即:采取专题培训、专业引领、校本研修和校际联动等措施,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有效教学能力和水平,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有效课堂教学指"以学生为中心",能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师"一言堂",学生"无言堂",英语教学质量难以提高。实际上,构建有效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是完全可行的,"语音操练、影视欣赏、句型背诵"三部曲的实践就是成功的典范。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完全学分制在我国的全面推广成为必然趋势,高校学生管理也面临理念、地位、机制、途径等诸多方面的挑战。为此,我们应重新界定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工作内容和组织机构,进一步深化"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提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化学生管理的服务和教育功能,构建"社区化"的学生管理机制,创新隐性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6.
"活动单导学"是以"活动单"为平台,教师采用创设活动情境、点拨启发、评价激励等手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发展,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活动单导学"包括三层含义,一是"活动",二是"活动单",三是"导学"。其中,活动是"活动单导学"的主题,通过活动促进学生发展是"活动单导学"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7.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的角色也"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究,寻求真理,共享情感体验和成功喜悦。在课堂上,出现更多的是师生、学生之间智慧撞击的火花,新观点、新情况不断出现,教师需要应对开放、合作教学下出现的种种可能。教师不再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的协商者、合作者。因此,教师的课前准备,除了以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知识储备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外,还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他们独特的感受,并在课堂上和课后及时调整,以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传统意义上的"听课",指的是听者带上凳子坐到被听者的课堂听教师如何讲,学生如何说,更多的是听教师的"讲"。为了表示对教者的尊重,听者一般不发言,更不能随意走动。类似于观众到戏园里看戏,  相似文献   

19.
"文学欣赏"以欣赏对象即作品为中心。从20世纪70年代接受美学的兴起发展开始,"文学接受"渐渐超越了"文学欣赏",为更多的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推崇。"文学接受"主张以读者为中心,特别重视对艺术接受过程中阅读主体再生产、再创造,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如何让学生从"文学欣赏"转到"文学接受"呢?教师的"搭桥"工作十分重要。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解析语文教师应怎样提供条件,以激活学生有意义、有深度的文学接受活动。  相似文献   

20.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意识",是音乐教育的目的之一。欣赏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来看,很多教师忽略利用欣赏教学实施美育,而是单纯地让学生无目的地欣赏音乐,因而音乐欣赏课成为了"催眠课"。为此,教师必须改变观念,有效利用音乐欣赏课,实施美育,以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结合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实例、音乐教学特点,深入分析如何在音乐欣赏中渗透美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