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合作的必要性 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中的所有问题。而新课程的综合化特征,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教师之间需要更加紧密的合作。教师之间合作意识的形成,不是行政限制和强迫的产物,而是自发、自主、自愿形成的,但在教师合作意识形成的初期,学校应当加强引导,帮助教师认识到合作的好处。  相似文献   

2.
教师是园本教研共同体的主力军,因此教师与教师之间有效合作关系的形成是建构园本教研共同体的关键。但是,就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要实现教师之间真正的合作,尚有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和调整。转变过强的防御意识,形成合作研究的意识“专业个人主义”是教师的职业特征之一。在日常的  相似文献   

3.
课程变革条件下教师合作文化的现实境遇的状况是:教师合作具有盲目性和随意性,合作内容单一;教师合作派别化,合作形式种类不均衡;教师在合作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合作过程中缺乏对教师合作需要的关注.教师自身合作意识的提升,学校加强文化领导、形成教师合作的共同愿景,关注教师合作的需要、确定有效的合作主题.积极探索教师合作的有效途径等.是摆脱困境、构建新型的教师合作文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合作与竞争是如今社会交往中最为重要的两项活动,在学生步入社会之后不仅需要竞争意识,还需要有乐于合作的精神,只有在这两种关系的驱使下,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才会变得更加和谐,人与社会之间才会产生一种共赢的状态。所以在现代的教学中,教师要逐渐向学生渗透这种合作互助的意识,合作精神是现代社会对21世纪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为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供更大的便利。所以合作学习要在现在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5.
当前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没有合作机会,所以并没有形成合作理念。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形成孤僻任性的不良性格,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可以让学生自主参与到集体活动中,提高合作意识,由于初中体育教学在户外进行,学生可以拥有更加广阔的活动范围,所以这就决定了体育教学成为了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关键科目。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灵活的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培养团队意识。本文通过研究合作学习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方法,针对当前体育教学提出改革意见,力求提高初中体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合作学习拥有相对丰富的理论基础,其中包含群体动力理论、构建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学教并重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群体,开展活动探索,弥补学生之间存在的缺陷,使得小组成员能够共同发展,同时通过合作教学,结合群体理论也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须构建一个融洽、平等的课程环境,帮助学生更加高效地构建自身的知识结构,获取更加完整全面的信息,完成更深层次的学习探索.  相似文献   

7.
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而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与保证,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础,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集体备课是适应素质教育要求、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必然趋势.新课标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的同时,也要求加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形成团队合力,彰显团队写作的威力.作为教师之间探究合作的有效形式之一,集体备课是发挥教师团队合作精神的体现,它能集思广益,系统作业,形成更高效  相似文献   

8.
1.教师之间应更加紧密合作。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综合能力的培养要靠教师集体智慧的发挥,这也要求改变教师之间孤立与封闭的现象。教师必须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不同学科老师打交道。例如一 项课程往往涉及到语文、政治、地理、历史等多种学科.需要几位老师同时参与指导,教师之间的合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课改以来教师盲目追求合作学习,教学内容、学生的需要适当选择学习方式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和一线老师的反思,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合作的需要,并形成合作意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谢俭 《教育教学论坛》2013,(47):184-185
英语课堂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将有利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凸显学生个体的主体意识。在英语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也并非每节课都需要,并非灵丹妙药,它需要教师长时间地去实践、去摸索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11.
有效开展教师间教学合作,有利于形成教学合力,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间教学合作可实施于课前合作、课堂施教和课外教学全过程。这些合作需要在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给予足够的条件支撑。同时,要面对和解决教师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任务相向性、个性化等方面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反思意识和专业发展越来越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当前学校工作一是需要滋养一种研究的组织文化;二是需要打造一个乐于合作的教师团队;三是需要养成一种追问教育细节的研究意识;四是需要形成一套促进学习和分享的机制.倡导教师用研究的眼光看待日常的教育实践,焕发教师对教育研究的热情,引导教师聚焦课堂、研究学生,主动改进教学方式,透过对教育细节的追问,主动探寻教育规律,并在不断的分享与交流中形成共同的教育知识和教育智慧,进而在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的进程中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新的课程内容要靠教师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要靠教师去实现,新的教学方法和规律要靠教师去探索,这些都需要教师具有合作意识和能力才能完成。研究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合作的必要性、合作的对象以及合作的机制、方法等有助于教师因材施教,教师间共识、共享、共进,形成高校、家庭、社区、学生的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4.
校本教研不完全等同于教师本人的教研。它应是在学校层面展开的学校行为,是为了解决教师中带共性的问题或属于学校层面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校本教研往往需要借助团体的力量,协作的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协作的方式可以有以下四种。1.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协作。这种协作可以通过交谈、合作、帮助等途径来完成。通过交谈,教师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与经验,使信息在流动之中被激活,从而实现增值;通过交谈,教师共同探讨某个专题,在互通有无的过程中形成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合作则要求教师共同承担教改、教研任务,在此过程中既关注每个人的个性与特长,又关…  相似文献   

15.
一、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明确教师.学生间的分工与合作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明确的分工与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也需要有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我认为教师和学生在科学探究中都应该有很强的主体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学工作达到满意的效果。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是组织、引导的主体,学生是探究、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必须明确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角色,不能越俎代庖,也不能什么都不管。课前,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只能从单方面将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学生的学习有较大的局限。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创造真实的语法应用场景。将合作学习方法应用在语法教学当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们根据异质原则分为相应的学习小组,小组内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学习角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真实的教学活动对于语法意义进行解读,使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每组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实时的评价。这样在学习氛围上,学生们与教师之间显得更加轻松和愉快,小组学生之间在学习时更加自主,合作和探究意识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17.
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比较重要的教学方式.合作交流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合作学习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合理分组可以保证小组成员之间优势互补;交流互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程度;捆绑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实现情感目标.  相似文献   

18.
合作学习是以合作互动学习为基本形式,系统地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互动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评价为标准,小组共同完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活动.要完成学习目标,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必须进行有效独立的学习,同时又要互相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展现主人公意识,减轻心理压力,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教学活动更加有声有色.  相似文献   

19.
正当代的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在创新意识形成之前,敢于提出质疑是前提,很多创新产品和创意往往都来源于问题,因此素质教育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数学课堂上,教师讲课除了将知识传达给学生外,更加需要与学生互动.最常见的互动模式就是问答,一般是教师提出  相似文献   

20.
现在几乎每所学校都有一套考评教师的方案,其中拿学生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座次、定收入,对教师的制约尤烈。 以学生考试分数给教师排名,最明显的破坏作用表现在教师之间很难合作。因为他人是自己成功的潜在障碍,教师间因竞争而关系不和便司空见惯。教学的乐趣自然荡然无存。新课程的综合特征,则需要教师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更加平等的方式合作工作,可以说,新课程增强了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而排名无法使教师走出孤独和封闭的状态,无法改变教师单兵作战的现象,更无法与他人形成真诚紧密的合作关系,教师这个宝贵的资源就不能得到利用,课程实施主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