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5年10月28日由上海高校都市文化 E 研究院、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经济伦理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现代消费伦理与都市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议就现代消费伦理研究中的消费社会与都市文化、消费伦理与节约型社会、消费正义、奢侈品的伦理评价等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广泛交流。  相似文献   

2.
文学新时期上海先锋诗歌创作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形成了颇有声势的阵营:1984年秋季诞生的“海上诗群”,由默默、刘漫流、王寅、孟浪、陈东东、陆忆敏、郁郁等诗人组成;1985年春天由京不特、锈容、胖山、化石等诗人组成的“撒娇派”;由张小波、宋琳等人组成的“城市诗”创作也为上海先锋诗增添了色彩。  相似文献   

3.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4.
于赓虞是20世纪20年代天津“绿波社”的诗人,1923年开始与同人合出新诗集。他的诗多写绝望的,厌世的,烦乱的,病废的情感。在中国新诗发展的较早时期,诗人们还忙于用白话寻找“诗”的时候,于赓虞已率先去诗中寻找生命的感觉,用诗描画生命各样的色泽,在诗中聆听灵魂的声音。他所坚守的“为诗而诗”的艺术观,使他的诗在20世纪20年代就进入了纯粹的诗歌世界,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纯诗”的先锋诗人。  相似文献   

5.
《山民》的作者韩东是20世纪80年代“先锋诗派”的代表人物。所谓“先锋诗派”也被人称为“后朦胧诗派”,是我国当代诗坛上继“朦胧诗”与“寻根诗”之后出现的一种诗歌现象。如果说“朦胧诗”更多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情绪.“寻根诗”更多地关注诗歌的民族文化内蕴,那么“先锋派”诗人则一反常态,把诗歌拉回到当代人的生活实际与个体存在中。  相似文献   

6.
读者截然不同的阅读反应,折射出1990年代先锋诗歌丰富、复杂的真相:“老问题”与“新困惑”纠结,经典诗人诗作稀少、精神孱弱,时而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淖;同时,先锋诗歌也在可能性的寻找中提升了艺术品位,以“及物”的写作路线加强了诗与现实的关联,创造了个人化写作的奇观,为新世纪的诗歌升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首届“上海与香港都市文化比较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6月10日至12日在上海师范大学成功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香港中文大学人文学科研究所、《文汇报》及上海海外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纽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岭南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以及上海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学府的10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6月10日上午,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文苑楼开幕,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孙逊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陶本一副校长致欢迎词,著名作家王蒙、学者余秋雨、《文汇报》副总编吴芝麟先生等分别致辞。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李欧梵先生作了《上海与香港:双城记的文化意义》的主题报告。  相似文献   

8.
作为现代最大的文化符号,都市是一场同陈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盛筵。现代都会语境衍生出的种种消费习俗与生活方式,丰富了新诗拓荒者的话语资源,拓展了他们的诗学经验。城市文化使得新诗有着不同于古典诗歌的全新境遇并且改变了诗人认识世界、感觉世界的基本模式,促进着他们的现代精神体验和审美经验的形成。在追求“前卫”与“创新”的诗美过程中,现代诗人逐步确立起都市抒情主体的独立精神形象。  相似文献   

9.
朦胧诗与先锋诗两股诗潮是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诗坛上最具有开拓精神的两次诗歌革命,诗歌评论者对此褒贬不一,并围绕它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本文在朦胧诗的背景下着重从先锋诗人在生命和语言两个方面对诗路的拓展作了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以每年确定一个年度研究主题的形式,开展专题研究,结集出版校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社会科学的跨学科研究作出了贡献。前两年的主题论文集《小康社会与都市文化建设》、《科技发展与都市文化建设》两书,已由上海三联书店正式出版,在学术界引起了很好的反响。经研究,今年本中心的年度主题确定为“信息网络与文化教育”。热忱欢迎校内外专家  相似文献   

11.
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的“上海、首尔都市文化比较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历史文化、影视文化、流行文化、都市空间、上海文化、文学中的上海与首尔等方面展开研讨,对于梳理上海与首尔文化交流的历史,关注两个都市文化交往的现实,总结都市文化发展与建设的经验和教训,继承与汲取优秀文化传统与经验,发展中韩两国、上海与首尔学者之间的友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朦胧诗的《今天》开辟自办刊物的特殊出版形式始,民刊策略构成了新时期先锋诗歌的基本生存与传播方式。民刊策略和先锋诗人的民间立场有关,而民间立场的直接后果是以注重艺术前卫性的创造、新的生长点的发掘,实现了对主流文化、刊物的有益挑战。民刊策略也表明新时期先锋诗歌仍存在着没有达到中心和主流的亚文化特征,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点。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先锋诗歌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当代先锋诗歌”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运用,始自80年代后期,但它所涵盖的现象,在时间范畴上,应往前推至80年代中期的诗歌运动。“先锋诗歌”这一概念的具体涵义到底体现在哪些方面,它所包含的历史和诗学的重要特征有哪些,这是展开研究的必要前提;同时,从新诗产生与发展的独特性出发,如何重新界说新诗传统及其与翻译诗歌的关系,又是我们深入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20 0 2年 1 2月 1 4- 1 6日 ,“中古时期社会与文化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此次讨论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联合主办 ,与会者约 6 0余人 ,除主办单位外 ,还有来自中国社科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教授主持 ,京沪两地研究中古史的学者济济一堂 ,围绕着“中古时期的礼法”、“中古时期的文化”、“中古时期的政治结构”、“中古时期的中外交流与民族问题”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1 5位学者就各自正在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深圳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和常熟理工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共同主办的“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理论研讨会”,于2007年10月20至21日在常熟理工学院举行。这是一个关于诗歌和诗学的小型高层研讨会。会议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诗研究所所长蒋登科教授和中国现代格律诗学会常务副会长、诗人黄淮主持,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知名诗人和诗学研究专家出席了研讨会。会议结合诗歌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进一步探索新诗格律与格律体新诗的理论问题。代表们在会内会外充分地交换意见,力争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达成共识,推动中国格律体新诗走向成熟。上海《文学报》和浙江《诗评人》等也派专家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2014年5月口曰,"人类记忆与文明变迁一沪、港、澳‘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该会议由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和澳门文献信息学会联合举办。会议由中心主任孙逊教授主持。"世界记忆工程"亚太区议会主席埃德蒙森  相似文献   

17.
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来自世界图景的宏观影响和中国现代性的要求之下,中国的“先锋实验诗”以其特定的修辞同义手段组合;形成了具有特殊表达效果的言语作品。而能指的充分物化、所指的意义更换与能指和所指的关系激唤这三种修辞策略,就是诗人为了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在言语信息内容与言语符号形式的组合过程中,对未来可能出现的语言使用效果的控制方法。“先锋实验诗”整体表达效应的成功与否,就完全取决于诗人对这三种修辞策略的变量调整。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当代诗歌史上。于坚被称为具有先锋意义的“新生代”诗人。文章从诗学观点、诗歌选材、内容特征及其表现形式等几方面对于坚早期诗歌进行再认识。说明他既在传统之中。又在传统之外。  相似文献   

19.
在梁启超、夏曾佑等人于 1 896年前后创作“新学之诗”和 1 899年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口号之前 ,黄遵宪以“我手写我口”为代表的诗歌变革理论及其“别创诗界”的“新派诗”,在一直与京城隔离的环境中独立地发展了二三十年 ,成为诗界革命的最初源头。无论是诗界革命发生的理论准备还是后来的领袖人物 ,嘉应诗人都占了半壁河山 ,可以断言 ,嘉应诗人对“诗界革命”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独特的地理条件和文化环境使嘉应诗人走在诗国“变法”的前列 ,嘉应诗人与“诗界革命”的关系 ,揭示出嘉应和岭南文化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独特意义。本文上篇论述黄遵宪与“诗界革命”发生的关系。现行的中国文学史对诗界革命的发生描述不正确 ,黄遵宪早于梁启超二三十年就提出了后来视为“诗界革命”思想的核心理论 ,并同时开始创作“新派诗”。黄遵宪的诗歌革新理论内容丰富、自成体系 ,是其思想文化革新理论的组成部分 ,它表达了诗歌革新和全面进行思想文化革命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潘菁 《宜春学院学报》2010,32(3):132-134
上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处于"边缘"位置,准备突破.而学院批评家们占据着"诗歌话语霸权","老资格"总是会有意忽略先锋诗歌.在学院派批评家那里,它成为了匿名的事实,它的缺失损害诗歌(文学)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事实上,上世纪90年代先锋诗歌在语言和观念、经验表达上有所突破,成为写作"时尚",优秀作品和诗人得以成长,一代新人得到哺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