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诗是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小学生读一点古诗,也就初步地接触了古代的一种文学作品,读得熟了,可以慢慢领会我国古代诗歌的伟大、优美,体会一些古诗中蕴含的爱国主义激情,并且受到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生学古诗,只是初步接触古诗这种文学形式。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对古诗词句进行解释和停留在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的基本要求上,应该结合古诗语言精炼、形象思维丰富、感情色彩浓厚、富有想象力等特点,积极培养学生的领会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例如《出塞》一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诗歌音韵优美、含蓄隽永,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其语言较之其他文学样式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练性、跳跃性及感染力.高中语文古诗鉴赏活动中,教师应以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为指导,通过古诗鉴赏活动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古诗是我国古代的瑰宝,我们应该注重小学生古诗教学的策略,将这一古代瑰宝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把古诗当作一首歌来学习,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把音乐、图片、视频等导入古诗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更具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学习古诗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众所周知,古诗本身就属于我国古代传诵经典,学习古诗对孩子的审美情操培养有积极性作用,同时能够让孩子们在阅读古诗之中不断感受古人们的丰富感情,培养自己的独立思想与思考能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我们这些教育者在古诗教学中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而从现阶段的语文教学状况来看,许多小学在教学古诗中没有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开展灵活授课教学,学生的古诗学习效果往往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5.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  相似文献   

6.
“古诗开放教学”是与传统的封闭的古诗课堂教学相对的 ,以开放为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 ,以多媒体为手段 ,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古诗教学中课内与课外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生态环境资源 ,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一、教学目标开放古诗教学目标是指在古诗教学过程中要达到的要求。它包括各年段 ,每课时的目标。但总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认识祖国古代社会的习俗、风情 ,了解古代社会状况、历史知识和历史人物 ,接触某些历史阶段的典章制度、名物、掌故及古代文化艺术 ,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等 ,从而开阔学…  相似文献   

7.
诗歌是中国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样式。一部中国文学史,因为诗歌的存在而熠熠生辉,更是后世流传最多最广泛的古代文学作品,这些古诗凝结了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文化,蕴含无数古人对自我灵魂的拷问、对人生的思考、对存在的理解,是他们智慧的结晶。学习古代诗词,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汉语文能力,古诗更是打开学生想象力的大门,让学生在联想的世界中培养创造力和独立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8.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化精髓,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师可以从营造氛围、指导学生表演古诗课本剧、趣读成诵、开展竞赛活动以及拓展阅读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读古诗的兴趣。  相似文献   

9.
朱竞红 《文教资料》2005,(21):122-123
古诗作为小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启蒙阶段,对小学生接触祖国古代的文化和生活,起到重要的导航作用。重视古诗的教学,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我觉得在创新古诗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古诗高度凝练,诗句含义深刻,语言与现代汉语差异显著,反映的古代生活与现代相当遥远,学  相似文献   

10.
王乾凤 《考试周刊》2009,(10):64-64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  相似文献   

11.
古诗词教学中审美情趣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民 《师道》2005,(12):39-40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结晶,是古代学阆苑中最馥郁芬香的一块园圃。从古至今,它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学生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当今的课堂上,存在着把古诗上成了言串讲课,只注重诗义静态演绎或是把诗词的整体赏析变成单调的古诗词句的局部分析等倾向,从而破坏了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美。存在这些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在古诗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3.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材中编选的古诗又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精品。由于古典诗歌具有独特的形象思维特点,因而很适合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诗画结合,感受意境,培养想象能力由于学生受认识理解能力的限制,仅凭读诗句、看插图,很难感悟诗的内涵。因而,教学时,为了避免停留在解词析句等知识点的掌握上,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再现生活情景,对没有写或没有直接写的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补充,  相似文献   

14.
古诗是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灿若繁星,自古以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华夏儿女。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本文将通过抓"诗眼"、引导想象、有步骤的诵读、欣赏品味,带领学生领略古诗的无穷魅力,进而获得精神的愉悦。  相似文献   

15.
<正>古诗文对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品味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学生热爱中国文化的情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是,由于古诗距离我们时间久远,形式结构、遣词造句等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又由于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古诗还难以理解感悟。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媒体进入课堂教学,以其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于一体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  相似文献   

16.
现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这些诗歌的语言简练,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是由于小学生知识而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缺乏,对诗歌中所描述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几年来,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若在古诗教学中采用电化教学媒体并合理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相似文献   

17.
应巧爱 《小学生》2010,(3):22-23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的确,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魂魄。教学古诗,让学生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形象,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相似文献   

18.
李红梅 《课外阅读》2011,(6):156-156
古诗教学是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一个重要窗口。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词占有一定的比重,但由于中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对诗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遥远,因而古诗词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就必须注重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的整合。多媒体对于提高古诗教学效率,扩大知识量,激发学生兴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操。它内涵丰富,语言精练,句式齐整,富有韵律,易于诵记,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纵观多年来小学古诗教学,其过程基本上是知诗人,解诗题,解难字,译全篇,悟感情,齐背诵。这一固定的模式,教师泛泛的讲,学生机械的记,整节课枯燥无味,难以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感受古诗的凝练与优美。《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能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提高审美情趣。”那么在课改新形势下,如何提高古诗教学有效性,培养学生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比照作为古诗学习的方法之一,通过诵读、想象、主题拓展等途径,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自我感悟、讨论交流,激发学生对古诗学习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